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4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改扩建工程:因地制宜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胡展鸿、黄凯昕、郑海砾(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医疗建筑研究中心)

当前,国内很多大型医院都面临着改扩建的重要任务,如何保证医院在正常运营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完成改扩建,并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提高医院综合建筑高效性 , 是医院改扩建的关键。现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改扩建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因地制宜理念在改扩建设计中的应用,为今后医院的改扩建设计提供一个思路。

       当前,国内很多大型医院都面临着改扩建的重要任务,如何保证医院在正常运营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完成改扩建,并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提高医院综合建筑高效性 , 是医院改扩建的关键。现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改扩建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因地制宜理念在改扩建设计中的应用,为今后医院的改扩建设计提供一个思路。

扩建后的院区总平面图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现有院区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地。医院创建于 1904 年,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是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现有病床和业务用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工作需求,一些重点学科因业务用房问题,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医院拟在现有的门诊楼南侧拆除部分现状建筑,同时利用并购的门诊楼东侧停车场用地扩建住院综合楼,扩建完成后将开放床位1500张。

       立足现有用地条件,提升整个院区的医疗硬件水平,是设计者肩负的重要职责。医院用地紧张,现状建筑因历史不同时期分别扩建而显得布局零散。同时,建设用地内有四株枝繁叶茂的古树,是医院历史的见证,也是医院的核心景观,从古树保护、院区历史及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保留古树将是设计的一大亮点。

       设计者在对医院现状进行仔细调研后,针对医院建设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基于因地制宜的理念提出了扩建方案的十个要点。

住院楼标准层“L”型平面


住院楼护理单元采用L型标准层平面,利于采光通风

       基于功能分区、医患分区及通风采光的要求,住院楼形态与现状外科楼相呼应,平面采用小进深的“L”型。病房区和医务区分别位于“L”的两侧,均可获得良好采光。病房沿中心通道两侧呈南北向布置,均有良好的通风对流,80%以上的病房享有南向日照和庭院景观。住院楼裙房部分也通过局部架空的方式,将庭院中的新鲜空气引入建筑内部,形成对流,带走室内热量,适应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



住院楼周边保留建筑的关系


减少对相邻建筑的影响

       住院综合楼设计充分考虑与相邻建筑的关系,在满足规划退缩间距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门诊楼和影像楼采光通风的影响。新旧建筑之间可通过独立划分防火分区以及采用防火墙和防火玻璃分隔的方法来满足消防安全要求。

扩建用地内的四株古树


古树与建筑和谐共存

扩建用地内共有四株古树,古树枝繁叶茂,形态优美,是院区历史的见证,也是医院的核心景观。在设计手法上,通过将地下室至地面五层的建筑边线进一步退缩,避开古树的根茎保护范围,并采用上部出挑的方式,既保证了住院楼的功能与建设面积,又不影响古树生长,使古树与建筑外观协调一致。



人车分流


交通组织顺畅有序,人车分流

       受现状条件局限,医院位于同福中路上的入口空间十分局促。为避免出现医院入口交通拥堵的通病,本方案经过交通分析,提出了兼顾近期和远期的交通组织方案。

       近期利用住院综合楼北侧道路组织交通,依次预留足够的交通缓冲空间、落客展宽段和地下车库入闸等候区,避免因驻车空间不足而引起交通堵塞。车流遵循单向行驶的原则,从东北角的临时通道或西南角的机动车出口驶离院区,保证交通顺畅。远期医院东侧规划路开通后,病人可在首层急诊部东侧场地候车,然后从东侧出入口驶离医院。院区内通过铺装设计的手法,区分人行和车行道路,形成连续的步行空间,实现人车分流。住院综合楼二层通过步行连廊与影像楼和外科楼相连,可方便患者接受检查及送往外科楼的手术中心,不受天气和车流的影响。


通过医院街将门诊、住院、医技连成一体


门诊、住院、医技一体化设计,保证改扩建后建筑与原建筑布局的协调性

       住院综合楼北侧与现状门诊楼衔接,为了优化就诊流线,设计人员对门诊楼进行了必要的改造设计,将急诊科室迁至住院综合楼,拓展了门诊大厅内的挂号、收费、取药窗口和等候区,形成中心挂号收费大厅,可缓解挂号收费区域的拥挤状况。

       设计方案充分考虑老院新建的特点,在符合诊疗流程的前提下,通过打造公共空间与原有门诊楼产生良性互动,形成功能紧密的医疗综合体。门诊、住院和医技的交接部位形成通高的中庭空间和医院街,连接各交通核心,将品字形布置的三大组团连成一个整体,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通过南北贯通的立体交通脉络,将医院门诊、住院、医技和后勤等医疗建筑整合到一起,形成了高效的医疗功能体系。

洁净物品流线与污物流线分析


洁污分流、医患分流

       本案在地下室负一层东侧设计了污物通道,将院区北部新旧建筑的污物通道联系在一起,方便污物统一收集。污物从污梯运抵地下室后,经污物通道从外科楼西南侧出口运走 ;洁净物品则通过建筑首层的专用电梯运送至各楼层,与污物流线分离,实现了洁污分流。住院综合楼内设置了不同的垂直电梯组,包括公共电梯、医护专用电梯、污物专用电梯等,以满足综合楼内复杂的垂直交通需求,实现了流线简洁、专线专用、易达性高、管理方便的要求。


住院综合楼采用正交柱网


柱网正交,提高平面使用效率

住院楼结构柱网与现状门诊楼保持一致,医疗用房方正规整,体现了医疗建筑的布局需求,有利于提高使用效率,地下车库也因为柱网规整的缘故可以停泊更多车辆。

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空间

      医院基地现状树木茂盛,但缺乏集中绿地。设计方案通过院区景观资源整合,在新建住院楼和原外科楼之间形成集中绿地,供患者休憩活动。

      住院综合楼首层空间局部架空,室外绿化自然渗透至建筑内部,拓展了患者的活动空间。同时,在建筑内部精心设计了屋顶花园,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交流和活动的空间。


分期建设

       按照医院制定的分期发展计划,首期建设住院综合楼的医技部分,建成后拆除现状4、5号楼,二期建设住院楼,建成后将7号楼住院楼内的患者迁入新住院楼,三期拆除7号住院楼,建设南地下车库。

住院楼首层局部架空


外观处理刚柔并济

       本案注重新旧建筑形体的配合,通过对原有建筑的统一改造,形成主次明晰又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形象。建筑通过体块穿插咬合的处理手法,使形体富于表现力;住院楼核心筒部分通过柔美的弧线处理,减缓新建建筑对原有建筑的视觉冲击,表达了对城市空间的尊重,顶部的如意结造型体现了吉祥安康的象征寓意。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综合楼建设是医院改造升级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最详尽的调研和最细致的考量,充分考虑院区既有的建筑、环境及综合管线等问题,减少对既有建筑环境与结构的影响,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才能设计出最贴合医院实际需求的建筑方案 ;同时通过合理的医疗工艺设计,使得医疗需求与建筑空间达到互融互通,从而创作出一个集约高效的医疗建筑作品。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干颖滢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