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4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抗震防灾,医院建筑首当其冲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尤其令人关注,目前,我国中高强度地震仍处于多发时期,根据国家减灾网公布的 2020 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显示 :上半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 5.0 级以上地震 17 次,较历史同期偏高。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在灾害面前承担着重要作用。

文/马志晖 图/张建国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比如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的干旱,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的暴雨、洪涝 ;东北和西南林区的森林火灾 ;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活动构造带的地震 ;青藏高寒地区的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风暴潮,等等。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尤其令人关注,目前,我国中高强度地震仍处于多发时期,根据国家减灾网公布的 2020 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显示 :上半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 5.0 级以上地震 17 次,较历史同期偏高,主要发生在新疆、西藏和川滇偏远地区,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城市因为人口聚集,建筑密度大,经济发达,即便是 4 ~ 5级的浅层地震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据专家预测,粤港澳在未来 10 ~ 40 年里将迎来 21 世纪地震的第五高潮期,所以,沿海城市 GDP 的指数与地震的脆弱性是对应的,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粤港澳地区地震的脆弱性都比较大。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在灾害面前承担着重要作用。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医院属于在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要尽快恢复的生命线建筑,属于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抗震措施的重点设防类建筑,三级医院中承担特别重要医疗任务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抗震设防类别甚至应划为特殊设防类。


抗震救灾体系建设

在汶川、玉树地震恢复重建后,我国加大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新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制定震后应急处置等工作力度,城乡建设抗震防灾体系日益完善,抗震防灾水平不断提升。在“十三五”期间,地级以上城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 100% 覆盖,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完善专家队伍、抢险队伍、物资和装备等应急储备,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级以上城市 100% 建立了应急专家队伍。2017 年,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建的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帐篷化队伍)作为主体组建了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在2018 年 5 月,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正式评估认证。医疗队核心队员主要来自华西医院,先后参加过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彝良地震、芦山地震、茂县泥石流、茂县高位山体垮塌事件等国内重特大灾难事故的现场医疗救援工作,以及尼泊尔特大地震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量建筑坍塌

这样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其标准配置下占地面积约 9000 平米,全布局情况下可配备 95 顶帐篷,装备总数1827 件,其中包括医疗、后勤、通讯、生活,总重 60 余吨,设有普通病房床位 40 张,含独立的妇产病房、儿科病房、康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床位 6 张,隔离病房床位 4 张 ;设有 2间手术室和 1 间麻醉复苏室。上述设施,除燃油外,能独立完成 28 天的临床医疗工作。同时,医疗队根据不同灾害类型,结合队伍自身特点,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国内外队伍先进经验,积极创新研发救援器材,实现了救援装备模块化、小型化、智能化,可满足航空运输和长距离投送需要。

医院建筑的抗震加固建设

由于医疗建筑是抢救人们生命的生命线工程,在抗震救灾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建筑在大震中不仅要保证不倒,还必须能继续使用,担负起救援的重要职责,所以医院建筑应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对于既有建筑来说,提升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抗震最有效的措施。合理的抗震加固,是保证医院这个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具备足够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以首都北京为例,地处 8 度高地震烈度区,为中国东部强震活动地区之一,是国家重点设防城市。但北京市很多大型医院都是建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抗震设防标准的要求存在差距。2010 年 4 月,北京市首部规范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地方标准——《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正式实施。其中大型商场、电影院、医院病房、中小学教室等重点场所,进行抗震加固后,抗震设防标准须超过 8 度。

提高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源头来遏制安全问题的可能,抗震加固主要采取增强强度、提高延性、加强整体性和改善传力途径等措施。很多老旧医院因为建造年代不一样,建造时设计抗震等级不一,导致其抗震加固施工的复杂和抗震加固技术的不一,需要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了解。

在汶川大地震中,灾区的很多医院由于建筑受损,不得不搬到了帐篷里。


建筑减震、隔震技术的使用

《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十三五”规划》中制定了这样一项规划目标 :“十三五”期间,高烈度设防区和灾后重建地区新建学校、医院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比例达到 20%。减隔震技术是通过增设消能部件或隔震装置,以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抗震技术。大量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大幅度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能力,避免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

2014 年,山西省住建厅要求新建学校、医院必须采用减隔震技术,而云南省早在2012 年就发布了《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性能要求和检验标准》、《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施工及验收标准》,上述两项地方标准于 2013 年开始实施。


韧性城市和韧性医院

地震因其突发性,突然发生而使短期预报的难度较大,地震引发很多次生灾害,火灾、水灾以及发生地震以后通讯交通中断,食品短缺,地震一旦在都市发生,会影响到周边的城市。所以地震灾害的表现就是经济和人员的损失巨大。

在 2020 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韧性城市”的建议。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十三五”规划》提到,要开展抗震防灾韧性城市建设的探索,以提高承灾体抗震能力为重点的韧性城市建设。研究建立韧性城市风险评估、生命线工程抗震安全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等技术体系。在第二十一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提出了韧性医院的概念,他认为韧性医院的建设应该满足三个方面,就是前瞻性规划、可变性设计和适应性运维,从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给予韧性医院的指导研究。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马志晖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