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始建于1963年10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实际开放床位2008张,设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51个业务科室,学科设置齐全,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治(MDT)模式覆盖常见病种。2018年门急诊人次52万、住院人次11.3万、手术台次2.1万、放疗例数8050例,医疗业务量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
内镜中心是利用内窥镜伸入到人体器官内部对其内部腔体进行检查和治疗,一般分为胃镜、肠镜、气管镜、喉镜、ERCP等。我院原内镜中心位于门诊大楼的四层,建筑面积1067㎡,门诊大楼建造于1997年,总建筑面积6400㎡,六层框架结构。局限于当时的设计理念、建设规模,20年后的2016年的诊疗需求已使得原内镜中心超负荷运作,不论是等候空间、诊疗空间乃至辅助空间均显得捉襟见肘。
图1 总平面图
因此在医疗需求与医院主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医院决定将内镜中心择址在建,目标为打造具备一流空间、一流设备、一流技术的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的内镜诊疗中心。
二、规划
1.场地规划
根据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内镜中心需同时满足门诊和住院患者的使用,宜设在门诊与住院部之间的位置自成一区,适当靠近门诊区,住院部设置通往内窥镜部门的便捷通道。医院召集总务基建部门负责人,同时请专业设计单位进行多次讨论与现场踏勘,最终在“寸土寸金”的1号病房楼二层觅得合适的区域。
此区域原为ICU中心,随着院区新病房大楼落成,新的ICU中心也同时启用,原ICU区域就成了焦点,许多科室为了提升整合也对这一处形状规整、位置优越的场地觊觎已久。
图2为1号病房楼二层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楼梯、电梯厅经一道双开门进入内镜中心,相邻的门则进入检验科区域。由于内镜中心主要功能为接待病患诊查、治疗,呈现人流密集、出入频繁的常态,相邻的检验中心属于医院内部后台工作区,为病人提供的各种样本提供化验报告。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矛盾性。
图2 楼层平面图
在规划设计时对此进行了专项讨论:
首先对于场地选择,无论是面积、形状以及整体区位,1号病房楼裙楼二层位置处于院区的医技诊疗的中心位置,无论是门诊病人或是住院病人均可以较为便利的到达,且全程确保风雨无阻;
其次,与其相邻的检验中心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管理手段以达到减少甚至避免与内镜中心人流产生矛盾的几率,如设置可视门禁系统、导视标牌系统等。
对于场地内部基础结构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到,原始柱网尺寸偏小,主要房间只有8.4米*5米,标准层病房的进深只有5米,且原设计过于保守,走廊两侧墙体均设置了柱子,导致二层裙楼平面中的柱子数量非常多,这样的客观条件对于布置平面的限制较大。西侧的污物梯、防烟楼梯间、管道井等占据中部不小的面积,更让人头疼的是平面中心位置有一台病房药梯,此梯需要保留且作为一层化疗配置室运送药品专用梯。
这样的“眼中钉”着实让科室主任无奈,对于种种的不利因素了解之后,我们同样的也会发现另一面:对于8.4*5的柱网,加上南、北面各挑出的1.5米部分,对于内镜诊室的适应性是非常理想的,而走廊的柱子及固定结构体无形之中也为平面布置明确了方向:将洗消与复苏室中置,围绕其于南、北两侧布置内镜诊室;将办公、示教等辅助功能设于平面西侧,同时将污物流线引至西侧现有污物电梯厅。实现了洁污分流、医辅分区、内外有序的工艺平面。
图3 内镜中心外部分析图
2.平面设计
表1中罗列了内镜中心主要功能区及相应房间,这些功能区因使用对象不同、洁净程度不同需要分别设置区域及流线,从人与物的流线上划分有三条内部流线:医护流线、病人流线、物品流线,其中物品流线又细分为污物与洁物,两者之间不允许交叉。我们完全可以将内镜中心当作是洁净度没有强制要求的手术室,内部装饰设计、水、电、暖通设计均按手术室的高标准进行实施(图4)。
表1 内镜中心功能分区
内镜中心的核心工作区是内窥镜检查室,一般检查室内配有光纤光源、影像显示器、监视仪和计算机设备等,可根据需要设置氧气、负压吸引等接口。内窥镜消毒和储存区域应临近检查室布置;准备区应设置病人更衣室,考虑病人私密性。
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床位使用效率,可将准备区与恢复区合二为一,同时需设置护士统一管理;检查室和准备与恢复区应采用抗菌、易清洁和吸声的材料。我院本次改造项目中具体涉及的装饰及设备专业专项内容在施工章节详细介绍。
图4 内镜中心内部分析图
三、施工
关于项目前期规划选址及平面方案设计在现有规范标准的指导下,在院方及设计方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令使用科室满意且场地利用率较高的最终版(图5),从平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亮点:功能分区明确,人、物流线清晰,面积分配适宜。
图5 内镜中心流线分析图
进入施工阶段,首先从施工图纸交底的情况来看,规设计方案与场地原始结构冲突较少,原始框架间填充墙少量拆除并不影响结构稳定性,这对于老楼改建项目至关重要;
其次,平面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固定设施,如水管井、气体管井,对于原空调主管也进行了检修,确定其质量状况的前提下选择利旧,减少了费用和时间消耗,更重要的是避免因主管系统更新而影响上部病房层的空调使用;
最后,平面中的各种“不利因素”通过巧妙的功能填充、流线引导,逐渐消隐,融入平面中:柱子被墙体包裹后几乎不被察觉;中部空调管井成了洗消区与诊疗功能区之间的物理隔断;而西侧电梯、楼梯厅则作为消防逃生口兼内部出入口合理存在。
经过参建各方讨论一致认为图纸设计无论从功能布局、工艺流程或是施工可行性都体现了合理性、适应性以及对改造场地的尊重,从前期设计和中期施工的角度,以最经济、最绿色环保的态度完成阶段性工作。
诊疗区装修改造以胃肠镜诊间为例,胃肠镜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最重要手段,它可以进行多种消化道疾病的治疗。随着纤维光导技术、电子技术、超声等高新技术在胃肠镜中的应用,检查的舒适程度和诊断水平也明显提高。通常将内镜设备中的图像处理单元。冷光源装置及导光束、显示器、手持摄像机等设备集中放置于医用移动台车上,以方便使用。
汇总后的房间内部家具、设备设施点位需求如表2,总的配置原则为墙面预留必要的强弱电点位,而主要诊疗用的端口需求在吊塔上统一解决,普通胃肠镜、气管镜、喉镜等一般设置氧气、负压终端即可,有特殊需求的VIP诊间可单独设置钢瓶供气的二氧化碳;其装修要求除了墙、地、顶所用装修材料要满足易清洁、不积灰的要求,房间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有自然采光及通风窗并设有遮阳帘及床帘保护病人隐私。
表2胃肠镜诊室配置
洗消区作为内镜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内窥镜实时清洗消毒,使其周转运作的重要职能,其主要分为污染区好清洁区,内窥镜由污染区回收,经过清洗消毒流程并干燥后存入储镜室。洗消间的装修必须特别注意其给、排水管预留,地面采用便于清洁、冲洗的材料。
细节上注意洗消机要有冷水、热水、纯水等三种水管接入,洗消间设置排风设施,确保室内无异味。项目中对气管镜、喉镜、胃镜、肠镜分别设置独立的洗消组,满足院感的分类、分组的洗消要求。
图6 内镜中心洗消间平面图
表3 洗消间配置
本次改造墙面装饰采用了当时比较优质经济的板材(卡利板),其采用粘贴工艺,只要备货及时,可以充分发挥工期短、工艺简单的优点;地面主要采用进口2mm同质透芯PVC卷材,湿区采用防滑地砖;顶面采用铝扣板;诊室门采用国产脚感电动移门,价格为进口品牌的一半,经过本院多个项目的实践,其可靠度、稳定性值得推崇。
ERCP室由于有放射设备,房间四周墙体、地面、顶面都必须做放射防护,主要措施为设置满足铅当量要求的铅板或土建墙体,本次改造项目考虑其内部空间有限,除地面单独采用掺硫酸钡混凝土作防护处理外均采用铅板防护(表4)。以图7效果图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改造施工。
图7 内镜中心效果图
表4 装修配置表
在施工过程中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的衔接:
1.楼层间上与下的各类管路的对接。项目场地位于14层病房楼的二层,也就是说上有病房标准层,下有大厅及其他功能用房。在施工前若对这样的上下关系不理清楚、理顺畅,那么一旦施工过程发生断电、断水、断气的情况,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给施工单位定的原则与要求是:进场后先对现场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与院方基建部门进行交底,核实相关情况后进行必要的标识与保护,一切就绪后才允许开展拆改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临时切断管线前至少三天,通知医院基建部门,由基建部门进行全院公告,相关科室做好应对措施,比如调整工作安排、准备钢瓶气源等。
2.内部装修、安装过程的多方对接。本项目中比较特殊的安装方有吊塔安装单位、纯水机组安装单位、气体管道安装单位。
由于三方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界面较为独立的分包方,装饰施工方需配合其进场时间提供施工面,尤其对于气体管路安装与吊塔安装,必须在封墙板与吊顶板前开始实施,并做好界面分割,确定对接点,否则极易产生纠纷。
对于纯水机组安装,需注意的是其管路对接位置,本项目中我们要求装饰改造施工方将不锈钢管施工至纯水间内,并单独形成环路,纯水机至环路的管路安装则由纯水机厂家自行负责。这样的做的好处不仅在于减少不必要的现场扯皮,更多的在于纯水机组到位前可以完全不影响计划工序。
图8 内镜中心完工图
该内镜中心运行部分内容详见下篇。
四、运行
1.日常使用情况
距离项目竣工已有三年多时间,笔者作为院方后勤基建部门项目主要参与者、管理者,通常要跟踪至合同约定的质保期结束,质保金退还程序完成的那一刻才算完成本次项目。
与过去大大小小的新建、改造项目不同,本次内镜中心改造从施工过程、竣工使用过程都非常的流畅,对于设计缺陷、使用故障等各类投诉几乎没有。有印象的几次只是诊室移门脱轨、空调系统滤网更换等正常使用报修,并且由于当时选材定样过程的前瞻性,至今装饰风格与效果仍历久弥新(图9、图10)。
图9 走廊改造前后实景对比
图10 诊间改造前后实景对比
2.日常维保情况
质量保修期也称作质量责任期,在此时间段内施工方提供的无偿维护、维修等服务与后续保修期过后的有偿服务都称为维保,从内镜中心竣工启用至今,质量保修期已过,2018年至今作为有偿维保服务期,主要按以下原则界定服务范围、管理服务人员:
(1)墙体、墙面、吊顶、地面:维保范围内墙体、墙面、吊顶和地面在非人为损伤前提下发生的损伤、脱落、变形、开裂均为维保范围内工作。维护后应达到平整、光滑、不起尘埃、无细菌滋生缝隙的效果。维护后房间内洁净度指标应达到规范要求;室内的固定产品,如器械柜药品柜及维保合同范围内的内容损坏后维修;
(2)强电:配电柜(箱)内损坏元器件的更换;配电柜(箱)出线及各洁净系统内的线管及导线的耐压及绝缘检查,老化管、线的更换;范围内的灯具、排风扇、开关、插座的检查及正常使用后损坏的更换均为维保范围内工作。维护后房间内照度指标应达到规范标准;定期对UPS进行充放电试验,在电池到期及时通知院方对电池组进行更换或维修;
(3)净化空调系统:
a.冷热源:风冷热泵机组的换热器表面卫生清洗一年二次、中央空调供回水管保温层的检查及损坏后十日内修补;水过滤器一年二次清洗滤芯;电磁(动)阀的检修及损坏后更换均为维保范围内工作。冷热源在维护后房间内的温度指标应达到规范标准;
b.空气处理机组:机组外观的漏风检查、卫生清扫一年二次;机组内配件(风机、电机、风机电机减震、隔震橡胶垫的更换)的检查及损坏配件的更换;机组内壁及换热器一年清洗一次;电机绝缘半年检查一次;各系统微压差仪每年标定一次,遇有损坏应及时更换。维护后房间内洁净度、换气次数、细菌、风速、自净时间、最小新风量、噪音指标应达到规范标准;
c.送、回、排风系统:
防火调节阀启闭实验半年一次,遇有损坏时及时更换;调节风阀、逆止风阀、定风量阀检查并加注润滑剂,遇有损坏时及时更换;保温层的检查、清洁,遇有损坏时十日内修补;房间内排风口过滤器每月清洗一次(每半年更换一次)。
回风口过滤器每月清洗一次(每半年更换一次);每个月需更换空气处理机组的初效过滤器;每隔3个月需更换自取新风或全新风机组内的中效过滤器;每隔6个月需更换空气处理机组(新风引自新风机组)内的中效过滤器。
每半年对各净化系统进行一次风量和风速的监测,监控高效过滤器的使用状况并记录,风量达不到规范和设计要求时需更换高效。
特殊情况下,空调控制情报面板上有机组过滤器报警时,需在3天内更换对应的机组过滤器(超过初阻力1.5倍时直接体现为洁净区压差的变化,则即时更换)。风管软接头检查,遇有破损立即更换。维护后房间内压差、噪音指标应达到规范标准。
(4)强弱电控制部分:配电柜内变频器输出频率检查一年一次,遇故障立即处理,变频若损坏应立即更换;系统内传感器、DDC控制器、执行器运行检查一年二次, 损坏立即更换;各洁净室风量、风速每月检测上报,不达标立即进行系统的重新调试直至检测数据合格;控制面板(含呼叫、背景音乐、电话、北京时间、麻醉、手术计时器)检查每年二次,遇有元器件损坏立即更换;
(5)净化区域内其他附件:器械柜、药品柜、麻醉柜、观片灯、记录台、洗手槽检查一年二次,遇有损坏元件立即更换;洗手槽滤芯一年更换二次,洗手槽配件如遇损坏立即更换;手术室门灯使用情况每月检查,遇故障一周内修复;所有风口出风网板、回排风百叶每年清洗二次;
(6)感应电动门:轨道、皮带轮的调整、发现故障及时排除,遇元件损坏立即更换。
(7)医用气体:招标范围内气体终端箱全面检查半年一次,箱内气体终端、检修阀、管道配件检查一年二次,遇配件、检修阀损坏立即更换(院方自购进口终端不在更换范围内);净化区域内二级减压箱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调试,遇有损坏压力表、减压器及时更换。
净化区域内汇流排式气站的全面检查、检漏每月一次,并对高压自动切换机、报警系统进行全面的调试,遇有损坏配件立即更换.。招标范围内医用气体系统所有的管道全面检漏每季一次,如遇故障立即修复,若有管道上的各类配件、阀门损坏则立即更换。
从后期使用及维保过程中的报修频率、维修次数以及隐蔽耗材的更换情况来看,内镜中心处于人流量大、使用频繁的客观环境中,首先需肯定其外部装饰工艺及材料性能,墙面板材几乎没有破损或脱落的情况,地面PVC地胶板在正常养护的前提下没有明显划痕及空鼓。
其次根据空调设施报修投诉率来看,区域内采用的大楼水系统空调较为稳定;新风、排风机组及附属管路的设计合理,在定期更换初效、中效、亚高效过滤器的基础上,整体使用效果良好,唯一需要保持负压的气管镜及等候室压力维持也较为稳定;而气体管路作为压力管道,在启用前已进行规定的试验确保其正常使用。
所有现象归于本质,不外乎两点:人与物,前者体现的是主观能动性,参建方通力合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者反映的是一种客观规律性,性能好的建筑材料、设备奠定了项目的可靠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建标110-2008,综合医院建设标准[S]
[2]GB51039-2014,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S]
[3]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M].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朱红洲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助理、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
硕士研究生学历,副主任医师
曾任衢州市柯城区卫计局副局长、党委委员(挂职)
第二作者
张轶锋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总务基建办工程师
注册建筑师、项目管理硕士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行业同仁参考交流,不代表筑医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