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4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地域视角下的医疗建筑设计: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分析

作者:胡仁茂、赵云

本文阐述了医疗建筑地域性设计的重要性,以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项目为例,对其建筑形态、空间组织与功能布局、立面造型、生态景观等方面的地域性表达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医疗建筑地域性设计的策略。

建筑的地域性

“地域性”通常是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受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及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独有的环境特征。建筑的地域性是一个复杂多重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出发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概括来说,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建筑受所处环境的自然、人文特点的影响,而呈现出与这些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形式,进而对这些具体地区建筑形式的特征总结。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具体反映,表现为建筑同地理、气候、水文、植被等的协调与利用,运用独特的当地材料、建造技术等并加以创新,使建筑在经济、适用、节能的同时成为表达当地独有的建构文化的载体。

第二个是社会文化、人文方面的表达。如果说建筑在自然中呈现的是一种物质状态,那么在社会中则呈现为文化状态。建筑形式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回应,也是社会伦理道德、人们意识形态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当地历史传统建筑或艺术元素的表达,和对建筑的现代性审美加以回应。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并成为当地人文精神的载体。同时尊重当地人的生活、行为习惯,满足使用人群的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在设计中体现对人的关怀。

第三个是材料、技术方面的创新。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的手段。体现地域特点的建筑应该遵循节能、节地、节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依靠当今先进的技术,选择适应环境的特定材料,提升建筑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同时,为使用人群提供便捷、高效、舒适的空间环境。

整体航拍图


医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医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与人的需求密切相关。在社会生产力和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年代,治疗疾病的空间并不是正规的医疗建筑,而往往是一些空闲的公共空间或者民宅。医疗建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功能和形式上的特点,此时建筑所表现出的地域性与医疗功能、空间没有直接联系。伴随医药和卫生观念的提升,为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大众,人们将医疗资源集中起来,设计了专门的医院。随着学科化的医疗模式逐渐清晰,医疗建筑逐步区别于其他公共建筑,成为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这时人们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在特定的自然、人文条件下,医疗建筑的形态和空间布局如何满足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往后,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作为一种专业性强、功能复杂的建筑类型,以往的医疗建筑设计多关注于建筑的布局、功能、流线是否合理,医疗流程是否满足需求等问题,而忽略了医疗环境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良好的医疗环境不仅是身体上的舒适,也包括心理层面的感受,它能够起到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的作用。因此,医疗建筑设计亦需要将技术性与人性化综合考虑,将医院设计与地域环境、文化相结合,提升医疗建筑的环境品质与综合效能,营造温馨、舒适、以患者为本的医疗空间,回应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及生态环保方面的诉求。


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项目

项目概况  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项目,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规模为2000床,用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

项目基地位于红河州滇南绿洲公园东北区域,西面为商业综合体,南面为职教园区,东面为规划中的专科医院。场地北面为城市主干道——红河大道,东面为纵五路,西面为纵四路,南面为横一路。

门诊医技楼主入口布置在基地东侧纵五路上,同时结合主入口设置了院前景观广场。西侧布置门诊医技楼次出入口,南侧布置住院楼出入口,北侧布置污物出入口和职工出入口。

整个医院布局采用以开放式生态医疗街为中心的布局形式,将门诊医技楼、急诊楼紧密结合,垂直于医疗街衍生出多条公共走廊,依次连通住院楼、科研信息楼、感染诊疗楼、食堂及附属工程,构建一种合理的空间秩序。

红河州概况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项目用地所在城市——蒙自市为红河州首府所在地,处于滇南居中的位置,是我国西南内陆通向中南半岛地区的咽喉。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隶属西南丝绸之路的通安南天竺道就已存在,堪称滇南通衢。现今是滇中城市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和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北回归线横贯蒙自市,为其带来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资源优势。蒙自市地貌特点为云南低纬度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海拔1307米。森林覆盖率31.19%。平均气温18.9℃,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能资源丰富。

红河州现居住有汉、彝、苗、壮、回、哈尼等民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最具特色的有哈尼族的梯田稻作文化,是红河州的文脉所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品牌价值、艺术价值,其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夜景航拍图


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形态  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人文关怀意识的加强,以往只是满足于简单技术上需求的医疗建筑已明显不能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人性化的要求。本项目希望改变医疗建筑单调、肃静、冰冷的固有印象,建筑以一种更加亲和、活泼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①建筑与城市。本项目地处蒙自市总体规划中的滇南绿洲生态区。此区以绿色生态、智慧生活为发展目标,包含生态公园、低碳居住区、商业配套、高端医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等功能。本项目选址兼顾考虑良好的自然景观、便利的交通以及功能组团集约融合发展的需要,地块西南侧为生态片区的核心功能——滇南绿洲生态公园,环境优美、景观宜人。北侧为城市主干道——红河大道,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南侧为规划中的滇南康复医学中心、东侧为规划中的滇南肿瘤医学中心、滇南儿童医学中心、滇南妇产医学中心,这些医疗机构与本项目共同组成区域性的医疗中心,而本项目也是医疗中心中最核心的部分。

由于本项目为规模大、功能复杂的医疗综合体,如何控制体量,整合外部空间,使得建筑尺度适宜、给人亲切感成为了建筑形态设计的出发点。本项目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规划和城市设计层面的控制。主体建筑退后城市主干道约90米左右,并设计景观绿化带与城市主干道隔离,东侧主要出入口也留出足够空间,减少建筑体量对城市的压迫感,同时将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上限分别控制在1.5和40%。二是建筑体量在视觉层面上的控制。靠近主干道的建筑层数控制在四层,并采用分解、错动、架空等手法丰富建筑体量,建筑东、西两侧立面呈连续的环抱形,使建筑的城市界面展现出谦和的建筑形象,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

总平面图

②建筑与场地。项目用地北低南高,存在10米左右的高差。项目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建筑由北向南分别布置在-5.100、±0.000和5.500标高上。建筑各功能之间用坡道连接。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环境,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又蕴含了红河州哈尼梯田层层错落的空间精髓,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征。

空间组织与功能布局  本项目空间组织与功能布局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红河州自然环境特点,创造生态、舒适、景观良好的医疗就诊空间。

总体布局方面,本项目以“医疗街体系”为基本框架,医疗街位于建筑中心位置,其北侧为门诊部,南侧为医技部。住院部位于医技部南侧,利用四条公共走廊,穿过医技部与医疗街联系。红河州蒙自市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受此影响,传染病楼及场地污物出口设置于场地西北侧,靠近城市道路,从源头杜绝了污染源对场地内其他区域的影响。科研信息楼、食堂、洗浆中心等功能设置于门诊楼北侧。

红河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暖,空气潮湿,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本项目充分挖掘“医疗街体系”的特点,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式生态医疗空间”体系,来应对多雨且湿热的气候。整个体系由主次出入口生态广场、中心开放式生态医疗街、就诊空间内庭院构成。开放式医疗街将医院各部分联系起来,作为建筑的主要交通、休憩、交往和服务的空间,它就像为医院撑起的一把大伞,雨季遮风避雨,晴天蔽日遮阳。自然风由出入口生态广场,通过完全开放的医疗街被吸入到建筑内部,经过医疗街内部植被生态系统的再次净化,传达到建筑各个空间,并通过医疗街顶部架空空间,排出室外。建筑内部整个通风过程就像建筑自呼吸的过程,吸入新鲜空气,排除废气,让建筑内部空气得到不断更新。在建筑外部,为了使建筑周围获得良好的风环境,本项目适当增加住院部与医技部之间的间距,同时将住院部分为两个折线形建筑体量,合理引导风的流动,避免了将建筑布置在风影区内和防止在建筑周围形成过大速度的风,进而创造良好的室外风环境。

树状节点细部

对于医疗建筑而言,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创造适宜的光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阳光不仅可以激发人体内维生素的获取,避免一系列疾病的发生,还可以刺激人体内部产生更多的激素来抵抗抑郁情绪。本项目将住院部设置于场地南侧地势较高的区域,以便获得充足采光条件。通透的医疗街、住院部与医技部之间庭院和诊室间的内庭院,也将阳光由外至内延伸到建筑内部,使建筑变的更加亲切和充满活力。

立面造型  各个医疗楼运用简洁明确的水平线条配合窗下墙的变化,让建筑立面产生一种行云般的韵律感,医院仿佛被流动的云彩包围着,与红河州蓝天、白云的自然景色相映衬。色彩方面,建筑采用柔和的灰白色调,使整个医院看起来温和而安静,适应红河州湿热气候特点。

医疗街内部空间

开放式生态医疗街的设计也独具特色。结构柱犹如一棵棵生命之树,将街顶撑起。医疗街顶盖的基本结构单元呈蜂窝状,这些单元通过规律性变化以及相互组合,完成了这片极具仿生学特点的大“蜂巢”,阳光透过顶部玻璃洒向地面,结合医疗街内生态景观,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既体现了结构之美,也充分表达了建筑师对自然生态的无限崇拜和对生命的敬意。

生态景观  本项目创造了一个富含地域特色,人性化且温馨的景观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建筑出入口前广场,景观设计遵循建筑整体设计思想,将哈尼梯田的线性化元素融入到广场景观设计之中,线条感丰富的广场,再配以点状乔木绿化,呼应了地域特色,给人一种亲切、舒适的感觉。 

住院部立面

第二层为建筑内部景观空间,在生态医疗街内,植被与休闲设施成组布局,围合出尺度亲切的休息、交流空间。人们在医院街内既方便进入各个医疗单元,又可以在就医等待的闲暇休息放松,不但创造了优质的景观空间,还提供了一个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舒畅交流的场所,构建一种新的医院文化。在诊室之间,本项目还设置了自然通风采光的景观内院,利用本地植物形状、色彩的搭配,更进一步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第三层为建筑周边其他绿化景观庭院。绿化草坪有利于调节气温,降低辐射热。因此在建筑周边适当布置绿地景观庭院,可促进空气流动,调节建筑室外微气候。

在植物选择方面,本项目充分尊重当地生态特点,全部选取本土植物中形式优美、色彩丰富的物种。如云南栾树、董棕、黄莲木、人面子、红花木莲、冬樱花、灯台树、枫树等作为景观素材,经济适用的同时,也展现了独特的地域风貌。

主入口广场


医疗建筑实现地域化的设计策略

不论建筑创作的过程多么复杂,最终目的都是要很好地服务于使用者。医疗建筑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更是如此。在医疗建筑创作过程中,地域性的各个方面都会对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建筑师在创作中如何对地域特点进行积极的回应,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项目的思考,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设计策略。

着重考虑气候条件,以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特点为基本原则。  由于患者对居住的环境和气候有着较大的敏感度,医疗建筑更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医疗建筑应通过建筑体量、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等手段,加强自然通风。本项目独创的“开放式生态医疗街体系”,对建筑内环境有很大的提升,可供借鉴参考。另外,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功能,如感染楼要根据常年主导风向进行合理设计。在立面设计上,采用简洁的设计有助于自然通风,采用灰白色调,一方面减少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外墙的温度,另一方面给人轻快,亲切、柔和的心理感受。

医疗街细部

将自然光引入到建筑内部,创造人性化的健康空间。  阳光是万物生长的动力,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医疗建筑要注重光环境的设计,其中自然光的设计是其主要部分。在医疗建筑中,可以利用非诊疗空间,如医疗街、中庭、内庭院、走廊、屋顶等引入自然光,这样不仅可以节能,还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心的就诊环境。本项目将医疗街设计为充满阳光的长廊,长廊内布置生态小景观及休闲空间,使其成为人们休闲、交流的主要场所。此外还在各个医疗楼之间设计了内庭院,一方面解决医疗楼的采光问题,另一方面也提供给患者享受阳光,亲近自然的空间。

绿色生态景观贯穿建筑内外。  绿色景观是医疗建筑中营造空间氛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象征着生命与动力,可以让患者感受绿意与花香,便能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氛围,从而舒缓压力与恐惧。在室外,可在医疗建筑附近规划大面积绿地,良好的环境既可以让建筑在城市中显得具有亲和力,同时更为患者提供了容易到达且安静自然的康复花园。在室内,可以设置一些适合交流、等候、休息等参与性高的绿色景观空间。在本项目,利用城市周边景观优势,患者可以透过病房外窗,欣赏到对面公园的美丽景色,同时建筑周边留有大面积绿地景观,通过乔木、灌木、藤本、草木植物分层次搭配的手法,让植物景观自然而富有趣味,从而使患者在这里获得疗养和康复。在医疗街内也同样打造自然的生态景观,并提供服务台、休闲座椅,方便患者咨询、等候和交流。

次入口广场

核心空间——开放式生态医疗街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在医疗建筑的设计中,也产生了一种以“医疗街”为主导的空间布局形式。“医疗街”主要解决了由于医院规模扩大而产生的功能和流线组织的问题。而且随着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服务功能也需要“医疗街”去组织和协调,因此“医疗街”在设计中不仅是主要交通空间,而且还具有等候空间、休闲空间、服务空间等多重功能。在本项目中,由于建筑规模较大,功能相对复杂,同时通廊式的医疗街空间更易于产生室内风环境,对缓解红河州湿热的气候有积极作用,因此选用“医疗街”模式作为设计出发点。在设计过程中,本项目对传统医疗街进行了升级,通过将医疗街顶部抬升,使其与两边建筑脱开,让医疗街内部成为开放式的室外空间,更进一步促进了建筑间的空气流动,同时将自然光、绿色生态景观引入到医疗街内部,把“医疗街”打造成为更加人性化的医疗空间。

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几乎都与医院有关。谈到医院,人们也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如何使得医院这个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场所真正让人们理解和接受,这不仅需要依靠高超的医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也是关键因素。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侯立萍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