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建筑风格 装配式内装系统 燃气分布式能源 BIM 公共艺术 匾额文化 轨道物流 平行发包 代建制

创建于1952年的杭州市中医院,经过近70年发展,已成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2020年度取得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第14名、省内第一,等级A+的好成绩,2021年荣获浙江省首届“十佳医院”荣誉称号。

现有武林、丁桥两大院区以及广兴堂国医馆、富阳制剂中心。拥有临床、医技科室40余个,开放床位1558张。现有职工2706人,拥有国家、省、市级名中医50余人,其中我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王永钧教授被授予第四届“国医大师”称号,有8位名老中医被列入国家中管局、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位于上城区环丁路1630号,占地161.26亩,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设床位1000张,为政府全额投资兴建,概算8.28亿元。项目于2012年11月立项,2014年12月动工,按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2018年12月建成启用。

一、概括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环丁路1630号

建设周期:4年

投资金额(万元):82800

主要建设内容:门急诊楼、医技楼、住院楼、行政科研楼、后勤服务楼、后勤值班楼、发热门诊楼、高压氧舱楼

建设用地面积(m2):107574

总建筑面积(m2):166948

建筑容积率:1.45

建筑密度(%):29.6

主建筑层数(层):12

主建筑高度:50m

停车位(辆):1150

设计床位数(张):1000

设计日门诊量(人次):5000

设计日急诊量(人次):500

获奖情况:

土建工程:

2016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结构优质奖)

2019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建筑工程奖)

装饰工程:

2019—2020年度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2019年度浙江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

2019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装饰优质奖)

其他:

第三届中国最美医院

2019年安装行业BIM技术应用成果评价国内先进、行业领先(Ⅱ类)

2020年度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勘察设计成果综合类(建筑工程设计类、风景园林设计类)

2020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优质工程

2020年度第三届全国医院物联网大会十大优秀案例奖项

二、亮点

1、极具江南文化辨识度的现代建筑风格

医院建筑风格不走传统中医院建筑的仿古之路,看不到明清格子门窗、赭石色仿古家具等时下中医院和中医馆的“标准标签”,而是以空间形式反映时代进步和文化追求,极具江南文化辨识度的现代中医院建筑。

建筑造型以方形“生命之花”为基本母体,通过富有韵律的组合,使整个建筑群既简洁明快又不失医疗建筑规整严谨的特征。

门诊楼

建筑外墙采用花岗岩面板、金属构架、玻璃幕墙等现代建筑材料有机结合,形成富有个性的外部肌理。轻盈的建筑体量,配以屋面压顶,提炼出“江南文化”的神韵。

利用“T”形医疗内街将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的各功能区块贯穿连接在一体。4层高的门急诊医技楼、10层高的病房楼、12层高的行政科研综合楼组成建筑群,丰富了城市轮廓线。

三幢病房楼以“L”形短板楼由南往北平行、错动布置,最大化地获取沿河公共绿化景观。内庭院、花园、沿河绿化景观带相互渗透,使整个医院融入山水园林之中。

2、国内医院首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工业化装配式装饰工程

采用装配式内装系统,全承插式、卡扣式,每个模块可独立无损伤拆装。

装配式双通道门诊诊区

装配式双通道门诊诊室

门诊诊疗模块四周以0.8毫米的热镀锌钢板表面PVC热贴木纹、墙纸花纹膜为主材,整合看片器、叫号器、吸音墙面、墙面灯光系统以及门、收纳柜、服务台、洗手洁具等;

病区病房模块四周包括设备带、阅读灯、收纳柜等全部用0.8毫米的热镀锌钢板表面PVC热贴木纹、墙纸花纹膜,确保了这些诊疗空间持久的整洁性和美观性。

病区装配式过道+护士站

病区过道装配式隔墙+模块化集成吊顶

PVC热贴膜热镀锌钢板装配式集成病房

在项目实践的基础上,与有关单位合作编写的《医疗建筑集成化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T/CSUS 03-2019)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作团体标准发布,2019年6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2019年7月26日,该标准暨中国医疗建筑装配式内装高峰论坛在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举行,包括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尹伯悦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省内外医院院长、基建科长,建筑师出席。同时,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与人分享,接待了上百批中外参观者。

3、在浙江省内医院首次引入BIM

在2015年5月开始筹划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到该项目中,为浙江省内医院最早应用此技术的项目。由医院招标采购的BIM技术优化处理了净高(空)分析、管线综合与优化等219处问题,有效避免了后期施工过程中的碰撞及返工。

精装修招标之前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弥补了传统设计分析工具的不足。施工过程中采用了PMIS(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技术,改变了原有传统的工程信息交流与传递模式,在对项目全过程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的基础上,为参建单位提供高效率信息交流的协同工作环境。

4、采用燃气分布式能源与太阳能综合供能系统

医院采用太阳能、燃气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与普通锅炉组成综合供能系统,多能互补过程自动完成,优先使用太阳能生产节能热水,其次使用热电联供生产热水,最后采用燃气锅炉生产热水,形成了三种热源的互补,实现综合节能。

5、门诊和医技区的双通道设计布局

门诊诊区双通道设计平面图

在门诊和医技区分别设置患者通道和医护通道,诊室以医护通道一侧作为相对洁净区,以患者通道一侧作为相对污染区,利用诊桌将医患相对分开。

把医生洗手盆等布置在医护通道一侧,把医生的活动范围尽量控制在相对洁净的区域,把诊察床布置在患者通道一侧,把患者活动的范围尽量控制在相对污染的一侧,在有利于院感防控的同时,也便于安防处突和医护交流。

6、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节设计

在诊疗单元中间设置五个采光中庭,引入自然光;在每个标准诊区西面,都设置了医护人员生活间;门诊医技楼主要路口设置全息屏作为引导标识;每个病区均设置了门宽1.4米、面积6平方米的无障碍洗澡间,方便病人卧位洗浴;每个病房窗台设隐藏式晾衣空间,充分体现现代医疗环境的人性化特点。

7、拥有全面助航设施的地面直升机停机坪

全天候全面助航设施的地面直升机停机坪

在距离急诊抢救室直线距离只有20—30米处,设置直径45米,具有全天候全面助航设施的地面直升机停机坪,满足航空医疗救护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在院区内与市急救中心合作设置区域急救点,全面提升医院应急服务水平。

8、在公共空间不同区域陈设不同类型题材的艺术品

医院在公共空间不同区域以中药浙八味变形图案、浮雕、漏窗、亭廊、匾额、景题、国画、油画、书法等陈设不同类型题材的艺术品。

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雕塑景题

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庭园景题

医院匾额统一选用国医大师、浙江中医药大学老校长何任题写的院名字体,并分檐口匾额、入口匾额、门楣匾额、精神堡垒等4种类型布设。

檐口匾额

医院还设立了中医牌匾博物馆,馆内收藏了300多块近现代牌匾。景题分为亭廊景题、庭院景题、广场景题、路径景题、雕塑景题等5种类型,请著名书法家题写。

在门诊大厅一楼南面开辟“医院文化体验区”,北面墙面布置了一幅大型中国画,题写公开征集的《赋》一首,体现武林、丁桥两院区的融合发展。

三、结语

该项目是在建筑总概算单方造价5000元/平方米情况下实施的,大大低于同期省内外医院基建工程造价,性价比获得各级领导、业内人士高度评价,而且在4年内完成,创造了同等规模医院项目建设速度的新纪录。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该项目由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属负责新医院建设的副局级管理部门⸺杭州市卫生事业发展中心负责建设管理,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杭州市卫生事业发展中心充分发挥了其在医院基本建设管理上的专业性优势,杭州市中医院则在杭州市卫生事业发展中心的指导下作为建设主体开展具体工作,两单位共同组成项目组,优势互补,密切配合,协同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同时,项目实行代建制,项目专项工程采用平行发包模式,而非总承包制。项目组秉承“让专业的单位做专业的事”的管理理念并结合政策环境,对建筑、装修、幕墙、园林、公共艺术、轨道物流等近60标项采用了平行发包模式。

虽然大大增加了协调管理难度,但为保证质量和造价控制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对建筑、装修等施工标还实施“资格预审”等招标方式,有效避免履约能力不佳的企业中标,降低了履约风险。

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功能分区、流程布局、空间应用、人文环境、智能技术等都有较大的革新,建筑功能模块更具可塑性,形态与环境不仅满足医疗的基本需求,还通过人文艺术化建筑和空间,使之成为治疗有机组成,充分体现建筑的先导作用和环境的疗愈作用。

建成启用后,与武林院区实行一体化管理,武林院区优质的医疗服务、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大的专家队伍,同样在丁桥院区同质化开展,两院区的临床设置、诊疗科目既有相同,又相互补充,大大推进了医院各学科的发展,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图片、信息来源:《筑以为健——浙江省医院建筑优秀案例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