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后勤信息化的概念及意义
在医院的日常后勤管理、服务的各个层面,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充分整合、广泛利用一切信息资源,为后勤管理工作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标志之一。
1、提升后勤工作效率丨促进后勤部门管理模式的变革;
2、加快信息流动丨实现后勤信息资源共享;
3、培养信息化建设的业务骨干丨提高后勤核心管理员工的素质;
4、要与医院质量管理需求相适应丨科学的质量管理决定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后勤工作必须加快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改变和提高信息处理、分析、统计及传输的方法和水平, 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信息化。
5、与患者后勤服务需求相适应丨在信息化条件下“以患者为中心”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 提高后勤人员素质, 使保障方式、保障手段达到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突出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为患者服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北医三院后勤信息化建设实施情况
目前完成项目:
项目实施条件:
项目实施过程:
1、能耗监管系统
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全国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试点建设工作。我院积极响应,并于2015年正式启动能耗监测平台建设项目,同年竣工。
能耗监测平台新建和接入水电气等能源计量点位1378个,环境监测点位19个,共计1397个计量监测点位,实现了对我院主体建筑及生殖中心、二门诊等外部院区能耗的分类、分项、分户实时监测。
架构体系图:
实现功能:
作用意义:
2、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包括院区内七大类近万米地下管线,以及地上建筑模型20栋,全部来自实地勘测及实景采集,楼宇及管线坐标依据北京市独立坐标系生成。所有管线根据国标颜色予以标识。
系统概况:
系统介绍图:
建立医院地下管线数据处理与维护的工作平台可通过对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平台自身维护实现我院地下管线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资源共享;为院内管线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地上地下空间统一开发利用、资产管理提供完整的数据和管理服务。
3、危险源管理系统
危险源是指在医院环境内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会引发火灾的不安全物质及其所处的环境。2015年设计开发《北医三院危险源管理系统》,建立三维电子地图平台,提高了医院安全管理成效。将原来的危险源数据台账转变为通过图形化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管理,达到从源头做好医院危险源监管的目的。
系统功能:
保卫处多年来持续开展医院危险源管理项目,随着医院发展各类设备设施不断增多,目前共计1万4千余项电器设备、8类800余种危险化学品和其他各类重点保障设备分布在全院4463余个房间内。通过危险源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掌握数量众多的危险源在医院内的分布,推进医院安全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远程监控移动客户端
为及时了解医院内实时情况,满足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2015年在现有安防系统平台基础上增加服务器,使用远程监控移动客户端,实现了管理人员使用手机能够及时查看医院监控镜头,掌握安防情况。
系统功能:
5、病房餐饮系统
在软件公司前期驻场开发阶段时,针对财务需求增加了多种个性化定制财务功能报表。
餐饮系统:
订餐系统:
PDA显示:
屏显功能:
①实现各科室病房无线点餐,更好的 服务病人。
②实现所有患者饮食消费通过账户形式扣费。
③实现库房与厨房后台系统相互关联。
④实现定制化自动报表功能。
数字化网络服务的应用延伸了管理融角,完善了服务,架起了与服务对象的快速桥梁,提高了工作效率;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规范了管理流程,优化了管理基础,提高了管理效益。
6、人才培养
后勤信息化系统建设成果在管理中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需要人才的储备和合理利用。在医院后勤岗位上,专业学习计算机的人才几乎没有,这就需要在现有岗位发掘培养人才,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
7、制度设置
构建后勤信息化体系, 需建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统一的运行管理规定、完善的监督管理条例是实现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证。这些规章制度要以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为依据,要科学规范地将工作进行细分,同时,制度的制定要根据医院后勤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进行修订和更新。
小结
后勤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医院后勤系统的一次技术变革,更是一次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适合医院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的信息系统将是未来医院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