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逐渐蔓延至全国多个省市,截至1月24日24时,卫生健康委收到29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287例,其中重症237例,死亡41例(湖北省39例、河北省1例、黑龙江1例)。已治愈出院38例。2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疑似病例1965例。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于2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已确认存在人传人和医务人员感染。

对于这样的现状,从医院建设硬件设施的角度来看,如何在院内最大程度地降低该类病毒的传播风险,如何更好地防控病毒?近期,筑医台资讯邀请医院建设相关专家展开分享。

嘉宾:

1. 据报道,武汉市共有15名医务人员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另有1名为疑似病例。15名被感染的医务人员当中,有14名医务人员是由同一名病人传染的。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潘学刚:医护是最一线的人员,我们要弄清楚这15位医护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时间,是在患者确诊之前,还是确诊之后?这是两种概念。如果医护人员感染发生在患者隐形感染期(确诊之前),那么说明医院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防护措施还要进一步升级;如果发生在确诊之后,说明医院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隔离和感控措施急需升级。当然,发生这种情况与感控意识、管理方式、应急预案、防护装备是否到位都有很大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率都会大大升高。

孙志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方式尚没有形成定论。根据资料显示,导致上述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与被感染患者的密切接触,第二是可能存在通过空气人传人的现象。这两种传播方式,无论哪一种,都和在一线工作的医疗工作者紧密相关,对医疗工作者产生极大的威胁。

从医院空气净化的角度观察,如果疾病有可能存在飞沫传播的形式,那么就和微生物气溶胶脱不了干系。携带病原体的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喷出的液体、飞沫,通常只能传播1~2m,但是其携带的病原体、微生物可以通过与尘埃、液滴结合成微生物气溶胶,在医院环境内远距离传播。研究证明,SARS病毒形成气溶胶能够在空气中传播25m。口蹄疫病毒也可以借助气流传播10~60m,虽然尚无法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但是大家应该对大面积的空气传播方式引起重视。

2. 从医院硬件装备角度看,目前国内医院是否有专门设置针对气溶胶传播的隔离病房或空气过滤装备?

潘学刚:目前有的医院传染性隔离病房还在建设规划中,有的医院(如天坛医院新院区)有部分负压病房,但这些负压病房不是用做预警和应急的,而是用来治疗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的。

真正意义上的负压病房在工艺流程和建造设计方面有一些特殊性,比如根据压差梯度设置了病房缓冲前门和后门,患者从病房的外走廊通过后门进出病房;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行走于内走廊,并从负压病房前门进入病房对患者进行治疗。由于这些特殊性,完全意义上的负压病房无论从建设成本还是管理成本上看,都是很高的,这也纯粹的负压病房在国内医院并没有大规模应用与建设的主要原因。

孙志翰:答案是肯定的,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管理者总结成功控制SARS的宝贵经验,除了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很多医院建有独立的传染楼。也就是说,无论医院的设计与建设都进行充分的考虑:一方面,医疗建筑医疗工艺设计有强制要求。根据GB51039-2014《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医院必须建有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疾病门诊,要求独立成区,并应单独设置出入口。严格区分污染区域、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并设置有相关的各地观察室、检查室、专用的卫生间等。除此之外,医院的重点科室都建有隔离单间且配备空气过滤装备,如:ICU重症监护病、产房、儿科病房、NICU、PICU等特殊环境都设计建设有隔离单间。

还有洁净手术部,在GB50333-201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里明确要求,传染类负压手术要求具备单独的出入通道,这样就在建筑结构上,为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提供了医疗工艺设计的基础。

另一方面,空调系统设计建设上计有强制要求。GB51039-2014《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也做了许多针对性的要求,负压隔离病房要要求采用全新风系统,送风末端要采用高中效过滤器,排风应设有无泄漏的负压高效排放装置,同进要求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缓冲间,相邻房间要保持5-20帕以上的相对负压等方式。

以上两方面保证了医院建设有专门的隔离病房并配置了空气过滤装备。 

3. 在您看来,如何从硬件基础建设和装备入手,最大程度地降低此类病毒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率?

孙志翰:从空气净化的角度来解释:可以采取屏蔽、隔开、定向气流、空气消毒等措施避免控制微生物气溶胶传播,空气消毒的几种办法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剂熏蒸、过氧乙酸、静电技术以及过滤通风除菌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围绕着过滤空气的方式来进行。

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和目前比较通用有效的戴口罩方式相比,液体飞沫的大小,直径为1~5μm,N95口罩对于大于0.3μm的颗粒隔阻效率达到95%以上,而使用空气净化各级空气过滤器的效率更高,超高过滤器对于大于等于0.1μm的颗粒的过滤效率可以达99.999%。高效过滤器对于大于等于0.5μm的颗粒效率是99.99%。也就是说,通过HEPA过滤器可以将空气中的微生物气溶胶进行拦截。而对于无法运用空气过滤技术的较大公共空间,个人认为通过调整机械通风控制方式,合理的增加新风、排风,就是增加换气次数也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除各系统应加大新风的措施外,人群密集的空间可多布置可移动式的空气净化设备,如等离子、静电净化等装置,这类设备也都具备过滤器,虽循环风量较小,但布置于人流密集处可以建立局部的小循环净化系统。

再如病房,诊室,检查室等房间的空调系统的末端,无论是风机盘管还是多联机,因其局部循环的气流方式,末端内部易二次污染而造成交叉感染。应考虑增加低阻空气过滤器,重要的科室的空调末端可以更换或升级灭菌功能段,最大限度减少二次污染。

潘学刚:个人认为,医院可以在呼吸科的一层或者半层设置能直接转换成负压的“多功能”病房或者配置一些负压消毒病床,用作预警或者应急。

这种“多功能”病房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负压式病房,只是普通病房与正负压通风方式的功能叠加,即在普通病房的基础上,通过改变通风实现正负压相互切换的功能,而平面格局不发生变化。

“多功能”病房平时可以当普通病房用,遇到传染性疾病(比如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这样的“多功能”病房启动负压,走廊正压,发挥“预警式”隔离病房的作用,这对医护人员也是一种保护措施。这就像消防设施设置的初衷:平时可以不用,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启动紧急灭火喷淋装置。

但这样的病房不是每个科室都需要的,个人认为呼吸科才最需要,毕竟治疗这种呼吸道传染性还是呼吸科的医护人员最有经验。

4.负压消毒病床是什么样的一种装备?

潘学刚:我见过的负压消毒病床,在病床床体周边架设有框架,框架上固定隔板,搭设成隔离罩,隔离罩的一侧隔板上开设有开门,隔离罩上固设有送风管和排风管,送风管的送风口和排风管的排风口都开设在隔离罩的内侧,排风管出口与消毒机的入口相连,消毒机的出口与抽风机相连,使病床隔离罩内形成负压,废气通过消毒机的消毒作用后在抽风机的负压作用下排出。这种负压隔离病床对废气进行及时消毒处理的同时,对输入的新风也进行消毒,有利于降低空气中病菌、病毒的浓度,防止交叉感染和传播,缩短病菌、病毒在离开人体后的存活时间。

在净化手术室发展初期这种负压隔离病床还比较常见,随着净化手术室的发展成熟,这种过渡产品就很少见了,现在想来,这种产品改良后,用来临时应对新型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等还是有意义的。毕竟,面对没有办法预估的疾病,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装备去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

5.从长远看,您认为医院净化基础建设和硬件配置需要做哪些优化?

孙志翰:自SARS以后,空气传染性疾病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各类具体传播途径中,空气传播占首位,全球因微生物气溶胶引起的感染中,20%为呼吸道感染。在美国ASHRAE标准《医疗护理设备的通风》中将医院空气传染性隔离病房的定义为:主要用于微粒小于5μm的悬浮飞沫携带的微生物传染。为了适应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国内医院的建设方、设计师、建设单位也捉紧推动有关空气传染性隔离病房的技术规范标准的出台与实话,除了现行的GB50849-2014《传染病医院建设设计规范》,DB11663-2009《负压隔离病房建设配置基本要求》。

2018年7月1日,由全国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技术委员会发布的GB/T35428-2017《医院负压隔离病房环境控制要求》对医院的负压隔离病房环境的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还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国家标准《医院洁净护理与隔离单元技术标准》也已经于近期发布了征求意见稿。相信这些由众多业专家、技术人员及医院使用人员参与的规范、标准能够对医院负压空气隔离环境的建设起到必要推动和发展作用。

潘学刚:个人认为公共场所(酒店、广场、火车站、医院等)都应该设置类似的负压隔离空间,这样的空间平时可以用作其他功能,一旦发现高热的病人,负责人将疑似患者送进这样的负压隔离空间,然后通知医护人员。负压隔离空间集中安置这些隐形感染人群,可以大大降低从发现疑似患者到送进医院这段“窗口期”的传染性病原传播率,大大降低隐形感染人群扩大的作用。如果有一天负压病房能像消火栓那样在公共场所普及,那么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将不再成为医护人员的挑战。

相关阅读: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降低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1月22日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