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4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医院与城市边界的模糊与融入: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院区设计思路浅析

作者:王晖 王蕾 何龙(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医院建筑在传统强调功能性的前提下,给人们一种冰冷、没有人情味的体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医院建筑逐步关注患者就医体验,提供类似家庭或酒店的温馨感。作为一个城市当中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医院的多功能融合、生态性、与城市关系等特性在国家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也被日益关注。本文结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项目,就其二十余年前后的两次不同设计,探讨广州医院与城市边界关系。

医院与城市的关系

       医疗建筑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属性。广州作为沿海城市更早地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其医院也体现独具一格的特点。

       医院周边的市民会担心各种的医疗污染和疾病的传播,相应地医疗建筑从单纯地作为城市的配套设施,发展为与城市分离的“独立王国”。然而近来受到文化开放和技术革新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尝试与城市对话,发挥自身作为城市中重要公共建筑的属性。

       近年发布的《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 年)》引导着广州市医疗卫生用地的规划和空间布局需要进行符合时代性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公共医疗卫生规划向更为健康和合理的角度去发展。新时期的广州市城市公共医疗资源的配置与规划,更关注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处理,通过规划、卫生、住建等多领域的配合,为未来营造更为良好的城市医疗环境。

       以往,大多数医院均采用与城市相对隔离的状态而存在,像是城市中的“孤岛”。现今,在医疗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人文属性也成为设计目标之一,如何使医疗用地与城市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实现建筑与城市界面的融合,使医院建筑给予使用者更好的心理感受和就医环境,是当前医疗建筑设计探索的方向之一。

       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促使传统分级医疗模式发生改变,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到社区,更多的医疗机构将以“更亲民”的姿态与城市发生联系。近年来,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更多地由更新改造来实现,医疗建筑因此更加需要改善自身对城市的态度,来满足现代生活、交通等需求。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大型综合医疗资源的集中地,而这些实力雄厚的医院的选址大多数在越秀和荔湾两个老城区地带。居民对医院有两个感到不方便的体会,第一即是停车难,且早高峰时医院周边道路经常拥堵;第二是医院内外部环境给予人冷漠感,而这是由于过往建设中过分强调这种类型建筑功能性所导致的。

       近年来,广州城市中心区建设趋于饱和,新型医疗资源也在向城郊周边地带迁移。2018 年广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6 万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就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院区区位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院区的早期设计

       二沙岛片区是广州市区中的绿色沙洲,总面积约126 万平方米,四边环水,是广州市中心核心区域少有的集中城市绿地,是最具有广州现代风情的核心区。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高端的生活住宅小区和体育训练基地一起掩映在这篇绿色沙洲中。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院区(以下简称为二沙岛院区)是这里唯一的医疗机构,规划建设约150 床,医院建设竣工于1997 年,设计项目负责人为我院前院长陈祖唐先生,是90 年代花园式医院建设的范例。

       该所医院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在不打破二沙岛的园林式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让医院融入城市中,为周边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就医环境。医院以鱼骨状的布局模式分解,在满足常规的功能及流线的基础上,建筑物以分散式布局展开,整体以低、多层为主,功能配置突破传统的医、护、药、检四大板块,引入辅助医疗的文体、康乐项目。医院布局形成三个主院落,以及若干个小庭院,其中草坪、水景、亭台、汀步一应俱全,筑景交汇。设计方案所展现的态度并不是意图在此地打造张扬的“地标”,而是采用谦逊姿态将新建筑融入到二沙岛的绿洲生态之中。

       早期医院建设更多只是为了实现城市功能配套的属性,缺少与城市对话,建筑师对边界属性的考虑更多的是城乡关系而不是建筑与城市的对话。但是90 年代初期在医院设施还较为紧缺的背景下,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与项目建筑师能共同朝园林式医院这个目标而努力,赋予了这所医院特殊的色彩。

早期设计的花园式医院


传承与延续

       二十多年过去了,城市也经历了快速建设的洗礼,而医院所处的区域城市建设已经饱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人流集聚,医院的业务用房及信息化建设渐渐无法适用社会需求。

       得益于中医药传承项目的推进,二沙岛院区迎来改扩建,以实现扩容医技综合业务用房并解决外来交通问题。我们的方案秉持原先“融入环境”设计理念,在扩建上延续岭南风情的园林式特色,根植于传统岭南文化与地域建筑的轻盈、通透和灵动,底层加入融合环境的多元开放空间,且关注与城市对话,最终在该设计项目中获得第一名并最终中标。


设计分析


       方案在设计上最为关键的挑战是在保留院区园林式景观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在极为有限的地块上挖掘出尽可能多的机动车位。方案采用驱车入门即下地下的方式,引入智能无人机械停车库,为广州医院首家。西侧发展用地作为建筑扩容场地建设新业务大楼,东侧新建满足机车停放的地下室车库,而地面还原原先的景境,同时尽可能地模糊医院在城市中的边界线。

       “江心绿洲”凸显绿色建筑和城市交融的设计概念,结合用地周边环境条件,将建筑尽量消隐在二沙岛中轴线上。建筑的总高度、色彩都在严格的控制下设计——总高不得突破省委礼堂,色彩需要与原二沙岛院区及周边建筑融合。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院区改扩建方案平面图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院区改扩建前的鸟瞰图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院区改扩建后的鸟瞰图


       首先,按照控规条件,需要建设绿色坡屋檐以跟周边建筑融合。在这个条件下我们采用现代的演绎手法,以横向绿色遮阳板及垂直绿化系统为基础元素,回应这个主旨。

       其次,因用地原因,建筑物突出二沙岛整体南侧建筑近15 米且体量较大,新建业务楼南侧面对广州发展公园,我们先延续现有门诊医技楼的三层体量为新楼统一“高度红线”界定,再通过三个退让使其三层以上体块在南侧形成四个空中花园,这四个空中花园通过竖向交通直接连接,营造最直接的人- 建筑- 城市之间的对话。

       最后,因建筑物是东西朝向,为使得诊室得到最舒适的环境,方案在在西侧部分区域做了挖空,使得每个诊室都得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整个建筑体块也得以分解。大体量、小空间,更易于融入到二沙岛这个中低密度、高品质的环境当中。

       这些设计手法不是强调扩建建筑物的填充感,而是选择使建筑融入场地和城市规划,边界得到模糊甚至消解,将医院成为二沙岛整体的一部分。

车行出入口 


人行出入口

       另外,方案在交通组织上也体现了革新,规划重点考虑医院的医疗流程,以医疗程序、人流规划为主,梳理医院整体的交通脉络系统,通过收集医院周边交通各时间点的交通数据制定计算模型,从大数据入手铺开交通组织的设计:南侧广场重新规划出更多的临时停泊车位,改善患者及家属泊车;西侧地下无人机械车库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智能停车,车辆由大通路通过医院南门进入医院内部,沿医技综合楼西侧通过车载电梯进入地下立体车库,这样不仅方便患者入院就诊,而且能最大程度减少车辆对医院内部的干扰;东侧花园地下车库出入口设于场地东面,车辆由蒲涧街通过医院东门直通地下车库,最大程度缩短车辆在医院内的行驶距离。

改扩建方案效果图


医院与城市的关系正在发生革新

       近年来,医疗建筑领域出现“绿色医院”“康复花园”“城市共融”“人文设计”等词语频率很高。我们可以发现,常规医疗建筑过于强调功能、流程僵化的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借助智能信息化、注重人文和绿色生态的医疗建筑更能体现未来的发展需求。医疗建筑从独立于城市之外的“王国”逐渐转变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有机部分,体现出医院功能性的转变、与城市界线的模糊化等特点。

       纯粹医疗转变为多功能融合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大众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数量的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到医院就医,问询治疗自身的心理、生理、保健、塑形和理疗等方面的问题,对常规以治疗为主的就医功能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功能需求。以上情况造就了医疗建筑需要承担更为明显的城市职能,医疗与商业、养生、休闲融合在了一起,新型的医疗机构开始注重配套商业餐饮、休憩空间、高端就诊空间、咖啡茶室等服务设施,体现出医院多功能属性,弱化了边界。这也意味着在设计上需更关注人文关怀,注入更多的内外部环境处理,多功能融合的同时满足就医要求,在开发空间、就医体验、隐私性保护等方面综合权衡。

       医院与城市零界线 现代化医院更多以开放的姿态去接纳城市周边界面,而方便的就医的要求不会因用地红线这个法定界限而忽略,建筑师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方便就诊,使得人与车在医院内部流动起来。华南地区特有的超大型医院往往会与城市周边交通枢纽相结合,与人行天桥的无缝衔接,在公共交通中考虑风雨连廊的设置,甚至地铁站设置地下步道直接连接到医院的地下入口空间,功能关系没有了内外之别,达到无缝衔接。以上的设计也得益于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迭代,使得医院与城市突破边界。

       智能信息化城市服务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家中就医、社区问诊、城内城外远程诊疗成为了未来医疗城市服务发展的重要支点。

       华南地区较多高水平医疗资源集中在广州地区,也使广州大型医院人满为患,随着智能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医疗资源云平台云共享,患者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预约接受城市服务,医生、媒介、患者串联成线,减轻了医疗机构的压力,打开了医院封闭式体系的闭环,无形的网络消除了医院与城市的界线。


打破城市边界

       城市边界是一种常态化的建筑处理形式,在建筑学上更多指的是建筑物与城市空间的围蔽、分隔或保护某一区域,是一种独立地块与城市空间的过渡性媒介。未来医院必然更注重人文关怀、绿色生态和城市功能,在满足医疗建筑本身的基本功能的同时,融入社会,以更模糊的边界处理模式应对城市界面,借助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和革新的人性化设计,去主动解决周边环境交通和室内外空间问题。

       新的医院设计项目需要寻找到更为全面的设计策略,从以往的单纯解决医院这所建筑的功能特性,扩展到由城市规划至单体建筑,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细部设计。优质的医疗环境可以使患者产生并保持愉悦的心境,满足患者各种医疗、护理、生理及精神舒适的需求;医院用地的建筑更应该追求因地制宜,注重与周边环境的结合,使城市与医院的边界更为模糊化。医疗建筑设计不应只单纯地关注内部的环境设计,应更加积极地参与的城市周边的环境改善和交通组织上,避免更多的隔绝感和对城市的破坏力。

       医院作为老百姓看病的主要场所,本体已在主观上使人产生距离感和不适感,若再过度地强调医疗建筑自身的存在,则违背了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的目的。未来的医院设计应赋予其尽可能多的人文关怀,注重体验感设计;医疗功能走入社区,社区医疗将成为未来医疗体验主体,服务更加强调家庭式体验;强调医院与城市的无缝衔接,功能性和交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通过医院的功能性革新,接触媒介(智能信息化技术)最终实现医院与城市的模糊边界设计,融入周边环境,提升医院及医疗服务在城市中的独特属性。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王小昭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