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4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与行业对话: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与建筑设计

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构建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建筑师如何紧跟时代,与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相配合,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文/本刊记者 马志晖(根据“第三届中国医疗建筑设计师年会”论坛发言整理)


主持嘉宾:

陈兴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二院院长

对话嘉宾:

李辉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一院院长

赵东方 天津市卫健委规划发展与后勤管理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

陈虹 北京市医疗卫生基建管理中心副主任

王国栋 浙江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李建广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主持嘉宾:陈兴

陈兴:本次对话的主题是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与建筑设计, 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体系完整、水平较高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医疗卫生资源总量逐步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增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结构也不断地健全优化。但是,随着我们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所以,获得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更加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大家对于医疗的优质性、可达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仍面临很多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局面下,如何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建筑师如何紧跟时代,与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相配合,值得探讨。

 

求“质”还是求“量”,需要斟酌

陈兴:今天的嘉宾有医疗领域的规划者和从事医疗设计领域的专家。一个是政策的制定者,一个是具体实施者,两个维度涵盖了新的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域。赵东方处长多年来投身天津市卫生体系的建设和规划,包括未来“十四五”的规划建设,都是亲历者,请您介绍一下,如何建设构建新型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

对话嘉宾:赵东方


赵东方:我来自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一直在从事医院基本建设,包括后勤管理两方面的工作,对建设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和在医院后期运行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深有体会。

我先谈谈“十四五”规划,对于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来讲,主要的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我个人的理解是在于“质”,不在于“量”。我们知道到“十三五”末,尤其到今年末,千人口的床位数达到了6张以上了,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国家制定“十三五”千人口床位的指标,所以目前千人口床位数,医院的规模和体量,某种程度上应该控制在一定“量”上。“十四五”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质”,天津提出了“质量强医、科技强医、人才强医、网络强医、文化强医、管理强医”的全方位建设思路。建筑师应该紧跟医院的大发展方向,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自己的不一样的规划目标,规划的重点任务,包括规划主要的指导思想。在这里应该结合每个项目所在的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要求来进行。

对于“十四五”规划当中提到的服务体系规划。主要应该以健康为中心,包括我们现在都提倡,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满足人民健康服务应该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可见在设计医院的时候,也应该充分考虑以健康为主心,也应该考虑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这是密切相关的。

再有一个,对医院的设计应该给患者,包括给医务人员提供有温度、技术强、智能化、立体式的医疗服务,这是我对“十四五”的看法。

作为甲方,我们审查过80多个医院建设项目,我想给设计师提几个建议,这也是作为甲方的一些体会。

一是把握好坚持与退让的关系,设计师坚持什么,退让什么,这个非常关键。我们在跟甲方相处过程当中,因为我经历了太多的项目,深有体会,有的设计师完全听甲方,你说什么就完全去做。但确实我们应该把甲方的医疗语言变成你们的建筑语言,同时也应该让甲方理解你的建筑语言,能够转化为他的医疗语言。

再有是认真与敷衍,在这里面我们能体现出每一个设计师,从态度、专业、质量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包括态度是否认真、是否用心、是否敬业,我们感觉到非常深。另外设计师是否专业,对于每个设计可能都不一样,可能这次设计是综合医院,下是中医医院,下次是专科医院,专业性在哪,应该研究提升环节还有质量。

最后是投入,就是设计师是否投入地去做,还是只为了完成任务?如果你真的投入地去做,用非常高的激情去做,那应该做的是精品,而不应该是完成一个作品。

陈兴:按您的说法,实际上床位已经够了,医院的发展是进入存量的发展。

赵东方:从目前来讲,现在天津每千人口病床不到5张,对1500以上的床位数的医院控制的非常严格。但我们也没觉得现在千人口床位数的提高对于现在天津市医疗服务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千人口床位数也是下一步从国家层面来讲需要认真斟酌的数据。

 

医院建设规模要科学掌握

陈兴:陈虹主任,从您经历来讲,对于整个北京市的医院发展规划,还得有北京市有些新的规定,尤其在现在关于资金、发展等各方面控制得越来越严格,这方面想请您谈一些体会。

对话嘉宾:陈虹


陈虹:我现在北京市医疗卫生基建办,负责北京地区内所有医疗卫生基建工作,因为我们不光有疏解项目,还有通过这次疫情以后所有改扩建项目。北京市卫健委近日下发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一个关于北京市的公立医院建筑规模的批复,主要是针对医院建设的改扩建、新建项目,从定性、定量、定标上定医院建筑,在北京市地区内的医院建筑的规模怎么测算,是个约束性指标,防止个别医院规模过大。

目前,北京暂停了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北京叫停主要是从功能测算上和规模测算上,评估到底合理不合理,重新再梳理一下,防止建完就改,建完就拆,大约12月底梳理完后报市政府。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的千人口病床数达到6.2,二级以上含三级以上的医院,门诊量直线下降。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是直线上升的,这是给大家一个什么信号?我们的医院建筑要往社区中心医院,要往社区卫生院倾斜,综合性医院要严格的控制规模。

再透露一点功能清单,我确实希望设计院做项目时参照功能清单,功能清单主要做约束性指标,一切都是拿数据、专家评审、行业主管来约束单列项。

陈兴:陈虹主任的信息量非常大,北京也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执行国家政策方面,我们是走遍全国,应该是执行政策最坚决的地区了。目前制定的指南也是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方向,至少是倡导的探索之一,也期待着后面真正能够对医院的布局规划更加科学,北京原来医疗资源集中在五环内,现在这一轮布局在五环外。现在在东南方向,其实西南方向的布局还是缺的。这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这一轮指引,能够更加均衡地布局,让老百姓看病更加便利,很多城市医院选址都选在边上,这也是医院规划的缺陷,希望北京市能起一个引领作用。

 

设计师的坚持与退让

陈兴:赵东方处长对设计师提出很多希望,设计师应该更有感触,从专业设计师角度讲,对医院空间的布局,整体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有独特理解,从咱们领域讲,目前咱们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什么建议?还有什么缺陷,目前执行的项目还有什么缺陷,从李建广总建筑师开始。

对话嘉宾:李建广

李建广:我是来自西北地区的建筑师,从事医疗建筑行业的设计时间比较长,可以说见证了我们国家医疗建筑整个的发展。刚刚两位都是站在甲方角度谈的,我站在乙方的角度,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要对我们这个行业说的事情非常多,但是我想集中在三点上,第一点是我们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各负其责,分工协作,这个非常重要。刚才也听到了各个地区也在制定“十四五”新的医疗规划。在制定的时候也有很多困惑和迷茫,但大家都在思考医院的发展定位和规划。这从建设设计师的角度来讲非常需要,说明医院管理者和使用者在负起他们自己的职责。对于医院的发展定位和学科的规划,这是不能由医院建筑设计师代替的。其实医院建筑师他的专业知识是用技术、知识,用我们的建筑语言来实现医院管理者和规划者、使用者他们的诉求和需求,应该是这样的关系。

赵东方处长说的什么要坚持,什么要退让,也很重要,有些东西确实是需要坚持,原则性的东西技术上的东西,是需要坚持的。但是不能一味的坚持,因为我们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双方认真的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这是我要提的一点。就是高质量发展,其实涉及到方方面面,这是各负其责,分工负责,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点对建筑师来讲,科学地制定建设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综合医院建设设计规范》现在的标准仍然沿用的是2008版,实际上这中间2014、2018、2020的版本不断修订,到现在没有正式出台。这里面问题也比较多,如果是一刀切的话,这里面肯定会有些问题。但是如果不出台的话,大家会比较困惑,在执行起来就非常难。

我来自西安,西安最近有10+3项目,就是13个大型医院的建设任务,在制定招投标的标准时候有些争议,最终达成了一个共识,虽然没有正式批复下来,但还是按照新标准来执行,我觉得这个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是我们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点关于建筑规模,某些地区的医院建设呈现出了求大,把建筑规模做的非常大,有的叫做超大规模医院,或者超大型医院。当然具体是多大才算超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在上次会上孟院士提出来,应该在2000千床以上可以看作是超大规模医院,我觉得这种医院的建设要慎之又慎,现在很多地方是攀比,你大我更大,都想做当地的第一,或者说全国第一,甚至还想做亚洲第一,世界第一。这个趋势是不可取的,刚才听到北京这边做的是控制建筑规模,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医院有自身规律,规模大小与管理,跟运营效率是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北京开了好头,希望你们好的经验能够在全国得以推广。

 

医疗建筑设计的变与不变

陈兴:在设计中,面对很多甲方,也有困惑,就是标准的问题。我们更多在执行层面,在一线执行层面,确实是标准迟迟未出,老标准不适用,新标准没效率,所以也面临一个困惑,也在这呼吁一下。接下来请王国栋总建筑师谈谈您这方面的认识。

对话嘉宾:王国栋


王国栋:我来自浙江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我们应该算是一个医疗建筑设计领域里面的先行者之一,我本人也参与医疗建筑设计实践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医院建设背景之下,作为设计实践者,我们是执行者,来做具体的工作,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有些困惑,也有些我们自己的思考。

刚刚主持人提到,当前我们医院建设的形式,一个矛盾是既有的医疗服务体系,从量和从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资源的覆盖,还有汇集,普及性的也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医的人群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原有服务领域的体系里面,存在着一定的上升要求,这是一个矛盾。

另外一个在当前形势下在疫情状态下,对我们原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为疫情在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经历这么大以前是没有过的。对我们既有的设计思想和传统的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也就是说作为建筑师,面临这么复杂多变的情况,我们如何来把持方向,怎么样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又要满足应急条件的要求,怎么样做?

在疫情期间,我们手脚不停,也都一直在医院设计的实践当中,始终在奔跑。我们一边奔跑,一边在思考。我以前说过一句话,我们可能要关注周围那么多变、不变的东西,但是越是这种情况下,越容易迷失方向。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下医疗建筑设计,也包括医院建设,哪些是不变的东西,这些不变不是我们定义它不变的,而是经过历代医院建设人,历代传承积累积淀下来的理念和经验,也包括做法,我们更要多关注这些不变的东西。然后在不变的基础上,再去思考怎么样解决不确定,还有面临的这么多新问题,这是我们在实践当中的一些思考,也是我个人的认识。

再一个我来之前,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医疗建筑设计,我们的业主单位,主管部门给我们的需求和任务要求,往往既要兼顾到公共卫生管理,也就是说我们在医疗建筑的单体设计里面,要把公共卫生防疫管理这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医院建设当中来。也感觉到这在实践当中有压力的,因为没有给你过多时间思考,必须一边实践,一边把指令和需求消化掉。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与医疗服务体系化建设

王国栋: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和我们医疗服务系统,从建设师的角度来理解,说医疗建筑,或者医院建设的服务体系,它是面向个体,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还有细化防疫体系是针对我们社会群体。

针对个体,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到医院来,我们的设施服务要对他好,公共服务体系,每一个人都不能让个人影响公共社会群体。建设师在实践过程当中,应该有一个意识,做医疗设计,要把所有的公共卫生的要求落实到医院里面是不现实的,你必须有所取舍,而且目标非常清晰,你的医院设计才能执行得下去。   

对话嘉宾:李辉

李辉:体系化建设,咱们国家大医疗政策在抗疫过程中间,可以说是可行的成功的,至少我的理解,肯定会坚定的执行下去,从上到下贯彻执行。所以我们今后医联体,医院集团肯定是越办越好。这个就需要达到一定要求,就是要建立标准,上下贯通,并且是达到同质服务,质量一定要是一样的,资源共享,还有统筹管理,还有成本可控。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也研究了国外的医院,尤其是美国的梅奥诊所,实际上是医学中心加上社区诊所一起构成的,到社区诊所就已经到了梅奥医院。那我们今后中国的医院肯定也是这样,到社区诊所已经到了大医院区,我们要干的事就是上下贯通。最近在做一些项目,不是单个的医院建筑,是叫做区域卫生健康提升工程一揽子计划,就是一揽子工程,除了做一个大的核心医院以外,我们还承接了二级医院、基层医院、社区诊所,是一体化,十几个项目打包,这就是体系化建设,我们在做这些工程。

最后,能够实现咱们国家大医疗政策,从上至下,一定要实现同质均衡的医疗服务。再有普惠可及,还有成本可控。

陈兴:谢谢大家。在后疫情时代提出了很多新课题,需要大家持续的思考。今天谈话到这里,但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马志晖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