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改造后的院区鸟瞰


01与城市共生,打造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百年老院

建筑大师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中提到:“城市是人们集体记忆的场所。”建筑与城市共生,旨在让建筑传承并延续城市的记忆。在当前的城市更新背景下,我们的目标是让改造后的既有建筑依然能够唤起人们对城市和建筑的集体记忆,而不是将城市建筑大规模推倒重建。

图2 项目城市区位示意图

1医院历史与区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源于1896年成立的仁济女医院,开设妇产科和儿科。项目所在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院区)位于成都市一环路内侧、华西坝历史街区,成都中轴线的人民南路西侧,其北侧为华西附四院和华西口腔医院。华西院区作为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本部所在,未来将以应对危急重症及临床科研发展为主,成为妇产、儿科门急诊、教培实训基地。本项目改造主体南楼(妇幼临床科研教学楼),与人民南路东侧华西著名的钟楼遥相眺望。随着医疗条件的发展,院区医疗空间的不足与就诊环境的拥挤亟待改善。

图3 本案与周边建筑天际线示意图

图4 本案与华西钟楼对位示意图

 图5 改造前院区鸟瞰实景

2整体院区统筹规划

医院因其本身的功能属性,基于城市安全和城市功能的角度,对城市的整体秩序有较大的影响。对于既有医院院区的改扩建,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一是医院的医疗流程体系再造,即提升和改善原有的流程体系,包括医疗流程本身、后勤(污水、医疗垃圾)以及对应的改造,这与城市安全性问题、场地问题相关。二是医疗环境的提升,医疗的整体环境包括景观、交通、人性化环境应对,这些都和城市环境密切相关。改扩建项目,需从医疗院区周边的城市区域整体考虑。这种改造是对整个区域交通功能、城市安全性功能以及城市区域景观、城市风貌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考虑。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本着严格坚持划定底线,防止城市更新变形走样;坚持应留尽留,保持城市记忆;坚持量力而行,稳妥推进改进提升的三个坚持原则,设计提出了对院区的整体规划思路——“搬、改、扩”三步走。首先,将华西院区南楼原有的医疗资源暂时迁往北楼与锦江院区;其次,对南楼进行升级改造;最后,在南楼完成改造后,再将华西院区北楼的医疗资源搬到南楼,并对北楼进行扩建,从而完成附二院华西院区整体改造,打造具有城市记忆与充满文化认同感的百年老院。

图6 改造后南立面半鸟瞰


02“介入微创手术式”更新改造策略

1延续城市风貌的形态改造

在统筹整体院区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南楼的形态改造遵从以下城市更新三个基本原则:1)保留利用既有建筑;2)保持老城格局尺度;3)延续城市特色风貌。

基于以上原则,类比医疗概念,设计以“介入微创手术式”的更新改造策略全面提升焕新既有医疗建筑,以 “介入”类比精准提升的改造方式,以 “微创”类比完善优化的专业效果。在此策略下的建筑改造,保留原有建筑格局形态,重塑流程内涵,延续城市记忆。

图7 城市环境中改造后的城市鸟瞰

以“古今传承,历史映射”为切入点。建筑立面提取周边历史建筑关系元素,整体以简洁大方为基础,局部以现代建筑手法映射,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进行转译、创新,表达历史街区特色,体现对华西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符合华西第二医院妇女儿童医院的建筑外立面特点。未来建筑南侧的14号院也将得到修复,计划打造为四川大学华西妇幼医学博物馆,共同作为医院文化精神传承展示名片。

图8 南立面近景

对于医院的形象入口,针对公共等候空间不足,医院门诊大厅拥挤及竖向交通分区混乱等问题,设计使用嵌入式改造的措施,在南楼底层原建筑体块上嵌入了两个功能元素——雨棚和门诊大厅玻璃体,一方面,大厅玻璃盒子为患者带来敞亮的入口大厅和候诊空间,对医院的形象进行了新的提升;另一方面,雨棚在广场形成灰空间,以供救护车停靠无风雨转运病人。

图9、10 急诊入口改造前后对比实景图

项目主要选用了两种现代材料——超白玻璃与陶板。超白玻璃有很高的透光性,人们在室内就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四川大学及人民南路城市中轴线,大片的阳光也能透过玻璃进入室内,让医院不再是冰冷而封闭的地方,而是充满阳光与视线交流的场所。陶板的灵感来自于华西校园钟楼的红砖,经过现代的立面幕墙技术演绎,陶板呈现出砖的质感以及砖砌筑的肌理,不仅展现了华西文化中红砖的特色,同时在室内也会产生丰富光影效果,使近人尺度更具细节和品质,延续城市的特色风貌。主体大面积采用浅粉色铝板,浅粉色来自于华西第二医院建筑传承色彩,体现妇女儿童医院的亲切感。

图11 门诊主入口立面近景 

设计充分尊重原有建筑形态,整合原有建筑开窗,在保留外墙原有长条窗洞的基础上,赋予秩序美感,替换原有单层塑钢玻璃窗为断热桥双银Low-E节能窗。主立面细部,排风口结合窗口上弦设置的穿孔铝板造型,经幕墙构造一体化设计,尽可能减少立面百叶的出现。使得建筑在满足节能设计要求的同时,也营造绿色、舒适、节能、美观的诊疗环境。

图12 南楼夜景 

图13 主立面排风口细部构造

2内涵集约的诊疗环境改造

在统筹整体院区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南楼的功能改造是建立在医院实际运营基础上的有机更新:1)以内涵集约为目标补足功能短板,2)发展可持续更新模式,3)对医患充满人文关怀与智慧关爱。

基于院方总体医疗规划,结合对南楼结构层高等现状条件分析,对医疗功能构架进行重组,对内部空间及水电设施等进行彻底的改造。改造后的南楼为一栋门急诊住院综合医技楼,且在未来北楼改扩时南楼也可保持独立运行。

 图14 改造前后功能调整示意

图15 改造后手术室内景

院前入口广场由于室内外高差太大,不方便患者特别是妇儿与老人的通行,设计通过调整场地标高,将入口广场做了全区域无障碍缓坡处理,方便妇儿患者及家属进入室内,使妇儿患者就医体验更加安全舒适。其次,院前广场由于道路开口尺度太小,无法满足门急诊分流的要求,设计在新规划中,将门诊大厅和急诊大厅分别独立设置,使得门诊与急诊急救流线完全分开,更加保证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效率。


图16 院前入口广场无障碍改造策略

图17 院前入口广场实景

设计在内装上充分考虑了对医患的人文关怀:在门诊大厅的设计中,入口的部分做了双层通高处理,将阳光尽可能地引入室内,以改善原有昏暗的大厅效果,降低室内能耗;在色彩控制上,设计运用比较明快的暖黄、天蓝、嫩绿等,符合儿童的心理与审美,每个诊区都有自己的专属颜色,增强区域可识别性。在候诊区的设计中,优化空间流线,打造去医院化就诊等候环境。以川大荷塘为灵感,为儿科、妇产科规划色彩主题。在局促的等候空间内运用曲线打破固有的边界感,使空间温馨舒适、灵动活泼。室内以现代简约的空间为基调,融入华西文化符号,突出妇幼主题。同时针对既有建筑内部空间层高的局限,装饰、机电安装统筹一体化,尽可能地对建筑内部空间净高进行提升优化。

图18 四层妇产科门诊候诊大厅室内实景图

图19 三层儿科门诊候诊大厅室内实景图 


03结语

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后,我们的城市既有建筑也将迎来可持续、小规模、精细化的城市更新,“介入微创手术式”更新策略也将跟随城市更新浪潮,打造更具人文关怀和拥有文化认同感的医疗建筑。

图20 人民南路夜景鸟瞰全景图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四川成都武侯区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代理业主:成都医疗健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设计时间:2021年08月-2023年3月

改造面积:17770㎡

床位数:195床

项目团队: 

• 设计总负责人:张远平

• 建筑专业:蔡琳玲、郭天翔、吴帆、关嘉男、胡培圣、徐亮

• 结构专业:周劲炜、卫峙洁、金升、毕琼、姚松柏、王青、夏海洋  

• 给排水专业:王勇、谢舒竑、白云翰 、王奇、贾霖

• 暖通专业:张鹏程、唐浩文、余沆沁

• 电气专业:郑俊、刘世杰、伍玉鑫、吴廷松、洪信、陈伟鑫

• 消防电气:聂琨

• 智能化专业:周海林、吴朵朵

• 幕墙专业:殷兵利、张国庆、唐贵全、魏海龙、莫红梅

• 装饰专业:李博、徐进、周弋帆、邓婷月、马子介、张乐弦、包吉春、张磊  

• 净化专项:娄君、邵涛涛、丁越佳、张宁、方宇

• 动力专业:吕小亮、胡桂奥、黄友超、方宇

• 标识设计:李凯丽

• 泛光照明:陈帆、王星楠、李倩

• 景观设计:陈涛、赵军、杨强、奉光辉、岑森

• 建筑技术专业:蔡君伟

• 造价专业:唐娇、施云龙、孙燕霞、张潇潇、周奕

图片来源

图2-5、图10、图13、图14、图16: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其余图片:W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