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4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周超 :让医院建筑回归建筑本源

多年耕耘,专注于设计,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工程设计研究三院(下文简称“中元三院”)在医院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造了一个个现代高效、美观大方并颇具创新性的医院建筑。中元副总建筑师、三院院长周超见证了中元三院一步步做大做强的过程,也为三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日前,《医养环境设计》杂志围绕中元三院的发展以及周超个人的成长经历进行了专访。

       多年耕耘,专注于设计,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工程设计研究三院(下文简称“中元三院”)在医院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造了一个个现代高效、美观大方并颇具创新性的医院建筑。中元副总建筑师、三院院长周超见证了中元三院一步步做大做强的过程,也为三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日前,《医养环境设计》杂志围绕中元三院的发展以及周超个人的成长经历进行了专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院区- 西南方向鸟瞰效果图


拼搏而出的战斗力

HCD:请您介绍一下,中元三院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周:建筑工程设计研究三院是中元成立最早的设计部门之一,虽然没有冠以“医疗”之名,却是中元较早在黄锡璆大师带领下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部门之一,中元的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是从中元早期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几个部门抽调人员成立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员来自于三院。医疗建筑设计作为中元的优势品牌,三院对中元医疗类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院目前总人数超过200人,是中元最大的一个院,也是产业链最长、综合业务板块最丰富的院,下设三个综合所。三院的项目比例相对比较均衡,大约有二分之一是医疗项目,另外的二分之一是科研实验、超高层综合体、酒店、会展中心以及学校等综合项目。中元很多优秀的亮点项目都是由我们三院完成的。三院是中元连续三年人均产值和总产值最高的院。最近几年,三院在医疗方面的业务发展很快,医疗项目的合同额在中元所属各院也是首屈一指。


HCD:中元三院作为一个综合院,从事医院建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周:中元的医疗建筑设计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在我国医疗建筑设计大师黄锡璆博士的带领下做出行业声誉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院开始将医院项目作为重要业务,那时我也恰好毕业进入中元,见证并经历了三院在医疗项目上的发展。我进入三院(当时称为三所)之后,跟随黄锡璆博士做北京朝阳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这是我到中元后的第一个项目,印象十分深刻。该项目的竞标入围者超过半数都是国内外的知名设计机构,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最终我们中标了。

此后,我们在黄博士的带领下完成了一系列的医院设计项目,包括北京同仁医院亦庄院区、粤北人民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新区医院、苏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

       三院医疗业务的成长,靠的是团队在市场上投标竞争,这也造就了三院团队整体上专业高效的强大战斗力和良好的市场服务意识,我们也因此更懂得如何与甲方沟通,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北京安贞东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院区、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项目等大型项目,都是我们团队口碑和影响力的见证,三院的发展也进入了高标准、高品质的阶段。

北京安贞医院东方医院- 东北人视点效果图


HCD:黄锡璆博士给您和三院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周:黄博士在医疗建筑设计方面的水平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他指导我们关注医院建设最本质的东西,他专注于带给中元在医疗工艺角度上的研究和传承,也让中元在全国医院建设领域中取得了领先的专业优势。

       黄博士现在已经将近80岁了,仍然坚持与国际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他现在还是世界建筑师协会(UIA)医疗专业的委员。同时,黄博士是一位低调的人,他不喜欢宣传自己,而是更喜欢在一线亲身勾画草图、推敲设计。黄博士在医院建筑设计领域做出了众多成果和贡献,依然保持着严谨、谦逊的作风,感染着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建筑师。


走向设计负责人

HCD:您很早就成为了医院项目的设计负责人,这种不同的职位定位给您带来怎样的改变?

周:总体负责一个项目确实对我有相当大的压力,建筑创作本身是我擅长并乐于投入的领域,项目负责人的困难在于,我所负责的工作不局限于设计,还要进一步控制整个项目,要思考如何实现方案、如何协调各方,保证方案安全可靠并通过审查和审批,并带领大家去完成它,这对于项目负责人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那时,我每天会查阅大量的规范和资料,研究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基本上弄不明白就不下班。在负责苏州的项目期间,我还在配合落实北京朝阳医院的工地施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到工地上和施工单位探讨关于施工的各种问题。朝阳医院项目的经历让我有较大的成长,通过这个项目,我完整地熟悉了工地上的所有环节,同时也对医院项目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这样高强度的强化过程,自己对于项目负责人这个角色从一个比较忐忑的感觉进入到了一个融会贯通的状态,我觉得这是一个负责项目的建筑师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海分院- 内部空间


       我经常和同事们强调,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建筑师要强迫自己进行综合性思维,并不断坚持,从量变到质变。举例来说,原来建筑师设计了一间病房,随后甲方改变需求,需要改成一间治疗室,最简单的工作就是将房间内部的空间、家具和布局更改成符合治疗室的工艺要求,然而这远远不够。“病房”还代表了很多其他的意义,比如暖通的换气次数、照明的照度、结构的荷载值,以及隔声效果等,这些都有着病房自身的特殊要求,与治疗室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从合规性和可靠性来讲,医疗建筑设计需要一个全专业的综合性思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海分院项目是一个大的节点,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是黄博士,我们在黄博士的直接带领下做这个项目,但是黄博士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让我们独立做这个项目的工作。

       我们结合地域特性在其中做了很多创新,设计了中国目前最大的开放式医疗主街,长约200多米,也设计建设了我国医院中最大的地面垂直绿化体系。该项目山地高差达到50米,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层多首层以及水平连通层”的设计方案,结合城市的高差,设计不同高度的首层入口,人们进入建筑空间后,不用上下台阶适应地形高差。这个项目给甲方带来很多惊喜,吸引了很多其他医院的人员来这里参观,我们也获得了很多行业方面的认可,该项目获得了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筑工程一等奖。

       后来我又主持设计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院区、北京安贞医院东坝院区、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改扩建工程、周口市中心医院新区医院以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工程、西藏自治区医院等几十项医院项目设计。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工程- 教学科研综合楼人视效果图


HCD:您作为三院的院长,如何考虑在项目中进行团队管理,并培养优秀的青年建筑师?

周: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促进了团队的成长。通过完成这些大型的复杂项目,大家形成了很默契的配合。在我们三院,团队氛围开放平等,同事们一起干活,一起加班,我们多个团队一起开会讨论项目,会形成有效的分工和协作。虽然平时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但是我们团队愿意去总结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三院从开始做医疗到现在发展壮大,我们应对不同的项目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模式和设计思路。方案文件都有标准的模式,我们称为菜单制,规范不同种类的内容,尽量减少无谓的重复低效工作。在重点工作上,如建筑艺术造型的理念和特殊的医疗工艺流程等,我们会专门去延展其中的内容,使项目富有特色。

       在这样熟练的配合下,同事们可以发挥各自的喜好和特长,团队中有的人爱做造型设计,有的人对平面特别喜欢,有的人对医疗工艺特别感兴趣,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团队能够整体融合在一起,分工组合顺畅,工作效率很高,这就为优秀的年轻人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HCD:三院的团队性格是什么样的?

周: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做好每一个设计,不辜负每一个甲方。我们把本职工作做好,在有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行业内的学术交流,形成一个团体性的发展。

我们团队这些年认真地做了很多项目,我们希望将大多数时间用在本职的设计工作上,三院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也得益于这种认真做事的作风。


对医疗建筑的思考

HCD:做了这么多年的医院建筑设计,您对医院建筑有怎样的思考?

周:从我刚开始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就有人给我起绰号叫“院长”,就是“长在院里”的意思,我的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基本是工作和家的两点一线。工作之余我会时常反思,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建筑师是否活力在下降、社会责任感在减弱。面对持续性的工作状态和思想输出,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能让自己有更好的创新,让自身的能力上升到新的高度,虽然这些并不太容易。 

       在对外交流的时候,我发现我们建筑师作为建筑设计的实践者,虽然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但是理论知识却相对匮乏,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实践总结成理论并表达出来。这是我一度比较疑惑的,因此,我努力多看建筑理论方面的书,同时在2012年的时候我回到校园学习,在老师们更新颖、更纯粹的理念引导下,梳理自己过往的知识和经验,尝试将自己这些年得到的经验嵌套到建筑理论体系中去解读,探索将医院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本身形成关联,使医院建筑设计回归建筑本源。

       医院建筑毕竟是一个建筑类型,它最终是要嵌套在建筑的理论化体系中去解读的,从而让医院建筑或者建筑理论能够得到提升。无论是否已经有人总结过,我希望自己能够梳理出一些东西,总结出一个从理论去入手进而来指导设计的方法理论体系,虽然它确实还是有些难度和挑战。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综合楼


HCD:医院设计逐渐专业化,您如何看待医疗工艺咨询和医院建筑设计的关系?

周:目前,医院建设行业中有了专业的医疗工艺团队、医疗策划团队、医院设施配置团队,并且大量的专家都在努力推广他们的理念和经验。相对于他们,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熟悉医院设计的各个方面,熟悉医院建设前、中、后的各项流程,虽然不是专注在一个领域里深耕,但以设计为龙头的综合服务管理能力会形成独特的优势。

       目前医疗工艺的工作内容主要被定位在一级、二级、三级流程,这些医疗工艺的内容与建筑设计结合最为紧密,现在国内有些业内人士过度强调这三级流程的医疗工艺,甚至将其凌驾于建筑整体设计之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三级流程设计只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服从于整体,有很强的弹性。不同医院有不同的情况,医疗工艺设计要综合医院级别、不同的使用者、不同地形、不同的建筑造型等等,不是一个规范或一个指南就能涵盖和指导的。医疗工艺的设计限定在医院建筑中,受到柱网的限定、上下楼的限定、结构荷载的限定,并和建设的技术设定如消防疏散等关联在一起。

       所以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即“弹性的医疗工艺设计”,作为三级流程要与建筑紧密结合,弹性可变 ;同时发挥医疗工艺咨询团队多专业、多工种的优势,将医疗工艺研究范围前后延伸,形成闭环。

     “向前延伸”,是指医疗工艺要做政策解读、上位规划,医疗工艺与医生及医疗卫生管理者的工作结合最为紧密,通过前期的调研与分析,确定适合区域的上位规划,分配好医疗资源。医疗工艺规划目前的工作和建筑设计有交叉,医疗工艺过度介入到建筑设计中,规定太多太死,不能适应医院建成后运营的变化。弹性的医疗工艺,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理念来支撑,给医院建筑设计提供一个更自由的、更可靠的环境,帮助推进建筑设计,减少决策者功能定位反复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向后延伸”,即延伸到建筑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患者和医生在建筑空间中的感受,研究建筑空间中的温湿度、颜色、座椅和家具配置对建筑使用者感受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给设计师提出专业的建议,从而帮助提高医院建筑设计水平。我国医院建设后评价比较匮乏,目前中元正在编写《健康医院评价标准》,并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通过脑电波测试仪等实验,研究患者对不同空间场景的感受。这些设计的前端和后端,才是目前我们医院建筑设计行业所真正欠缺的,也能发挥医疗咨询的真正优势,通过前端的宏观决策和后续的细节体验的反馈,在设计师介入设计之前和设计完成之后这两个时间段,帮助医院建筑设计形成闭环。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王小昭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