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晚上10点,期盼已久的浙江首台顶配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医院在“肿瘤精准微创外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达芬奇XI机器人全景图

5个小时后,12月3日凌晨3点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顺利完成装机。拥有双操控台的手术机器人正式“上岗”,开启了它的职业生涯。

一睹顶配手术机器人新容

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内部结构复杂,拥有“三头四臂”——医生控制平台、患者手术平台、视频影像平台三个操作平台,以及四只540度灵活自由的机器手臂。相比第三代达芬奇机器人,第四代专门为复杂病例和手术做了优化设计,更新了机械臂的设计,器械的连接等。

自2019年5月浙江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医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临床医学院以来,医院在快速发展,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的脚步也在不断加速。

代表世界等级装备水平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院之重器”,它的到来标志着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正式进入“机器人辅助微创腔镜”时代,这是浙江全省肿瘤外科微创手术的一次革命,将提升医院疑难病症诊治水平,同时,医院将以此次手术机器人的落户使用为契机,推动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承担起牵头建设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使命和重任,让更多患者受益。。

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这些优势

它结合了人手的灵活性和腹腔镜系统的微创优势,突破了人体操作的局限性,可在狭小的空间完成更加精细的操作;

控制台将动作中的颤抖滤除后可将动作实时传递到手术器械,也就是说机器消除了外科医生手部的震颤,也就是说,机器手臂及器械在病人体内可准确无延时地重现人手动作。

机器人手臂有7个自由度,540度旋转,使得原本在腹腔镜系统下难以完成的某些动作可较为容易完成;系统将头顶悬吊装置实用性与电动平台灵活性相结合。混合式架构使得手术车可放置在患者周围任何位置,同时实现四个象限手术通路。

其10倍放大的三维高清视野,让医生在术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即使是细小血管也能一目了然;

主刀医生可以坐位完成手术,最大限度节省医生体力、延长外科医师工作年限;

借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外科系统,医生可以逐步开展更加复杂和高难度的手术,推动技术提高。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发展历程

第一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1997年美国上市,未进入国内市场。包括医生控制台、患者手术平台、影像处理平台三个部分。

第二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05年美国上市,2008年进入国内市场。针对患者手术平台和影像处理平台进行了更改,同时医生控制平台和手术器械也有微小的变化。

第三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09年美国上市,2011年进入国内市场。支持单孔和一些复杂病例手术。提供了更加智能的用户界面并改善了使用方法。

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14年美国上市,2018年底已取得中国产品注册证。更新了机械臂的设计,器械的连接等,专门为复杂病例和手术做了优化设计。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

2006年12月,第一台达芬奇系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外科引进;2007年1月,第一台达芬奇手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外科完成。

从2007年至今,中国达芬奇手术量一直呈增长态势。2014年,中国达芬奇手术量为4981例。到了2015年,达芬奇手术量增长到11445例,手术增长率超过了130%。2016年,达芬奇手术量达到17979例,增长率为57%。到了2017年,全国完成达芬奇手术26765例,同比增长49%。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达芬奇手术例数为32636例。

手术机器人是未来手术发展的趋势

经过10多年的发展,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相对成熟,能够更好帮助医生达到更接近理想的手术效果。

对于医生来说,利用手术机器人可以减少麻醉需求量、感染风险、失血量等,更加精准、安全进行复杂困难的手术;

对于患者而言,也能够从这种新的手术方式受益良多,例如切口变小、康复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等。

未来的手术机器人,完全有可能把外科医生更大程度地解放出来,让他们受到的体能挑战更小一些。而且,微创手术也可以更大程度地远离刀光血影,让接受治疗的患者变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