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火神山”医院,可以在9天时间组建完成并形成收治能力,缓解疫区其他医疗机构的诊疗压力,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
但参考建设“小汤山医院”的最终结局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因为这类医院往往在疫情结束后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拆除,这在一定程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那么,今后在发生突发疫情时,传染病专科医院可作为疫情的主站场,但毕竟数量稀少(很多大型城市也只有一家)。以综合性治疗为主的大型医院如果能更快速做出应对,将是对疫情控制的决定性因素,思考如下:
目前很多综合医院不设置感染病房,有的甚至连感染科的门诊也做得很简单。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客观因素,例如医院的医疗水平、重症感染病发病率等等。
由于疫情的特殊性和传染性,因此用于诊疗的病房并不适合利用其他病区改造而来,例如无法解决该病区独立的交通问题(会和其他病区共用电梯、通道等)、无法解决空调独立问题等。
因此,将人民防空工程“平战结合”的设计思路应用到医院建筑设计中,就叫“平疫结合”。那么,是否在项目的设计之初就考虑这一建设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思路:
在医院的整体规划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在用地范围内的合适位置设置独立建筑物,充分考虑相关的医疗流程及空调系统,平时可作为普通病房、办公等功能空间;在疫情来临之时通过简单快速调整(包括轻质隔断整调空间和空调通风系统调整)就可以作为感染病房使用。这样既节省了大量重新建设的宝贵时间,降低了建设成本,又满足了平时医院普通功能使用的需求。
第一种思路毕竟是要在初期投入较大规模的建筑安装成本,这就比较考验规划设计者的超前设计水平以及医院的经济实力,在具体实施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阻碍。
那么还可以考虑第二种方式,即在医院的整体规划设计之初就考虑为应对特殊时期的预留建设用地,预先做好设计,铺设水电管线等设施(可类似于实验室里常用的能量柱模式),将这些管线进行集约化、模块化设置(譬如每个12米设置一根),地面也预先以硬质铺装材料铺装好,平时可用作普通停车场等功能,一旦疫情爆发,就可以快速完成专用感染病区的搭建,且初期建设成本很低,易控制损耗。
以上两种建设思路均需要按照GB50849-2014 《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医疗用建筑物与院外周边建筑应设置大于或等于20m绿化隔离卫生间距。
▲ 安徽省砀山人民医院传染楼平面图
目前的医疗供氧方式主要有两种:由液氧贮槽经液氧气化器稳压减压系统供氧方式和由变压吸附制氧机输出较低纯度(93%)的医用氧。
第一种供氧方式一般正常情况下可供医院使用一个星期左右,液氧接近用尽时通知槽车送液氧,一般半个小时就可灌满液氧贮槽,比较方便经济。
第二种供氧方式一次性投资比第一种供氧方式要大得多。此方式(变压吸附法)的原料为空气,只要有电就可生产出氧气,可实现全自动无人操作,但生产的氧气无法贮存。
由于疫情时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譬如医院的日用氧量可能是平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同一地区的多家医院用氧量倍增,因此第一种方式中生产和运输的不确定因素较大。那么,在今后的医疗供氧方式设计中,有条件的大型医院是否可以同时设置两种供氧方式,以保证突发状况下的正常使用。
2020年2月1日,负责收治深圳市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1时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在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病毒RNA阳性,这意味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存在粪口传播可能性。如此看来,作为医院建筑设计师就不得不为污水排放进一步思考。
根据《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2014)规定,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的传染病门诊、病房的污水、废水宜单独收集,污水应先排入化粪池,灭活消毒后应与废水一同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站,并应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根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 规定,传染病医院须采用二级处理,并需进行预消毒处理。综合医院宜采用二级处理,当执行预处理标准时宜采用一级强化处理。传染病污水排放按表一执行,综合医院按表二执行。
医疗机构传染病区和非传染病区的污水应分流。传染病房的污水、粪便经过消毒后方可与其他污水合并处理。不得将固体传染物、各种化学废液弃置和倾倒入下水道。
传染病医疗机构和综合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房应设专用化粪池,收集经消毒处理后的粪便排泄物等传染性废物。
根据以上,国家对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的要求严格、标准高,考虑到疫情发生时,由于初期防疫措施不到位,普通污水中也有可能携带有大量传染病菌。
这就要求医疗污水处理在设计之初,针对初期接诊量最大的急诊科、急诊检验及将来有可能被改造为传染病区的构筑物,在前端应额外考虑建造针对传染性疾病的专用化粪池、前置消毒池。这样,排泄物经严格消毒后上层液体才能进入医院的污水池里系统。
2005年2月28日,卫生部令第41号发布了《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结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目前绝大多数感染病例的表现症状为发热,这说明初期的预检分诊筛查很重要。但现在医院预约挂号还没有完全普及,预检分诊点就设在大厅内,有些还被当作导医台使用,患者可直接进入医院的门诊大厅或探视大厅等公共区域。
今后的建筑设计建议在建筑物的入口处(最好在用地主入口处)预留分诊筛查区域空地,在疫情爆发初期在医院的主入口处搭建临时板房,作为分诊筛查的第一道防线。
▲ 医院分诊台
早在20世纪初,装配式的建筑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后来在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尝试下已经初见雏形。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投资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
我国装配式建筑大规模引入是在2015年。我国2015年末发布《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决定2016年全国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并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11月14日住建部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计划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的比例50%以上。
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对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重点区域、未来装配式建筑占比新建筑目标、重点发展城市进行了明确。由此可见,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武汉“火神山”医院,可以在9天时间组建完成并形成收治能力。证明了装配式在医疗工程中的实用性。
但装配式建筑也是需要设计的,不是把设计好的建筑拆分,发给工厂加工就完了。而是需要制作出PC厂的构件加工图,加工图需要考虑构件的种类越少越好,机械是否能生产,模块之间怎么连接等问题,也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
由于类似疫情大都是呼吸道传染,病种相对单一,是否可以由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专用图集,一旦发生疫情,装配式工程可直接根据专用图集生产,节省构件深化设计时间。甚至更进一步,平时就生产好类似积木的单元,并找专用的场地堆放(场地作为疫情时的医院建设用地,提前规划好位置),疫情爆发时可快速组装。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人接触应用已经在医院中实现,譬如远程会诊、自助挂号、自动发药、物流机器人等等。减少不必要的人人接触,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感染和传播。今后在医疗项目中应加大此类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徐 备 ●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三分院院长助理、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