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社交空间实景图

改造工作以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对原有低效消极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再造和设施更新,而是以微空间提质增效为抓手,认真识别、系统梳理、科学分析、精准施策,把公共空间优先用来织补公共服务、系统梳理,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主要改造成效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提供丰富、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二是为老年人创造更有活力的公共休憩、健身空间。三是为本小区及周边社区老年人解决午间就餐问题。四是解决老年人及高楼层居民室外活动中入厕难的问题。


01

基本情况

建成时间:2021年

建筑面积:3134平方米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管理单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建筑大学高精尖中心、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北京汉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北京兴宏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改造前厂甸11号院实景照片

改造前,场地存在的具体问题可归纳为:“难、困、忧、烦”四大类。

“难”:老年人室外休闲交往难、活动难、出行难、入厕难、健身难;线缆入地难,安全隐患大。

“困”:非机动车、杂物强占室内外空间,老年人出行之困;公共空间绿化杂乱、品质低下,老年人休闲活动之困。

“忧”:电动车充电线随意拉线,消防安全之忧;休闲、健身设施老化,使用安全之忧;建筑垃圾长存,卫生健康之忧。

“烦”:环境改造缺乏统筹,室外地面常挖常修,出行不便之烦。


02

技术路线

1. 部门、街道协同组织 

组织多方主体参与实施方案遴选,最终由行业专家、责任规划师、项目属地政府及居民代表多方协同确定实施方案,市级各主管部门全程指导。以“全样本、全流程、全系统、全社会”的公众参与方法,成立了大栅栏街道首个物业管理委员会,打通了“居民—领航员—物管会”民意反馈渠道,保障了公共空间选址、设计、实施、管理、维护“全流程”共同缔造。

2. 院士大师共同谋划 

组织崔愷院士、王建国院士、马国馨院士、胡越大师、张大玉教授等50余位行业专家、一线行业实践者及管理者层层把关,在充分征求属地社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评选出获奖方案,并详细针对每个方案综合评议,建言献策。

3. 责任规划师和建筑师协同设计 

从项目选取到方案设计,再到项目落地实施,属地政府、街道、社区、北京建筑大学、设计师、责任规划师、居民等多方共同开展微空间改造工作,探索搭建多方参与平台,建全项目实施“全流程”跟踪机制,逐步建立“共建共享、共治共管”的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

4. 社区居民和管理者共商共议 

场地设置答疑地点,项目属地街道办、规自分局、社区居民代表及责任规划师齐聚踏勘现场,使设计团队深入了解项目细节和使用需求,为居民和各参赛团队搭建友好沟通桥梁。

5. 建设全过程无障碍设计深化优化 

根据《北京市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组织高校专家、设计院专家、资深无障碍专家不定期到现场调研跟踪,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判并提出优化调整方案,确保建设质量和使用成效。

多方共建过程照片


03

特色做法

1. 公共空间无高差处理 

改造后形成完整的无障碍流线,社区活动场地、公共空间、无障碍卫生间、建筑出入口轮椅均可无障碍通行。

改造前和改造后

2. 社交空间适老化改造 

改造原有低效活动设施,增设更舒适的休闲座椅,创造更有活力的棋苑空间。棋苑空间与场地内无障碍路线相连接,有高差处结合景观环境以无障碍坡道连接,轮椅坡道两侧结合景观环境设置助力扶手。

改造前和改造后

3. 活动空间全龄友好 

整理换热站西侧小院、原车棚等低效空间,改造为专属公共活动场所,满足社区中“一老一小”代际交融的活动需求,营造全龄友好的环境氛围。

改造前和改造后

4. 建筑适老化改造 

改造后为社区内原有建筑增设坡道、栏杆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并进行无障碍一体化改造施工,实现社区环境适老化提升。

改造前和改造后

5. 完善室外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清理、整治院落,为电动车停车腾出空间,增设室外电动车充电桩,消除拉线充电安全隐患。

改造前和改造后

6. 改造、增设无障碍卫生间 

改造、增设无障碍卫生间,解决老年人及高楼层居民室外活动中入厕难的问题。

在公共空间中改造、增设无障碍卫生间

改造后无障碍卫生间

7. 解决“一老一小”生活、活动、学习室内空间 

建设党群活动中心,设置党建、物业、健身、娱乐、阅览、休闲、便民服务等功能,为居民提供丰富、便利的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和社区党建场所。其中,选取位置相对安静的室内空间进行改造,打造儿童书屋,为社区内儿童开辟出放学后安心自习和阅读的学习空间。

改造前的车棚和改造后作为党群活动中心

选取出入方便、采光好、通风好的室内空间进行改造,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售卖营养丰富的平价餐,解决社区老人就餐问题。

改造前的车棚和改造后作为社区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