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释放出醉人的芳香;把它融化在心口,才能慢慢品味出其中裹卷的厚重与感动。

一、周恩来总理批准建院

建国后,海军后勤部拟在北京西郊编设海军北京医院,并向军委总部专题呈报,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准。

”1951年9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回函答复军委总后勤部营管部:你部拟在西郊东钓鱼台前庄子村建校(院)用地一案,据本府地政局报告:计购买私有土地134.719亩,业经第十三区人民政府处理完毕。上项用地,同意你部建校(院)使用。在北京西郊营建海军医院工作正式开始筹备。”

二、筹建人员会师北京西郊

1951年11月,东北军区后勤部第二办事处直属安东浪头医院,第二野战军第十军直属医院院部、第四医疗所等单位人员奉命会师北京西郊,满怀青春热血和万丈豪情开始筹建医院工作。医院所在地被当地老百姓称作白堆子,属东钓鱼台前庄子村,当时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筹建人员在这片荒野上竖木桩、搭帐篷、烧制砖瓦、砌砖盖房,挥汗如雨、艰苦创业。

在下图这张泛黄的历史老照片上,依稀看到当年参加筹备建院工作人员脸上的笑容。他们来自四面八方,虽然创业辛苦,但大家都为能来北京参与建设海军医院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不畏艰辛 积极筹建

在筹建人员艰辛劳动下,至1953年下半年,医院主体营建工程基本竣工。一栋二层工字型医疗大楼、一座集体宿舍楼(原丙楼)和一座药品医疗器械储存库房(10号楼)先后落成。其中,医疗楼为灰砖式建筑,楼内地面为镶嵌铜丝水磨盘,地面及墙壁下半部分涂以浅色油漆,顶灯嵌入天花板内,便于防尘,整个外观庄重大气。医疗楼内设有四个普通病区,两个干部病区,可以同时收容200名患者住院治疗。

此时,全院只有100多名工作人员,从医学院毕业的部分青年知识分子,通过培训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力量。但各项工作纷繁复杂,如何让医院正常运转起来,是摆在第一代海军总医院人面前的首要难题。北京协和医院、北医附院、中央人民医院等三所大医院都留下了他们孜孜不倦、虚心“取经”的足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参观见学,医务人员们开阔了思路,拓展了视野。

四、医院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1954年2月8日下午(春节后第六天),医院隆重召开成立大会,海军北京医院正式成立,医院开始收治伤病员。海军后勤部张汉丞部长、刘义政委、海后卫生部丁世芳部长,海后司令部、政治部和卫生部等机关代表,以及海军后勤部卫生部苏联顾问马萨尔斯基等出席成立大会。海后刘义政委、医院肖邦宁院长先后致辞讲话。会后,全院人员和领导、来宾合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54年4月,海军党委决定由王增尧、肖邦宁、陆云、郭仁华、丛蓬莱等5人组成医院临时党委,王增尧任党委书记。经上级批准:医院初期番号是海军北京医院,展开床位200张,主要承担海军驻京直属单位伤病员治疗和收容。海军后勤部卫生部医疗处处长肖邦宁兼任医院第一任院长,王增尧任医院第一任政治委员(因故尚未上任),陆云、魏林生任医院副院长。

一直设立在医院内的海军药材仓库、隶属于海军后勤部卫生部的海军卫生勤务研究所(即海军医学研究所的前身)于1955年5月搬迁至北京白堆子30号医院院内。

1954年7月,海军北京医院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从此,在海军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开启了海军总医院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