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目前青年医疗建筑师专业能力素养的了解,结合国家对新一轮医院建设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笔者结合多年以来,对医院建筑设计知识结构框架和专业素养的思考,提出了青年医疗建筑师应具备的八大专业能力素养,希望对青年医疗建筑师成为复合型医院设计人才有所帮助。
关键词
青年医疗建筑师 复合型人才 建筑学 能力素养 创新思维
前言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双重战略推动下,医疗建筑内涵已超越了作为单纯传统治病空间的范畴,发展成为“刚需与温度并存”和“功能与人文融合”的载体。
尤其在医院规模日益扩大、设计需求日益复杂、高质量发展迅速推进、社会老龄化加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5G与AI医疗落地等因素的背景下,青年医疗建筑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建筑师已不再是仅仅能绘制平、立、剖的“绘图员”,而是需要具备较强医学逻辑理解力和卓越医疗空间创新展现力的复合型人才。青年建筑师正面临着多重的挑战。
(1)医院建筑设计知识体系培养的缺陷
国内大学建筑学教育过于偏重通才的培养,很少有对医疗工艺、院感控制等医疗专业领域进行的专才培养。恰巧,医疗建筑又是民用建筑中最复杂的建筑类型之一,医疗属性又非常突出。刚从事医院设计的设计师经常会陷入“虽符合一般设计规范,但医疗临床使用不便”的困境。
(2)技术迭代的焦虑
随着AI等各类辅助设计工具的快速普及,已与传统的设计方法与思维产生了较大的冲突。
(3)价值认知的偏差
过分追求形式美学,而忽视了作为医疗建筑“以人为核心,营造健康环境”的设计初心。
为应对以上挑战,培养通才基础上的医疗建筑设计专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青年医疗建筑师既要掌握建筑学通用的方法论,还需深入研究医疗工艺规划、设计等专门知识、培养跨学科协同等专业技能。
本文以构建青年医疗建筑师专业能力素养框架为核心,提出其应具备的能力素养,助力青年建筑师快速成为医院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01具有敏锐捕捉行业动态,快速融入医院建筑设计实践的能力
(1)从国家和地方政策中获取信息
1)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等行业协会网站等查找相关建筑设计最新政策。
2)搜索医疗建筑行业期刊和专业平台最新的政策解读。
(2)从以下关键词中思考未来医院设计的应变策略
“健康中国2030”“提质增速”“先行示范”“高质量发展”“打造医疗高地”“国际化医院”“智慧型医院 ”“研究型医院”“疗愈空间”“4合一报审”“卓越中心&MDT”“AI医院”“应急医院”“社区医院”“MIC装配建造技术”“大健康产业”“多院区发展”“后疫情时代”“循证设计”“城市更新”“全龄社区”“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医院后评估”“医学研究中心”“医共体”“国际标准”。
(3)从学术媒体中汲取营养
通过对《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Health Care Design 医疗设计》《建筑学报》《建筑技艺》《当代建筑》等医疗设计媒体学习,及时了解医院建筑设计的最新动态和理念。
(4)从国内外医疗行业重要会议中解读学术动态
参加《CHCC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新时期医院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大会》《中国医疗建筑设计年会》《医疗建筑设计青年领袖论坛》等国内医疗行业重要会议,从同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
(5)重视专题论坛的成果转化
将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趋势及时在项目中转化。如《CHCC2025第26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中的《医院病房改造升级专题论坛》《医院既有建筑改造提升专题论坛》《医院节能管理与高效运维专题论坛》《智慧医院规划建设与改造提升专题论坛》等,从中可以获取专题论坛成果转化的研究思路。
02具备对医院建设标准、规范熟练掌控的能力
(1)核心规范的掌握
2024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局部修订的公告,宣布该规范将自2025年2月1日起实施局部修订,并更名为《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另外应及时掌握国家及当地医院建设的规范及行业标准,例如:《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21、《深圳市医院建设标准指引》(2023版)等。
(2)其他相关标准的修订与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国家标准《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的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待实施阶段。
03具有对基地综合制约因素宏观分析解读的能力
(1)基本解读能力
1)基地限定因素
包括用地红线、场地标高、地形地貌、综合交通、高压走廊、基地内保留古树、古迹、保留山体及保留建筑等,同时还包括城市规划要求等其他外部约束条件。
2)规划设计条件
包括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化率、停车位数量等规划指标。
3)风玫瑰图应用
主导风向引导污染区布局,如发热门诊、医疗污物出口应处于下风向,健康的行政科研区应处于上风向。
(2)梳理分析能力
1)医疗模式
分析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模式,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创新性提出适合本医院未来发展的医疗流程和服务模式。通过细致梳理,确保各科室在功能组成、科室布局、流线设计等方面高效协同。
2)预留用地
考虑医院未来发展需求,合理规划预留用地,为医院扩建、增设医疗设备或科室提供空间支持。
3)消防问题
遵循消防规范,合理规划建筑之间的消防间距,布置有效登高操作场地,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人群。
4)噪声控制
了解医院建筑中噪声来源及影响。内部噪声源如医疗设备运行、人流活动,外部噪声源如高速路、施工影响等,应采用合理的布局及降噪方式。如隔音材料、吸音装置或绿化隔离带等。
04 具有原创方案设计构思的创新能力
具备利用发散、创新与逆向思维,进行出色方案构思及表达的能力,富有创作热情,具有独到的创新意识。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实现建筑风格、外形等总体设计的有机融合,回归医院设计初心,实现“去医院化设计”的目标。
(1)原创方法论:从“发现问题”到“定义创新”
1)从空间设计与设计原理不相符中发现问题
应具备逆向思维,让医疗建筑“会思考”,如传统门诊大厅的挂号收费易人流堆积排长队,优化为“环形岛式服务台”,引入“智能导诊机器人”、患者引导系统等智能化服务。
2)从建筑造型与医疗功能匹配度中发现问题
为追求建筑造型可能导致功能房间曲面墙体不好用、局部层高不足的问题,可采用局部降板、局部坡顶来处理,核心医技区域则应保持规整方正的设计手法,不方便使用的房间可以作为储藏室、设备用房及仓库等。
(2)空间创新能力:从“固化空间”到“空间重构”
基于患者行为优化门诊、检查、治疗动线,有效缓解拥堵,提高就医效率。如“一站式”日间手术中心、“一站式”服务中心、“医疗街+分诊岛”设计等,提升医疗空间品质与患者满意度。
(3)人文关怀能力:从“治病空间”到“疗愈场所”
1)对患者
病房外窗引入景观视野,让康复疗愈花园自然渗透。儿科病房可采用低饱和度马卡龙色系降低恐惧感。让患者看得到风景,听得见安静。
2)对医护
集中式护士站导致护理半径过长,增加工作强度,可采用分布式护理岛+智能物流机器人配送药品/标本,减少往返距离。还应关注医护休息区设计,如手术室术前休息区。
(4)弹性设计能力:从“确定性”到应对“不确定性”
1)在紧急情况下,部分医院需迅速转变为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时中心。设计时应考虑可灵活转换的空间布局,可灵活转换的隔离病房等,预留接口。医疗设施的供应链应具备弹性设计,确保药品和医疗物资能及时补充,从而提升医院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挑战的能力。
2)应遵循气候区特点和南北方差异,如南方湿热地区可考虑双层幕墙及垂直遮阳百叶,通风隔热;北方严寒地区应关注冬季保温。
3)应关注雨季防洪问题,如医院入口抬高设计,地下设备机房防水闸门的配置、配电房间不应放置于建筑最底层,保障设备安全。
青年医疗建筑师创新能力是最宝贵的能力素质,其中既包含原创方案的创新能力,又包含设计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各医疗专项的创新理念。
点击查看大图
笔者通过多年的医疗设计实践,归纳梳理了在医院设计层面的创新思维能力导图,供参考学习
05具有宏观梳理、微观深化一、二级医疗流程的能力
(1)宏观层面
应依据国家医疗发展布局及战略、医院等级、服务人群、学科特色等因素,综合确定医院定位及科室发展规划。参考三甲医院配置和综合医院应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21综合确定。
(2)微观层面
1)一级医疗流程是研究院区中科室之间的规划布局和流程的共享与关联
一级医疗流程设计应关联建筑功能布局、流线组织、科室面积分配等内容。包括急诊、住院、门诊、医技等区域的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缩短患者就医路径。
例如,急诊区应紧邻医院入口,便于急救车辆快速抵达;手术中心需与ICU、消毒供应中心、血库等联系紧密。还应考虑直线加速器、PETCT位置,应规避上方为医生办公区,避免给医务人员带来严重的心理影响等。
2)二、三级医疗流程是研究科室内部的房间构成及流线关系
如手术室,应严格遵守洁净与污染区域的划分原则,合理规划清洁区与污染区;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特别关注监护设备的配置和医护人员的操作路径,确保为患者提供24小时无间断的生命支持系统。
在科室工艺与空间适配的过程中,青年医疗建筑师还应注重细节设计,比如地面材料的防滑处理、墙面材料的易清洁性、照明设计的舒适度以及色彩搭配的温馨感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细致的设计,实现科室工艺与空间的最优适配。
06具有解决复杂医院设计问题的建筑学专业素养
素养一:对地下室复杂功能的系统整合
具备对医院复杂地下室综合医疗功能梳理、协调配合能力。有机融合人防、消防、设备用房、污水处理、衰变池、医疗功能、智能垃圾被服系统、物流系统、停车、锅炉房、柴油发电机房、直线加速器PETCT等功能。
素养二:对医院复杂交通设计进行精准分析
对大型医院中的城市交通、局部交通、交通管制措施、地铁、公交站点、人行天桥等有缜密的分析能力。
素养三:对设备-空间-机电系统一体化整合
应具备与各专业配合且整合的能力,如给排水、暖通、电气等,确保管线在空间中的合理布局,避免交叉干扰和安全隐患。通过精确的计算和模拟,优化管线的走向和连接方式,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完成到从图纸到应用的闭环。
应深入理解大型影像设备如MRI、CT等,以及复杂的生命支持系统等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空间中的布局需求,预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热量、噪声和辐射等问题,并据此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
素养四:及时发现医院消防设计中的重大问题
1)危险源布局不当
锅炉房、柴油发电机房紧邻人员密集区。
2)疏散距离不足
楼梯间数量不足、疏散走道未环通、未进行防火分隔设计,疏散距离超标等。
3)特殊地形隐患
地形高差较大的医院消防扑救面设置不当,不符合规范要求。
4)程序违规风险
擅自确定无明确规范条款的消防方案,导致验收受阻。
素养五:规避医疗特殊科室容易出错的问题
1)避免核医学毗邻产科、儿科且无隔离;避免MRI靠近金属电梯或汽车坡道;避免检验科、血库置于放射科上下方,数据准确性会受到辐射干扰。《广东省未成年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学校周围直线延伸200米范围内禁止设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者设施。”
2)核医学设计中未考虑地下室专用进货通道和吊装要求;直线加速器机房能量选择及审批滞后,致使设计深化和设计进度滞后。
3)手术室净化机房未预留设备洞口,致使改造困难;大型设备荷载与吊装路径未提前协同结构专业,出现结构隐患。
素养六:医院分期建设的策划
1)过度追求新扩建部分立面统一性,对原有建筑改造过大,影响医院正常运营;扩建部分设计仅依据可研文件机械执行,导致新旧医疗功能布局重复分散,医疗资源整合不足。
2)前期缺乏全院系统性规划,易造成各期地下室以低效连廊衔接、管线系统不匹配,大幅增加施工难度与成本。
3)在改扩建项目中,需确保老院区机电系统持续运行,否则会进一步加剧工程复杂性与实施风险。
07具有全生命设计周期协同管理的能力
构建“一体化设计”思维框架
在方案阶段,前置结构选型、机电、净化等专项设计内容,通过协同工作模式避免后期拆改。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项目推进过程中,必须与医疗管理者、医护人员、设计团队(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专业)、专项公司、咨询公司、工程团队以及建设方保持密切沟通与协作,了解医院运营方式,确定科室操作流程,确保设计方案不仅符合医院建筑设计要求,也要考虑到医院工程成本与建设实效。
与医院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
主要体现在医疗流程与技术落地等方面与各方沟通能力。如:人防、消防、交委、卫生防疫、水务、规划、业主、代建、机电专业、分包单位、施工图后端设计单位、全咨设计管理。
全生命周期设计协同管理机制
以设计总包为主线,协调内外复杂的设计交圈、界面划分、设计质量与工期等工作。
认真研究设计总承包和限额设计模式下医院设计的特点,利用协同设计及BIM等信息化工具,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的信息集成与共享,避免设计返工、错漏碰缺以及降低医院运维成本等问题,提不断高项目协同效率的提升。
设计总承包是形成精品工程必要的手段,限额设计是形成精品工程概算控制的有效方法。
08具有青年医疗建筑师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价值观
(1)人文关怀素养
1)从患者诊疗体验的角度出发体现人文关怀
打造富有情感的医院建筑,突破传统医疗建筑设计的框架。在满足感染控制、智慧医疗、绿色建筑等现代需求的同时,重新塑造医院空间的原型。将人文关怀与严格的医疗功能体系相结合,创造出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疗愈环境。
2)从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出发体现人文关怀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建筑师应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特点和需求,通过合理布局与空间设计,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与心理压力,提升工作满意度与效率。
3)从地域性与文化性角度出发体现人文关怀
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疗需求和文化习俗,设计出符合不同文化背景患者需求的医疗空间,使医疗建筑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建筑师应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风俗、传统,将这些元素融入医疗建筑设计中,使医院不仅成为治疗疾病的场所,也成为展示和传播地域文化的窗口。
(2)伦理责任素养
1)社会责任意识
医疗建筑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和公共健康。建筑师通过设计包容性、无障碍的环境,确保医疗服务能够惠及所有社会成员。安静的患者房间、舒适的等候区、清晰的空间导向系统以及无障碍设施体现了对使用者尊严和福祉的深切尊重,践行了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要求。
2)隐私保护意识
应遵循“最小化干预原则”,尽量减少对患者隐私的干扰,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能在尊重的环境中工作和接受治疗。如候诊区增加玻璃隔断,防窥膜,平衡隐私与可视度的需求;检查室设电动雾化玻璃,一键切换透明或隐私模式;在病房中增加隔音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噪声干扰,保护患者的休息环境。
3)特殊空间考量
对于临终关怀空间设计,通过细致的空间规划,引入自然光影、舒缓噪声、自然触感墙面,营造出宁静与安详的氛围,提升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应考虑到患者家属的情感需求,提供私密而安静的陪伴空间。
精神科病房的设计可通过艺术融入和色彩心理学的应用,创造能够减轻焦虑、安抚情绪的医疗环境。避免产生“监狱”般感受。同时考虑医疗监督所需的视线通透性,确保在尊重患者隐私前提下,医护人员能够适时进行必要监督与照护。
(3)持续学习素养
建筑师应具备持续学习、快速吸收和整合新技术的能力。根据学科前瞻性,人工智能和智慧医院的发展趋势,不断关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例如智能导诊、远程医疗服务、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等,思考新技术如何与医院空间设计相结合,探索人文创新的可能性。
结束语
本文梳理的青年医疗建筑师应具备的八大专业能力素养,并非仅仅是一份能力展示清单,而是可作为建筑学通才与医疗专才结合的实践指南。
作为站在时代转型前沿的青年医疗建筑师,唯有构建“以跨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与责任为己任”的专业建筑学能力素养框架,补充短板,方能在复杂的医院设计中游刃有余,不负韶华。
未来已至,挑战与机遇并存,青年建筑师应当构建坚实的知识结构框架和专业素养积淀,以复合型的专业技能积极迎接行业的未来发展。
作者简介
贾敬龙: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分院副院长,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
郑冉曦:深圳市宝安区卫生事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项目部部长
班超: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
綦振: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分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