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燕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公司副总建筑师

目前,国内的医院设计与美国差距较大,加之笔者曾在美国设计过多所医疗机构,以此期望通过对比中美医疗建筑平面布局的设计差异,给予国内一些新的医疗建筑设计思路,以更好地利用建筑空间,使医院更加节能与高效。

新型节能空间设计

在国内,医院大多是实时挂号的就诊模式,人流巨大且集中。当前流行的设计方式是采用宽阔高大的医疗街以连接不同的功能模块并组织复杂的交通流线。通常主入口门厅的建筑面积较大,而医疗街多采用玻璃和钢结构天窗,目的是为了解决建筑内部的消防规范要求,但也因此增加了建设成本和运营能耗。

而美国医院是预约就诊模式,避免了人流的过度集中,就诊人员被均匀地分散到不同的时间段。所以大厅和医疗街的尺寸不会过大,医院公共空间的能耗较低。

结合美国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尝试性地设计一些规模和尺度适中的医院(500床~1000床),以形成“收放自如”的新型节能空间,其具备以下几点优势:第一,整个建筑的体量被有效控制,医疗街的宽度只为25米(包括两个走廊和中间庭院的距离),医疗走廊仅需7〜8米(包括两边的辅助交通体系);第二,对于一个1000床的医院,如果医疗走廊长度为150米,就能够节约大概3000平米的建筑面积和7 万立方米的空调面积;第三,可以使门诊部和医技部联系更为紧密,极大程度缩短了患者就诊和医护人员的步行距离。

中国医院平面示意图

美国医院平面示意图

中美5大功能模块的设计比较

(一)门诊部设计

首先,美国医院对于室内自然通风和采光的要求相对宽松,多采用集中式布局。各科室不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可以共享公共的医疗资源和辅助系统。其次,医院的等候区、护士站、办公室布局紧密,其中护士站位于中央,以完成对整个单元区域的管理和对患者的监控。但是集约化的门诊部设计,尽管所需建筑体量较小,但空调的使用能耗也较大。

美国门诊单元典型平面示意图

而在中国,由于大众对于通风和采光的要求高,因此多将门诊部设计成不同的单元模块,再通过医疗街衔接组合。整体平面布置相对分散,建筑体量较大,但能耗相对较低。可是,各个独立的单元模块如同树叶与树枝的关系,为保证各部分的相对独立,无疑需要增加患者的交通距离,也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建筑空间。

中国门诊单元典型平面示意图

(二)住院部设计

国内由于人口基数大,相关规范滞后以及医院建设起步较晚等现状,造成了住院病房拥挤、办公空间有限、储藏空间不足等问题。但是随着新的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出台,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扩大,住院部的平面设计也将出现全新的突破。这是因为规范明确了在具备自动喷淋灭火设备的高层建筑中,防火分区可达3000平方米,可以更大程度上满足住院部患者和医护人员对于建筑空间的需求。

住院部设计

(三)急诊单元设计

美国急诊单元分为为分诊、治疗和留观三部分。Triage(患者鉴别分类)和国内的急诊室设置类似,以分诊、分流为主要工作,多呈岛式设计,并按护士与患者1:2的比例进行配置。Treatmentroom(治疗室)基本为单人间,中间设有中心护士站,对病房进行严密的视线监控。并且Resuscitation(抢救室)、急诊ICU全部采用单人房间设计,不仅医护人员管理便捷,而且患者体验也较为舒适。

美国急诊平面示意图

在中国,抢救室、留观室、急诊ICU的空间设计类似于大厅的模型,将所有患者共处一室。急救室往往采用开敞式布置,且并未对妇女设置单独的急救病房和卫生间。尽管这种布置有利于医护人员同时应对多位患者,但患者的隐私却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急诊平面示意图

(四)手术室设计

手术室不进行独立设置是美国医院的普遍模式,其常常与供应中心、产房等相关功能模块组合,以缩短急需手术的患者与手术室的距离。并且美国手术室上方不设置设备机房,通常直接布置其他的功能用房,相对节省建筑空间。

我国的手术室是一个完整的医技模块,内部污物、洁物分流设计,且每个手术室上方配备设备机房,但辅助床位配置不足。往往患者在完成一项手术后,就无法继续进行下一项不同的手术,手术室的整体使用效率较低。

(五)ICU设计

ICU病房在美国被单独设置,以减少患者间的干扰,并对传染起到隔离作用。ICU病区护士站的设计面积较大,视野开阔,可以及时监控患者体征。

国内目前ICU设计需遵循洁污分流的原则,须明确区分医生、患者和污物三个通道,使设计受到诸多限制,因此ICU内常常光照不足。并且,国内ICU的患者集中,不仅相互影响,也不便于医护人员的管理。

医养环境设计杂志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