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正在强势进入医疗行业,传统药企、互联网公司纷纷“触网”, 掘金互联网医疗蓝海,争相发展各类云医院、在线医生业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互联网对未来医院的影响。

结合这一发展趋势,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顾国煜以“互联网+DT时代的未来智慧医院建设探索与实践”为题,与大家探讨了未来医院建设思路与方向,分享了浙一余杭院区智慧医院建设经验。

顾国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未来医院的工作流将被重构,通过互联网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无论是在工作的路上使用智能手机,还是在办公室里使用手提电脑,甚至是在沙发上使用平板电脑都可通过互联网访问医院,实时处理业务。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会从封闭到开放。在互联网+的时代,医院的医疗服务正处在从传统的线下延伸到线上,从院内延伸到院外的历史转变中。作为医院管理者如果不能主动接轨这样的时代趋势,那么会变得十分被动。 

一、未来医院建设思路与方向

1、互联网+ :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诊疗服务,形成医+药+险全流程。

•预约挂号、在线支付、网络医院,优化就医流程、方便群众就医。

•先诊疗后付费、无现金医院、全路径导航,全新的就医体验。

2、医疗大数据:集成和分析医疗大数据,用于医院决策、临床对比、教学科研。

•建立临床大数据中心,搭建医疗科研和临床决策平台,助力临床诊疗、科研创新的提升。

3、集团化云医院:集医疗、健康、医药、大数据分析、决策等 全方位的云平台。

•集团化混合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保证信息安全。

•统一的应用共享服务层,支撑集团医院快速的发展创新。

4、未来医院建设架构设计

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在IT时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因为那时的互联网应用还没有那么发达。而现在人类正慢慢进入DT时代,主要是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IT跟DT表面上是技术的差异,实际上是思念观念的差异。最近,马云开了无人超市,在传统观念里是不能想象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都在逐步实现。

二、未来“智慧医院”建设实践——浙一余杭院区

1、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立项

•区域发展需要

(1)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作为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4个未来科技城之一,已成为浙江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发展的重要平台,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2)浙江大学和杭州余杭区签订区校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医学中心,助力浙江大学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3)阿里巴巴、中国人工智能小镇等高科技企业和高新人才的集聚区。

•总体定位

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准,建设成为集国际医学教育、创新性医学工程与生物医药研究及现代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医学中心。首创国内“医、工、信”结合转化的医学基地。

在服务浙江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同时,作为公共研发平台接轨海创园,协同创新,带动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发展。

•发展路径

引领+带动 铸造国家级医学创新基地;政产学研用结合,打造健康产业圈;医工信结合 学科交叉,以行业需求推动学科发展。

•医疗中心(浙一余杭院区)定位

愿景: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打造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成为国际化、智能化的未来医院;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手段有效交叉的转化医学基地。

地理位置

2、项目设计

浙一余杭院区占地面积202亩,总建筑面积30.65万方(地上建筑面积17.88万方、地下建筑面积12.77万方)项目概算17.86亿元,门诊量8000人次/日,建设床位1200张,机动车位2500个。

•设计理念

医疗中心与医学研究中心立足成为同类大型综合医院及研究中心的标杆,设计理念可以用“转化医学 、大自然、公众共享、实用 功能”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以最好地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推动健康生活。

【传承】为打造整个医学中心的统一形象,并与学校其他建筑直接联系起来,余杭院区低层裙房和研究建筑上采用砖纹理,外加连续的垂直长窗,形成垂直感与统一感。上层的病房塔楼仍采用医疗设施惯用的白色。

【融合】所有组成元素都具有鲜明的标识与专门的入口;所有组成元素共享一个中央医疗技术核心共享后勤与基础设施;会议教育中心作为研究与临床员工之间的互动区域,推动转化合作。

医疗中心的学术也依赖医院与研究实验室及学术人员区域之间的内部关系。理想的运作示意图可以细分为三个基础关系,她 们围绕着共享技术与支撑核心:

(1)临床医师与研究人员之间的转化结合,鼓励多学科相结合的护理。

(2)疾病/专科门诊组团围绕优化患者体验来组织。

(3)有效灵活的设计可支持共享基础设施与资源。

医疗中心与研究中心共享的中央公园为研究人员与临床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学科交叉的空间。

这种学科交叉的空间真正实现医疗中心与研究中心间的无缝衔接。

【体验】患者空间的设计力求改善患者体验:增加与大自然的接触,宾至如归的设计,前台/后台空间分区,打造一个宁静祥和的病患环境,减少病患压力,缩短入院时间,提高临床成果。

专科中心的理念能增加患者的信心,简化医院体验 ;减轻压力,提高临床成果与整体健康。

中间是患者到达广场,周围是按照不同专科布臵的功能空间-类似机场的到达航站楼。医院每个入口支持一个或多个专科医疗中心,门诊患者、入院患者和专科诊疗服务实现“一站式”。

医院护理方法:

(1)下客点代客泊车;

(2)进入每个专科中心大厅时的礼宾服务; 

(3)直接进入专科门诊,入院病区与诊断区(分散专科影像,验体收集 

和微创); 

(4)其他所有服务与便利设施都集中分布在靠近“绿色广场”学术医疗花园广场的下部。

医院裙楼整合门诊(紫色),患者准备/恢复(蓝 色),医技(红色),门诊辅助(绿色)成一个有效的门诊大环境。庭院把自然光线引入这栋大型建筑的中心地带,同时把不同功能按照类似门诊专科分成几个组团。 

大厅脊柱上有多个开口,方便患者前往附近的专科门诊,让患者觉得整个医院都在围绕他们服务。在后台,员工可以共享专科之间的资源,实现最高运行效率。

【智能】紧密配合和优化医院的服务体系:

(1)建立良好的患者服务体系; 

(2)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4)为医院创造盈利和信誉; 

(5)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强化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规划

•交通流线分析

•地下二层

•地下一层、地下夹层

•一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门诊模式

•标准门诊

门诊各区沿主大厅脊柱的西侧设臵。患者通过专科门诊接待处、自助服务台或者手机软件登记后进入门诊。门诊 候诊厅位于各门诊之间,可欣赏到中央花园的景色。

建筑西侧的员工专用走廊连接所有门诊,并上达住院部和办公室,下通车库。沿走廊的会诊办公室与会议室提供合作空间。

标准门诊组团两侧共设12-18间检查室,共享一个小操作间。检查室面积较大,有两个入口,分别服务员工与患者。

两侧门诊之间是一个中央工作区,可通到共享工程用房与物流运输自动巡查系统。这个巡查系统用于快速收发药房、化验室及门诊其他区域的材料。

•标准护理部

每栋住院大楼的标准楼层设两个42床护理部。每个护理部围绕一个中央护士站布置,护士站便捷通向公用工程用房,静思室、物流运输自动巡查系统收发药房、化验室和门诊其他区域的材料。大部门病床(约75%)位于楼层南侧,日照条件好。 

两个护理部共享一个中心。三组电梯分别服务访客、员工、患者、材料传输。员工、患者和补给物资使用北侧走廊,访客则从南侧楼廊进入护理部及中央家属等候区。

•标准ICU

一个标准ICU包括22-24间单人病房,每个护理部围绕一个中央护士站布置,护士站便捷通向公用工程用房、静思室、物流运输自动巡查系统收发药房、化验室和门诊其他区域的材料。中央护士站是合作空间,每两间病房之间设一个卫星护士站,最大限度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两个护理部共享一个中心。三组电梯分别服务访客、员工、患者、材料传输。员工、患者和补给物资使用北侧走廊,访客则从南侧楼廊进入护理部及中央家属等候区。为了尽量减少噪音和干扰患者休息,所有公共工程用房都靠近护理部的中央“后台”走廊。

•手术 /介入治疗组团

外科按照相关门诊专科呈组团布置。在每个组团内,8个大手术示教室或介入性实验室围绕着一个消毒中心区分布置,并由专用电梯通达中央消毒处理区。手术示教室成对布置,每对共享一个刷手间和设备储藏室。手术与介入式治疗套间并置,可进行各种深度的综合手术。 每个组团有一个专用护理区,用于术前准备、诱导、术后恢复。

东南角鸟瞰图

北入口效果图

东入口透视图

西立面透视图

医疗街

3、项目施工管理

·目前BIM实施情况及进度——BIM模型构建


·本工程BIM应用目标——冲突检测及三维管线综合

应用 BIM 软件检查施工图中的碰撞问题,完成项目设计图纸内各种管线布设与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和竖向高程相协调的三维协同设计工作,以避免空间冲突,尽可能减少碰撞,避免设计错误传递到施工阶段。

在机电设备安装之前完成机电管线综合分析,从模型中导出BIM管线综合图纸交由业主和设计单位确认后施工。

(1)冲突检测

Revit 模型经过图模一致性核查后,利用 Navisworks Manage2016 软件中的数据信息处理工具,将各专业REVIT 模型合并导入,通过设臵不同的容差值,计算机自动检测和判断,对结构、建筑、机电模型进行碰撞检查。

提前检测查找出各专业设计错漏碰缺关系。其中重点解决室内外主要碰撞及空间高度的优化,室外管线互相间及与景观树木、道路、消防通道等关系,管线与地下室顶板覆土层厚度关系等。

通过将碰撞问题前置解决,避免施工延误和错误返工问题,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对软件自动查找的碰撞点,根据实际工程经验,经过各专业建模人员分析核对,编制碰撞报告,上报建设单位讨论优化。

(2)模型优化与完善

碰撞报告出具以后,沟通建设单位各专业工程师,根据建设单位优化意见修改模型碰撞点,优化完成并经建设单位审核合格后,配合建设单位沟通设计单位落实施工图更新,完成机电各专业管线二维图(含标高、定位尺寸、管径及标高等主要参数)。

·本工程BIM应用目标—— 机电BIM深化设计

首先应确保在施工之前完成施工图阶段 BIM 模型,解决大部分施工图图纸中绘制错误,表达不清的问题,确定大部分预留孔洞位臵。提升深化后建筑信息模型的准确性、可校核性。将施工操作规范与施工工艺融入施工作业模型,使施工图满足施工作业的需求。

·本工程BIM应用目标—— 施工方案模拟

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对现场布臵情况进行模拟,确定大宗材料、预制品和生产工艺设备运入施工现场的运输方式,准确反映各阶段的工况,更好的协调不同工种的作业流程,达成安全文明施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