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环境友好 共享融合 疗愈空间 手术热层平台

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坐落于宁波前湾新区核心段九塘河风光带,毗邻沈海高速,场地周边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和宁波前湾新区管委会三方全力打造的一家全方位同质化管理的非营利性三级综合性医院,也是跨省合作办院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和重要载体。

一、概况

建设地点:浙江省宁波市前湾新区滨海二路1155号

建设周期:2015年4月—2018年9月

投资金额(万元):140600

主要建设:门诊医技楼、住院部、综合医学楼

建设用地面积(㎡):69260.0

总建筑面积(㎡):196585.3

建筑容积率:2.0

建筑密度(%):33.0

主建筑层数(层):14

主建筑高度(m):64.6

停车位(辆):机动车位1142,非机动车位3036

设计床位数(张):1200

设计日门诊量(人次):3000—5000

设计日急诊量(人次):500

设计日手术量(台):100—120

获奖情况: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学会2019—2020建筑设计奖公共建筑一等奖;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优质工程);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

总平面图

二、亮点

本项目设计从城市、功能、环境三大层面切入,始终围绕人的体验,探索一个面向未来,全方位人文关怀的疗愈环境。

城市意象:希望友好

建筑主体由三列平行的体量构成,具有清晰的组织结构。综合诊区、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医学综合楼沿主干道依次布置,形成严谨的功能序列。核心医技功能位于场地中央,三栋住院楼沿河布置。三列平行体量通过主、次医疗街便捷联系,形成灵活高效的疗愈模型。

医院主入口

这种布局模式,创造出四个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界面。沿主入口轴线,通过下沉庭院、广场和弧形大厅形成高效、立体的交通组织界面。主干道城市意象由弧墙充分定义。

弧墙包裹着门诊体量,上方的方形窗洞在夜晚发出温暖的光,给人以充满希望的感受。从弧墙中间穿插而出的体量和科教楼为整体立面创造了一幅动态的城市立面。

弧墙界面

微弧的住院功能序列创造了酒店般的疗愈体验,并通过两两共享空中露台,在立面呈现了一种易于阅读的空间结构关系。通过花园化的软质环境,让医院与城市快速路形成充分的空间缓冲。

剖透视图

二、功能结构:共享高效

医院兼具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两大功能,分别设置出入口,并朝向不同城市街道,以分流不同需求的患者。通过医疗主街串联两个医院的门诊、医技功能,并通过两条次街分别联系两大功能的门诊、医技和住院。

入口大厅

这就形成了既互相关联,又有效分流的复杂体系。大型的医技设施和保障设施,如手术部、出租车落客接驳系统等功能可集中共享,而专科门诊、医技则可有效分流。 

高效的主次医疗街

手术部分别与综合ICU、产房功能同层布置,利用大平层的交通稳定性,简化和缩短人流、物流的流通程序,保证医疗救治工作高效展开,同时又避免了健康产妇和重症患者的互相干扰,形成“手术热层平台”。 

四层平面 手术热层平台

医院采用人车立体分流交通模式,在地下一层集中设置交通接驳区,结合下沉庭院引导车辆进出接驳区,并按照单向循环组织交通流线,提高患者进出车效率。同时来访者可方便地到达地下一层落客接驳区,并通过接驳大厅和医疗主街无风雨到达任意医院单元。

地下一层平面图

医疗主街

三、疗愈环境:花园医院

采用集中式的建筑布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打造下沉庭院、地面花园、架空花园、庭院绿化、空中平台等立体花园系统。

下沉庭院

建筑东侧下沉庭院的立体化花园,与西侧集中式花园绿地,分别形成半围合的花园并面向城市街角,让全院人员与公众享受到医院的善意。

住院病房全部南向面河布置,每层护理单元均设有空中花园,为病患及家属提供友好的康复氛围。首层采用架空方式,将九塘河风光带引入医院内部,将自然要素延伸到场地乃至建筑之中,让病患和医护人员享受闹市中难得的安宁。

医疗街

以医疗街为依托,植入绿化景观、雕塑、便利店等多种公共配套区,将休息区、观景区、诊疗区整合设计,让患者在休息、就医时拥有优美、宁静、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养环境。

建筑和地下空间中植入了15个采光天井,这为局部功能创造了充满阳光、新风和生态绿植的微环境。建筑立面上的空中露台花园为各层病患提供了共享交流的空间和新风。

住院楼

三、结语

本项目自2019年3月1日全面运营以来,始终按照“一家医院、一个管理主题、一个核心”的管理架构,以创新性设计、人性化理念、规模化建设矗立长三角南翼经济带,围绕新区及长三角发展规划,通过沪甬文化融合、制度协调、资源整合、管理规划等多方面、多角度为医疗健康事业铸魂,努力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