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简介
张春阳
ZHANG.CY
1992年获得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华南理工大学城乡环境与设计兴华团队负责人,建筑学院健康环境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任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医院建筑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及医疗建筑规划设计及城市设计的教学、研究与设计实践,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及医院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相关基金多项,主持医院建筑设计及咨询项目多项。
她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到华南理工大学12年坚定学习建筑学专业,她在医养建筑设计领域坚持教学与科研实践已有30年,她曾出国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跟随德律教授学习医疗建筑设计,她认为医疗健康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她就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春阳。
她说:“莘莘学子,迎来送往,回忆与学生们教学相长的日子,虽然依培养计划按部就班,但每位同学也像他们不同的毕业论文选题一样,各有各的故事。”近日,筑医台融媒带你走近张教授,一起了解她的医疗建筑设计教育的故事。
01.从哈工大到华南理工的转变
张春阳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即现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获博士学位,从哈工大到华南理工,张春阳说:“硕士毕业后选择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也算是一种机缘巧合。本科是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通过考试,继续在本校建筑系攻读硕士学位,我的硕士导师郭恩章先生是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郭先生早年的研究方向是体育建筑,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个十年,新思想、新技术纷至沓来,对我国的发展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源于美国,当时建设部决定在部属龙头学校——选派有建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城市设计,郭先生就是被选中出国学习,并为城市设计的学科带头人。”
2018年张春阳看望硕士导师郭恩章先生
张春阳的导师郭恩章先生1987年回国后,积极宣传和倡导城市设计,并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对城市设计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实践,拉开了中国城市设计学科建设与工程实践的序幕。所以张春阳的研究方向也就转为城市设计研究。张春阳说:“我非常敬重导师郭恩章先生,先生治学严谨,博学睿智,深受学生爱戴”。
也是在1987年,张春阳投稿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青年规划师论文竞赛,论文入选,参加在南宁举行的最终评选活动,在南宁与华南理工大学刚毕业的博士沈亚虹住在同一房间,所以有机会更深入了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龙庆忠先生是沈亚虹博士的导师,龙先生1925年留学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毕业回国,龙先生爱国忧民,先后执教于重庆大学和国立中山大学,曾任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龙先生在中国传统建筑、古城规划研究方面见解独到,创立了基于防灾视野的中国历史建筑与城市研究理论。1981年,华南理工大学龙庆忠先生与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东南大学杨廷宝、童雋先生一起成为全国首批三个建筑学博士点的主持人。“我非常敬重龙先生,所以决定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跟随龙先生学习,我硕士毕业后得偿所愿,成为龙先生的关门弟子,当时龙先生已经85岁,依然精神矍铄,跟龙先生学习,我受益匪浅。”张春阳说。
1992年张春阳与博士生导师龙庆忠先生
02.建筑教育之路
大学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的学术高地,在谈到在华南理工大学留校任教的决定,张春阳说:“我当年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实际上也是选择了继续留在大学走科研与教学之路。”1999年我国实施扩招政策后,参加高考的多数人都能读大学,每年新生录取人数接近六七百多万人。八十年代与现在不同,据张春阳介绍她是1981年本科入学,当时大学的新生录取人数大约28万人,她读本科时建筑系一届一个班,一个班只有30位同学。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本科毕业生,就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了,1985年她本科毕业时,多数同学都是被直接分配到与设计相关的单位工作了。
“所以,当年选择读硕士、读博士,也代表了我对科研、对教与学的喜爱,尤其是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后,三年多的学习生活,加深了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我喜欢生活在既古老又现代的花城广州,更喜欢工作在既美丽宁静又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而且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历史积淀深厚,有非常好的教学与科研实践氛围”,张春阳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教学和科研实践并重是我最好的选择”。
03.医疗健康建筑设计和教育的初心、责任、使命
张春阳曾多次出国进修或者访问学习医疗健康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据她回忆:第一次出国进修,是1996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跟随德律教授(Jan Delrue)学习医疗建筑设计。德律教授,是知名的医疗建筑专家,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建筑系主任,Archiduk事务所和Meditex医疗建筑体系创始人,是我国医疗建筑大师黄锡璆先生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博士导师。1996年,德律教授亲自到中国建筑院校“老八校”中的4所考核挑选了8名青年教师,在鲁汶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青年教师培训班。张春阳顺利通过了考核选拔,并赴比利时接受了一次高质量的医疗建筑设计教育。“德律教授系统讲授医院建筑设计理论,带我们考察了多家荷兰和比利时的医院建筑,利用医院街组织医院的功能空间,已是当时欧洲医院建筑较为普遍的设计手法,医院建筑空间丰富,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张春阳回忆道。
1996年鲁汶大学德律教授及华工建筑学院负责人与参加面试的青年教师合影,右三为张春阳
2019年,张春阳再次参观当年考察过的部分医院,二十多年过去,据她描述,医院虽然有些微改造和扩建,但医院主体部分依然保持原有的格局与空间特色,魅力不减。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刚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医疗设施欠账相对较大,医院建筑的设计理念也相对落后。这次出国学习,坚定了张春阳医院建筑设计研究的决心。
在后面,张春阳又有多次机会出国学习和交流活动,但1996年这次最为重要,“德律教授的系统培训,为我开启了医疗建筑研究之门,所以医疗健康建筑设计和教育对我来说,意味着初心,是责任,亦是使命。”张春阳说道。
04.医疗建筑与城市有紧密的联系
张春阳认为医疗健康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城市设计的思想与医疗健康建筑设计的思想是相通的,城市设计是从人的真实体验出发,开展城市空间的设计,其核心思想是以空间为器,以人为本,城市设计不仅研究空间形态,与空间关联的诸多内容也都在其研究的范畴,如自然、社会、文脉、艺术和科技等。医疗建筑设计也是要秉承全面的人本理念,将医疗工艺与空间组织设计有机结合,医院建筑与社会、人文、科技等因素息息相关。
其次,医院功能复杂,规模较大医院的规划思路与城镇设计亦有相似之处,20世纪六十年代,英国设计师John Weeks认为城镇地理学的特征可以转译用于医院的布局设计,如医院建筑中的主要公共交通走道,类似于城镇的街道,医院的不同功能部门与公共交通走道的关系,如同城镇中的建筑一样,利用医疗街使医院的各个功能部门有机组织起来是大型医院常用的布局方式。此外,医疗建筑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不仅内部功能复杂,而且要综合考虑所处的城市环境因素,从城市的角度思考医院建筑的布局与设计,使之融入城市的整体格局、协调好与城市的动态和静态交通关系、展示城市的地域文化等。
05.华南理工医疗健康建筑教育的渊源与实践
01.医疗健康建筑教育的渊源
据张春阳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始于1932年,曾经留德、留日的老一辈建筑家,给华南建筑教育带来了注重功能、技术和地域特色的建筑理念。
早年赴德国学习的夏昌世先生,是岭南现代建筑的创始人之一,五十年代就设计了中山医学院及其附属第一医院建筑群等优秀医院建筑作品,何镜堂院士在夏昌世教授指导下,于1965年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医院门诊部候诊区的面积研究》。夏先生为华南理工大学在医疗健康建筑教育奠定了“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
1995年已退休的谭伯兰教授对华南理工医疗建筑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谭伯兰教授医院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都很丰富,在医院建筑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张春阳是在1996年比利时鲁汶大学医院建筑学习结束回国后,开始医院建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培养了一批医疗建筑设计人才。她说,随着我国医疗健康建筑的蓬勃发展,建筑学院有更多的老师涉猎医疗健康建筑的研究与教学,拓展了研究的视角,学习和研究医疗健康建筑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扩大。
02.人才的培养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针对本科生与硕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开展了类型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多次请国内外知名医疗建筑专家等进行与医疗健康建筑相关的学术讲座、学术论坛。还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多所国际院系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和教师进修等高层次合作,拓展视野,学习境外先进经验。2018在张春阳主持下,华南理工大学与墨尔本大学周庆华博士“适老化社区医院设计”联合设计工作坊专题讲座。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医疗建筑教育,经由几代人的不断钻研与探索,承前启后,注重对外交流互联,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培养更多的医疗建筑人才。
03.设计实践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华南理工建筑学院的重要传统,张春阳主持和参与的规划与设计实践项目都依托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华工设计院),华工设计院是全国著名的甲级设计研究院,建筑学院教师的注册建筑师资格与规划师资格都注册在华工设计院。张春阳主持和参与的医疗建筑类设计实践项目有设计咨询项目、医院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项目、施工图设计项目。作为建筑专业负责人,完成了几家医院的设计咨询,如:深圳市龙岗区坪地人民、横岗人民医院、南湾人民医院等迁址重建工程设计咨询;作为总负责人之一,参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建设项目(1490床)方案设计,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的施工图设计;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主持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新建工程(孝义市中心医院)方案与施工图设计;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主持临夏州人民医院迁建项目的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山西孝义中心医院
张春阳说:“负责的临夏州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值得一谈,1200床的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总用地仅为6.66公顷,我们的设计方案坚持紧凑集约的规划布局模式,且医院主体建筑并没有常规放置于用地中轴线上,而是往西偏移,留出场地东部和南部作为医院未来发展用地,事实证明,当主体建筑施工过程,医院即在东侧预留用地启动了儿科专科大楼的建设。该项目虽然投资有限,设计秉持高效、绿色、人文三大理念,门诊区域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空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利于后期运营可能出现的科室调整或合并。总体布局通过南北向的医院街来便捷联系门诊、医技和住院三大部分。医技区域的手术部与ICU、产房与NICU均同层设置,联系便捷,中心供应、血库和病理科则与手术部形成垂直便捷联系。医院总体规划和建筑布局中引入形式多样的庭院空间,为医护工作区提供良好的自然景观和通风采光,为患者、探视人员、医护人员创造舒适的就医和工作环境。建筑造型充分考虑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并通过融合现代建筑造型手法,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医院形象。”
甘肃临夏州人民医院
甘肃临夏州人民医院
06.从事医疗健康建筑教育难忘的故事
张春阳在医养建筑设计领域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已30年有余,至今培养了医疗建筑设计方向的5名博士研究生(含在读)及近40名硕士研究生(含在读),研究生培养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相关课题的资助下,她积极为学生提供参加医疗健康建筑主题的学术会议机会;她还曾带领研究生赴新加坡、荷兰等地考察医养建筑。
莘莘学子,迎来送往,回忆与学生们教学相长的日子,张春阳说:“虽然依培养计划按部就班,但每位同学也像他们不同的毕业论文选题一样,各有各的故事。”
从2015年开始张春阳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Cor Wagenaar,联合培养医疗健康建筑博士研究生,期间多次互访交流。在对外交流方面她还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筑学院,举办了以康养和社区医疗为主题的联合工作坊,许多场景令人难忘。
2018年张春阳教授(右四)带领研究生团队参观荷兰医院手术室,左五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导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Cor Wagenaar教授
张春阳说:“时隔35年,有一幕场景,至今记忆犹新,1996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进修结束回国后,德律教授继续资助我们八位青年教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探讨医院建设议题的大会,会议期间,原国家卫生部计划财务司基建装备处处长于冬女士,特意召集我们开了次小会议,谈及德律教授对我们的帮助,于处长眼含泪光,她深为德律教授对中国医疗建筑教育的支持所感动,此场景一直令我难忘。”
张春阳非常敬佩德律教授,虽然培训结束,他还继续帮助和支持中国的医院建筑教育,给张春阳等接受培训的八位教师邮寄过医院建筑的相关专著。德律教授为中国建筑学人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建筑教育与影响,不仅从鲁汶大学走出多名活跃在中国医疗建筑届的专家学者,他也多次来中国交流和讲学,影响了一批中国医疗建筑师,非常令人尊敬。
说到于冬女士,张春阳说:“于处长也是医疗建筑界令人敬佩之人,早年活跃在医院建设行业的设计师及专家学者等都对于冬处长非常熟悉,她退休后,对国家的医疗建设事业依然热忱不减,贡献也颇大,非常有感召力。”2004年SARS过后,在于冬带领下,张春阳参加了2004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一届中日韩东亚医院建筑国际研讨会,并考察日本医疗及康养建筑。此后,中日韩三国大约每两年轮值举办一次国际研讨会,交流医院建设的成功经验,探讨医院建设的热点问题,她说:“医疗建筑是功能复杂的公共建筑,影响医疗建筑设计的因素众多,涉及自然环境、经济技术、医疗体制、医学模式、地域文化等多方面,需要我们开拓视野并脚踏实地,建设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