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4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在地养老模式下的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作者:赖文波 陈畅 陈敏琪

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支持,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照顾,而是应该主动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在充分尊重、鼓励老人发挥自己所能的基础上,为他们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提供服务和帮助,从而激励他们获取生命价值、感受快乐趣味、加强自立能力。

赖文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陈 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敏琪(广州怡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助理设计师)


在地养老渐成潮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地养老(Aging in Place)的相关课题日益受到学界重视。我国学者唐希璐和周颖在《实现就地养老的社区更新策略——以美国自然形成的退休社区 (NORC)为考察对象》一文中将其界定为:当老年人因逐渐衰老而不断受到各类生活或介护问题困扰时,也能够不失尊严地在自己家中或熟悉的社区里持续居住的理念或做法。

应该说,在地养老不仅指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以原有的生活方式持续生活,还包含着一种情感依附,即对所处环境产生的场所认同。这些并不仅仅是由于环境的原生性所带来的结果,更是对环境长时间投入后在心理上产生的情感依赖。因此在地养老的目标,除却打造家庭与陈设的原生性,更在于创造老人与周围环境的固有联系,即包含家庭、邻里、社区在内的小型熟人社会。此种目标,不仅符合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意愿,也是我国现阶段养老设施在地实践的发展方向。为此,本文将从在地养老的实践案例出发,总结在地养老的设计原则,并结合笔者参与的龙湖新壹城屋顶花园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在地养老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启发。

在地养老相关案例及启示

日本地域综合照护体系 日本于 2003年 6 月的老年看护研究会上构建了“地域综合照护体系”,即尽可能确保老年人可以生活在长期居住的熟悉环境里,并根据其具体情况来建立支持其生活自立的综合体制,包括医疗、预防、住宅、生活支持等。在《2015 年高龄者介护》中,构建了以“第三类型住宅”+“小规模多机能站点”代替机构,将“当地(社区)”“住宅”及“小规模多机能”联合在一起,构成了综合照护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的地域照护系统中,“30 分钟生活圈”下的老年服务资源配置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部包括了老年人住宅、在宅医疗服务基地、儿童课后活动场以及大片公园等,并配置有步道、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

可以说,日本的地域综合照护体系是较为全面的社区老年照护系统。其出发点是构建老人及其家庭、周边熟人社会的综合联系,因此主要采用的是通过植入养老设施及机构,并综合整合各类养老资源,形成统一资源配置的设计手法。当然,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为避免老年人的孤独,空间设计上注重创造交流、集会的场所。例如,老年人社区食堂位于上班族、儿童上学的必经之路旁,即希望在为老年人供餐的同时,也能吸引孩子、上班族前来用餐,从而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融汇在一起,创造出老年人与他人交流的空间。

美国NORC(Naturally OccurringRetirement Community) 社 区  NORC指经过了一段时期、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而自然形成的退休社区。其意图是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老年退休社区进行财政拨款,引导社区内的居民自发利用其既有条件来解决为老服务的各项问题。

在此种模式下,社区中居住的老年人可以加强彼此联系,从而对其身体机能与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此外,随着居民间的频繁互动,老人们的社交圈也不断扩大,反过来促使了大量老人积极投身到社区的为老服务建设中,因而也显著降低了老人对养老机构等特定医护服务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NORC 社区中,居民的互相信任是重要的基础部分,而构建此种信任的条件在于社交活动的多元化。在 NORC 社区的规划中,足够的室内空间、室外环境以及代际交流空间,都凸显了邻里互动的效果。可见,在地养老如何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交流互动空间,将是直接影响社区联结、熟人社会构建的重要部分。

台湾地区的老年社区 近年来,台湾地区在“打造理想的长期照护体系——适情适性的发展当地养老小区,创建符合地域民情的 CCRC 社区”的建设目标指导下,建立了“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规划——自养其身的社区经营模式——辅助的多方支持保障”的老年社区营造措施。此举意在解决老年社区的多个问题 :不仅为老年人日常行为生活提供服务支持,也通过物质与文化空间环境的结合为老年人营造“家”的归属感,激发其参与社区活动的自主意识。从而落实“在地化”策略,帮助老人实现“在地养老”。


在地养老下的适老环境设计原则

总结上述各类在地养老社区的特征,不难发现,在地养老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石,主要在于老年人与社区居民的信任与联结,而这个目标通常是由扩大居民间的交流来完成的。因此,如何加强适老环境的交流、互动的特征,是设计中应主要考量的要点。对此,笔者通过总结上述案例特征,得出以下设计原则:

首先,适老环境的安全性。保持老年人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基础,首先就是确保各类交流活动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因此,无障碍设施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包括场地铺设应注意平整、防滑,路面必须保证无障碍,道路的连续性,对于比较长而且有坡度起伏的地面必要时须加设扶手等。此外,由于老人交流活动也会在户外进行,那么场地还需要着重考虑朝向和周边绿化的布置,例如在主要活动区提供更多的树荫,避免阳光直射等手段。

其次,适老环境的在地性。让老年人与外界充分信任的关键更在于熟人社会的营造,这一特征的打造通常包括两种途径 ;其一,充分发挥社区与居民自身的主体性,即充分利用社区本土既有的资源,延长并加强老人与社区的联结,这一点体现在空间设计上,即为营造具有本土地方特性的空间 ;其二,则是将老年人的生活以及为老服务支持系统相融合,加强紧凑的布局体系,激发出居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联系,即充分整合本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并植入新的支持系统,进而加强社区的多项职能。

最后,适老环境的多元性。促进老人互动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多元的活动内容,即集体活动、小众聚集、个体行动的活动需求。例如,在户外增设多种休息座椅、遮阳设施,以满足老人交流与休闲的需要 ;设置活动广场、园艺花园等景观,满足老人多样的活动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促进代际之间的互动交流,为老人参与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提供显著帮助也十分重要。例如日本在地养老社区为此专门提供了代际花园服务,让老人与儿童结伴负责苗圃种植,成效显著。在欧洲的在地养老社区中,在公共空间布置趣味画展示墙、书架和桌椅,供儿童观看及老人停留,为代际互动创造机会。

在地养老模式下的案例设计

在地养老前期策划 重庆·龙湖新壹城项目为笔者参与的具有代表性的养老设计项目,也是笔者尝试在其中介入在地养老设计理念的实践案例。

重庆·龙湖新壹城位于重庆市高新区,处于大坪商圈、杨家坪商圈、石桥铺商圈环绕的核心区域,周边社区服务设施完善。其建筑主体为功能复合的高层综合体,目标场地为屋顶花园。场地主要服务人群为非失能、轻度失能老人。在前期策划中,根据现有客群特征,目标场地除满足老人日常行为需求外,还在设计中着重强调了老人日常生活场景的构建。

在地元素的提取与落实 重庆被称为“山城”,“山峦”被采用为本项目的重要元素,作为对适老环境“在地性”的考虑。在文化层面,“山”在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及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角色,并成了一种重庆本土特有的文化符号,尤其是对于老人来说,“山城”是属于重庆特有的、嵌入记忆深处的地方特性。在地域层面,重庆山多,山道、桥梁多是源于特有的地形地貌而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对山形的依赖。因此,选择“山”为在地元素,有着重要意义。

“山峦”元素的提取


在设计上,则将“山城”元素化作曲线形式,融入到了景观形态语言中。在景观的立面层次上,植物配置跟随山势起伏趋势,由高向低逐渐过渡 ;在园艺花池与主题装置中,皆设置了山形走势的景观结构,在增加设施趣味性的同时,也时刻提醒着人们关于“山城”的记忆。

“山峦”元素的实施

景观要素的在地模式 如同上文提及的代际花园服务,旨在引导老人与周围居民在园艺活动中锻炼身体,增进交流,加强老人对老年生活的归属感。因此,在本次设计中,场地中专门设置了园艺服务设施,包括多层的立体种植池以及种植台,期望能激发老人与亲友在户外的多元活动。研究表明,老年人手臂水平抬高的高度约为 1.20~1.40 米(男性老年人约为1.40 米,女性老年人约为 1.28 米)。因此,在实际设计中,立体双层种植池高度为 1.20 米,有意鼓励活动不便以及坐轮椅的老人通过站立观看或抬手操作等方式,达到锻炼肢体的目的。此外,设计团队仔细研究了种植台的尺寸,不仅台沿底部距离地面 0.65 米,同时延长了台面宽度,意在让坐轮椅的老人双腿能刚好放入台底空间的同时,也能在两侧展开园艺活动。

立体种植池

种植池在地元素实施

各类种植池设计效果

园艺操作种植池

景观细部的在地模式 在景观细部的设计上,则着重考虑了安全性。包括选用无棱角形态的石材、倒圆角的木质种植池、路面与跑道的宽度、扶手设计、地面防滑材料、场地倒圆角的处理与小品的固定等,都力求做到安全舒适。甚至在交流休闲空间的设计中,考虑到老人及来访的亲属好友需拥有一处户外观景、交谈的场所,座椅摆放设置还采用三角方式。此种做法主要解决了空间内外通透、同时又不被外来视线侵扰的问题,既提高了交谈的舒适性,同时也为照护人员随时提供服务支持奠定了基础。

安全元素的设计

交流空间的设计


此外,场地各项细节还兼顾了在地元素,运用缆车、高楼、途中小站等记忆元素,结合近似自然的植物配置方法,意图使老人在花园中不仅能自如地开展各项活动,同时也能在居家的环境中感受亲切、自然的空间氛围,从而有效帮助老人了解自我,减轻失落感,增加自尊及增进社会化。

细节设计

在地养老下的景观反馈 在后续的景观使用阶段,根据委托方及使用者的反馈来看,在地养老的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首先,使用者对于花池、座椅、细节等均较为满意,且在天气晴朗时各类老人常常聚集在花园里,举行小型集会,或与家人在此闲聊;而就委托方的反馈来看,在节假日时期,花园的设计使得各项活动得以顺利举办。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养老事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为老年人提供宜居环境的需求已愈发迫切。在此情形下,不少为老服务的支持系统正在逐步建设。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支持,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照顾,而是应该主动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在充分尊重、鼓励老人发挥自己所能的基础上,为他们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提供服务和帮助,从而激励老人实现生命价值,感受快乐趣味,加强自立能力。当然,这一切的基石更在于老人与周围社会的信任与熟悉度。因此,为建立老人与地方情感关联而存在的“在地养老”的重要价值也就由此凸显。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侯立萍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