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4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用安全、细节和远见为改扩建定位

作者:筑医台记者 胡永亮 王硕

在郑涛看来,医院改扩建像是修改一幅画——既想颠覆原有框架,又受限于既有格局。为了获得更好的 效果,他以统筹管理为笔,一面大胆泼墨,让医院整体获得发展格局上的突破;一面巧用工笔技法,通 过细节的勾勒,让每一寸空间都兼顾功能与美感。最重要的是,他始终手持一条“安全准绳”,以确保 整个过程不出现偏差,兼顾效率与质量。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下文简称“上海同仁”)的整体改扩建项目中,副院长郑涛笑称自己的角色像一台“解调器”——凭借在临床管理、后勤管理和卫生主管部门工作多年的丰富经验,将项目所涉及的各类信息用最恰当的“频段”传递到位,以期整个改扩建工程能够安全、高效、平稳运行。

郑涛的比喻不失形象——上海同仁的改扩建不仅面临着老旧建筑多、可拓展土地面积狭小等困难,而且,他们坚持“边运营边施工”的原则,又进一步加剧了其所面临的挑战、平衡协调的难度。尤其是诸多细节的处理,琐碎而繁复,因此,这台庞大的“系统机器”,实在不能缺少一个协调各方信息的“解调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当好上下、内外协调者的同时,郑涛带领团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而且具备一定普适性的改扩建工作思路——安全、细节和预见性作为这一思路的重要内涵,将上海同仁的整个改扩建工程置于一张无形的网罩之中,使其得以高效、安全、高质地进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副院长郑涛


安全准绳一以贯之

2018年夏秋之交的一天清晨,郑涛和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这天他的心情不错,此时业务综合楼即外科大楼的工程过半,也意味着持续了近五年的整体改扩建项目收官在即。但不等他舒口气,工程监理和几名院方工作人员走进办公室,带来了一个他最不想听到的消息——施工单位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冒然进行业务综合楼的外墙焊接。原来,由于外墙材料供应滞后,导致施工比原计划延期14天,施工单位为了抢回工期,冒险在没有安全保障措施的情况下动工。

“我们的工期比较紧张,压力之下,施工单位很容易出现这种抢工期的侥幸行为。”虽然理解对方的心情,但郑涛还是严厉批评了相关负责人,给与处罚,并当即要求停止施工,完善安全措施。此后两天,郑涛一直在现场监督,直至保障措施到位才允许复工。虽然本已延迟的工期被进一步拖后,但他认为这种不顾安全抢工期的口子绝不能开。

“在医院这样的特殊单位做工程,没有什么能凌驾于安全之上。”郑涛告诉筑医台记者,因为整体空间狭小,需要边运营边施工,所以“安全”成为各方参与者心理始终紧绷的一根弦。郑涛曾在长宁区卫生局工作过12年,对医院安全生产问题他一向是零容忍,此番受命主管上海同仁改扩建,延续了他在安全工作上的“铁腕”作风。

儿童保健科候诊区


在项目开工前夕,他组织施工方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制定了医院、代建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配置、配备方案,要求所有进场人员必须参加统一的安全教育,包括必须佩戴安全帽、严禁在施工现场吸烟等,并制定了详细的奖惩条例。

为了确保安全制度的落实,他还要求每月都要四方主要负责人联合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根据项目进度开展专项大检查,例如冬季用电、防火专项检查等。此外,工程监理还被要求按时提交月度报告,以免监理功能流于形式。

“只有先期用制度构成一个安全管理的闭环,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事实上,在为期五年的项目进程中,上海同仁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郑涛的管理制度闭环和基建团队“泡工地”式的工作方法成效显著。

郑涛说,通过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可以极大地降低基建工程的安全隐患,但在处理施工与医院日常运营交叉的安全问题上,科学性、系统性规划的作用则更加重要。科学规划确保工程高效改造与新建项目共存、施工和运营同时进行,让整个工程充满了繁复琐碎的大小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医院决策层制定的整体规划逐步落地,成为郑涛要投入主要精力的工作内容。

以门急诊楼为例,由于是全封闭施工改造,因此首先要解决过渡用房问题。一方面,充分利用非医疗功能用房进行承接,如将旧行政楼一、二层改为部分科室门诊;另一方面,在原门急诊楼南侧搭建部分临时用房,再加上从疾控中心借用的房子,确保了门急诊业务不受影响。

院内的连廊


“我们之所以这样安排过渡用房,主要是考虑就诊动线不受施工影响,方便患者就医,也保证医院运营的安全、有序。”郑涛介绍说,这一方案确保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无需路过工地,同时工地车辆从北虹路门进出医院,双方流线不交叉。与门急诊楼不同,病房楼基于体量、功能的特殊性,无法进行整体迁出后全封闭施工,这就给郑涛团队带来了较大挑战。

“我们把切入点放在了病房楼本身的造型上,蝴蝶形状、四栋楼体互联又相对独立。”一个“腾笼换鸟”式的方案随即映入脑海,而新行政楼、门急诊楼投入使用空出的前期过渡门诊用房,让郑涛的想法得以落地。很快,详细的方案制定完成并得到了医院决策层的认可——四栋住院楼逐一改造,并将门急诊楼南侧的临时房和传染楼的二层作为临时住院病房,待改造完成后及时回迁。如此一来,不仅病房数量未减少,保证了正常诊疗业务,而且所有病房只需搬迁一次。

在巧妙的整体规划和细节的灵活处理下,整个病房楼从规划到改造完成仅用了12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在同等规模工程中堪称绝对的高效。

工程的整体实施方案规划完成后,细节落实工作郑涛也要亲自过问。每一个工程启动前,他都会到施工现场转一转,检查各类物理隔绝措施是否到位、是否按要求设置了扬尘、噪音检测设备。

“医院的改扩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复杂,因此细节太重要了。”郑涛说,与接下来的内部空间改造相比,工程“外部”的细节处理还算是简单的。

温馨舒适的院内环境


用细节完善空间体验

上海同仁医院在用地面积受限的同时,纵向的建筑高度也因临近机场而受限,因此,空间细节的把握与创造性营造,成为实践医院最初规划理想的重中之重。

“我们整个项目属于长宁区政府的一项惠民措施,而且马院长也一再强调医院建设要以人为本,所以我的工作还是要秉承惠民的这个根本出发点。”在与设计方充分沟通后,上海同仁的内部空间流程确定了“以水平动线为主、同层功能聚合”的布局思路。郑涛表示,这一布局思路主要考虑的是患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患者,尽量减少垂直动线,另外,在同一楼层内完成就诊也符合安全和便捷性的要求。而他要在这个过程中严格把握每一寸空间的具体执行情况,通过细节的落地,确保整体规划思路不偏离初衷。

“比如说病房楼内部改造,卫生间看似不起眼,实则对落实我们的规划理念非常重要。”郑涛介绍说,以往卫生间和浴室都在病房内,看似方便患者,但其实隐患很大,如果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如厕或者洗澡时摔倒了,不仅很难发现、救援也不方便。针对这个细节问题,此番改造将卫生间和浴室外移,入口朝向走廊,并且将原来两个病房的卫生间和浴室面积改为一个卫生间和一个浴室,以最大化利用空间,并且在不破坏使用便捷性的前提下,为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意外情况、提供救援创造了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对患者进行集中管理、方便护工的护理工作。

内部空间的细节,尤其在涉及功能性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全掌握的。为了充分发挥细节处理的功效,郑涛请来专业的效果设计师,对建筑效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但郑涛的“帮手”远不止一位效果设计师。

在业务综合楼观摩手术室建设过程中,根据最初设计方案使用了透明玻璃,但科室负责人看过现场后表示这种玻璃会给手术医生和病人造成额外的压力。经过讨论,最终使用了单向玻璃进行替换,既解决了问题也确保了观摩功能的实现。

“在功能区正式投入使用前,邀请临床使用部门现场查看,就细节部分进行调整,这贯穿于我们整个改扩建项目,因为他们比我们更能发现容易忽视的细节、了解临床需要的细节诉求。”郑涛告诉筑医台记者,诸如这样的人本思想细节,在医院改扩建过程中还有很多,例如院内吧台的高度均确保医护人员与患者视线在一个水平线上,让患者没有压抑或不平等的感觉。

内外沟通保质提效临床科室在上海同仁医院改扩建项目中的效用远不止帮郑涛发现一些细节问题,在整个项目进程中,按照马骏和医院决策团队的要求,临床医护人员成为了改扩建方案制定评估的重要参与者和审评力量。

儿童保健科候诊区


而要落实上述制度、整体协调临床与基建的沟通,似乎没人比郑涛更合适。2012年进入上海同仁后,他先是分管医疗业务,对临床需求和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此后又分管教学、医疗设备等,直至负责基建业务——在寻找、掌握临床需求与基建最佳结合点与方式方面,无出其右者。利用这一履历优势,郑涛在内部沟通将临床的各种专业需求,准确地转换为“基建语言”,极大提升了内部沟通的效率和准确度,最大化保证了改扩建方案对临床需求的支撑度。

“其实我还是蛮享受基建工作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推着我不断学习。”郑涛说,因为项目有众多老旧建筑的改造,在标准、规范适用性上出现了较大的困难,虽然他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各类规范标准文件,但问题的解决远没那么简单。由于上海同仁部分老旧建筑建造年代比较久远,若对标现行的规范标准,部分区域不具备改造条件,这直接导致了改扩建方案受阻或无法通过验收,2号楼的消防水箱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根据2016年出台的最新消防要求,所有建筑物顶必须设置消防水箱,2号楼要加装水箱首先要对建筑主体更改以满足负重能力。然而,2 号楼只是内部改造重装,不涉及主体改动,一时间问题陷入僵局。

在困境中不轻言放弃,是郑涛多年军旅生涯形成的性格特质。他充分发挥自己对卫生及相关系统熟知的优势,广邀各方面专家到现场进行调研考察,并请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最终,在郑涛和团队的积极沟通下,一个柔性方案解决了这一难题——将3号楼水箱扩大,利用两楼高低差、通过水管将消防用水引入2号楼,消防单位也予以认可。

护士站


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郑涛在改扩建中遇到的许多难题,都是由于该院用地和空间上的极大限制。但就是在这样的受限情况下,他仍然要根据医院决策团队的顶层设计,为医院未来发展做出预留空间。

“有一句话叫做‘永远缺一间房’,放在医院的规划建设层面,则体现在预留空间的重要性上。”从事过多条线的管理,特别是医疗业务、设备和信息的管理经验,让郑涛能够在改扩建中多从临床使用角度、设备安装使用特性、信息化覆盖广度等视角出发,提前布局、合理安排医院相关功能空间的预留。

在进行3号楼手术室规划设计时,他充分考虑了今后学科发展对杂交手术室的潜在需求,进行了功能空间的预留,做到了全信息化覆盖,可实现手术录播、直播演示、远程手术指导、全生命信息整合等。

“学科发展规划是我们做空间预留的重要参考维度和出发点。”郑涛表示,基于对医院“三大学科群”战略规划的理解,团队多次到全国相应优势学科医院进行考察学习,参考这些顶级医院为学科而做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而对自身的空间预留提供精准方向。

同时,郑涛也表示,很多时候无法明确一些预留空间在未来的准确用途,但是基于科技和诊疗模式发展的日新月异,做一些通用的预留,对医院未来的适应性也是有益无害的。“比如说我们接下来要新建急诊大楼,而且会采用BIM技术,那么之前为信息化预留的功能空间就能发挥作用了。”郑涛向筑医台记者透露,这栋规划中的急诊大楼不仅会承载急诊功能,还会大量建设符合发展趋势的日间病房。

届时,改扩建过程中预留的信息数据采集设备将通过BIM技术得以系统化整合,不仅能以此为契机完善医院整体的能源管控系统,而且还将支撑起郑涛一直以来都期望实现的“智能化建筑管理”目标。“这也将为我们下一步进行智慧医院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事实上是将前期改扩建成果进一步深化、提升。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张建国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