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成立于1993年,是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李惠利先生捐资、宁波市政府配套投资建造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公立综合性医院,是宁波市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医院目前设兴宁院区和东部院区,编制数2954人,开放床位数2220张,上年度门急诊量2211454人次,出院人数达104466人次。

2009年,根据《宁波城市总体规划》,东部新城区和国家高新区需设立一家大型、综合性、高水平的现代化医院,以缓减此两区人民群众“就医远”等问题,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布置,提升宁波市总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于当年获市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批准,除兴宁院区外,增设东部院区,并于2015年12月19日正式运营,构建了一个高效、集约、人性、便捷、绿色、多层次的医疗空间,满足医患全方位要求的都市医疗综合体。

一、概况

项目信息

建设地点: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江南路1111号

建设周期:2011年1月—2015年8月

主要建设内容:异地新建项目:包括综合楼、辅楼(含公卫中心)、连廊、污水处理站、门卫等

投资金额(万元):95026.3

建设用地面积(㎡):53353

总建筑面积(㎡):165007.8

建筑容积率:2.19

建筑密度(%):29

主建筑层数(层):12

主建筑高度(m):54.3

设计床位数(张):1000

停车位(辆):1238

设计日门诊量(人次):5000

大型设备概况:影像设备(DSA、3.0T磁共振、后64排CT、治疗肿瘤的LA等)、手术室设备(3D4K超高清腹腔镜等)、检验设备(生化免疫流水线等)、超声设备、PCR实验室、重症监护系统、急救设备等

获奖情况:国家优质工程奖、浙江省建设工程优秀设计奖等

二、亮点

高低错落的吹拔空间

(一)科技感外观

项目地址属宁波滨海淤积平原,地势平坦,四周居住区环绕,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因此,项目在设计理念上提出从城市角度切入,创造一个高效、人性、多层次的空间体系,营造生态环保的现代化都市医院形象。

为了充分展示新城建设的科技属性,本项目不仅通过建筑体量的高低错落,营造出自然通风和采光的生态环境,还利用多种节能环保措施,实现建筑物本身的能量平衡,降低能耗。

(二)集约化布局

此项目在设计中采用了集约布局的方式:将医疗、医技、住院、后勤等功能集中在医疗综合大楼内。

医疗综合大楼功能模型图

1层分别就门诊、急诊、住院、隔离设置了独立的出入口;急诊中心(1层)与手术部有垂直联系;感染楼(1—4层)完全独立;门诊中心(1—3层)与检验中心、放射中心相邻而设,与急诊共享输液大厅;

4层手术部实现“双通道、三入口、四流线”布局,ICU和CCU与手术室就近布置;5层分娩室独立设置,住院药房可与病区迅速联系;6—12层为标准病房层,每层设4个护理单元,配有2间示教室,方便学科间交流。

此竖向与水平的转换体系,高效、便捷、有效地解决了流线交叉问题,做到医院内部交通资源最大程度共享。

(三)流线式交通

建筑的总平面布置结构清晰,主要分为两组单体。地块南侧设集约式的医疗综合体,体量相对较大为12层,包含门急诊、医技部分、体检、ICU、住院部分功能、实验室、能源中心及后勤保障;地块北侧布置12层建筑,为公共医疗服务中心、行政办公、培训用房、会议厅、食堂、宿舍等,与其他功能关联相对较小。

总平面图

为缓解传统医院入口拥堵、停车困难等现象,本项目在东西设置主次车行出入口,车行入口就近设置地库出入口,方便停车,同时缓解院内车行交通压力;南侧设置非机动车出入口,衔接轨道交通。

(四)节能型建筑

1.暖通:整个空调系统(包括制冷机房、空调末端)采用楼宇自控系统,根据系统末端的点位实时监测室内空调环境温度,使整个空调系统处在高效节能的工作状态。

2.给排水:建筑单体采用太阳能热水和市政蒸汽+快速板换热水系统,设置自动切换装置,在充分利用太阳能基础上弥补了宁波沿海地区多云气候,使每年热水能耗较原院区降低近20%。

3.电气:变电所靠近负荷中心,采用节能变压器及低压无功补偿装置,智能照明系统,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设置用电分项计量系统及能耗监测、设备监控系统,为医院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4.结构:建筑内部设置两个大的下沉庭院空间,庭院与外部空间通过架空空间联通,同时引导了风向,形成建筑内空气流动,做到能源利用绿色化。

医疗综合大楼下沉庭院

(五)人文化布置

门诊的钢琴演奏区域、明亮的休闲等候区缓解病患紧张情绪;院内商店、咖吧、ATM机为病患就医提供便捷;住院病房设置小阳台,解决病患洗衣晾晒等生活问题;住院病区采用黄、绿、粉、蓝四大主色分区,为患者打造温柔、清新的就医环境。

三、体验

(一)安全性

门诊一次候诊区

1.无障碍设计:考虑到就医人群的特殊性,项目在出入口、卫生间、候诊区、诊室、病房均采用无障碍设计;

2.洁污路线:污物电梯配有四部,分别位于项目东南西北四区,洁污分流;

3.逃生设置:病区设有三个安全出口,4个防火分区,极大保证了火情下人员安全;

4.暖通:项目内空调通风系统按洁污流线分区单独设置,保持各区域适当的压力梯度,防止交叉感染。

门诊二次候诊区

(二)便利性

门诊区域

从就医动线上来看,门急诊区域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工作空间层次分明、相互连通,以适应不同病种的门急诊医治;住院同层四个护理单元,患者电梯居中,与护理单元距离最近,医患分流工作人员配置专用的电梯,便于医疗紧急救助和交流。

病区护士站

从功能布局上来看,医疗区、行政管理区、教学区、科研区、后勤服务区、职工生活区等功能分区明确、合理、互不干扰不交叉;关联性科室靠近布置,便于各部门联系和管理。

四、结语

按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1000床的综合医院应占用土地面积为11.1万平方米,而此项目的实际土地面积仅约为5.34万平方米。

因此,项目创造性地提出“医疗综合体”的概念,把门急诊、医技、住院集合在一栋建筑中,缩短病患水平方向的行走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医患的治疗效率。同时考虑医院未来发展,集约化的布局预留了土地资源,保证医院未来增长的可能性。从功能和空间体系上来看:

第一,侧重功能型公共空间体系的营造,弱化象征性空间的设置;

第二,门诊空间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医院根据自身需求采用“中心化”学科建设;

第三,病区同层四个护理单元的设置,做到了住院部分各单元间探视电梯、探视等候空间、医生区域的共享,提供跨学科MDT讨论空间;

第四,在上部建筑主体的下方与地下室之间利用覆土高度,设置可采光通风的夹层空间,在考虑经济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后勤辅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