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疾病谱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广东、北京等地SARS非典型性肺炎突发,更是对人们产生极大冲击。传染病医院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传染病医院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渐渐发生着山单纯传染性疾病向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的转变;由注重疾病向服务于人群的转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医疗、保健及康复一体化的转变;由专科医院向综合性专科医院的转变。

北京市在应对SARS这种突发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中,明显暴露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缺陷,特别是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建设严重滞后。北京地坛医院病房的设计和基础设施等方而都不具备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条件。同时北京地坛医院原址位于地坛公园西北侧内外坛墙之间,即属于文物保护区又是城市中心地带。从医院今后的发展以及它所承担的任务和功能来看,目前的院址已不能满足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2004开始进行地坛医院迁建工程。

项目概况

北京地坛医院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传染病专科医院之一,承担着除结核病以外的36种法定传染病的收治任务。北京地坛医院肩负着传染病防治的历史重任,迁建后地坛医院定位于“亚洲一流的、现代化的、综合性的传染病医院”,是北京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设施。

地坛医院迁建工程用地位于京顺路与来广营东路交汇处东南角,距机场路500m,距五环路3km。建设用地面积73470m2。总建筑而积74787m2。设计床位600床。日门诊量800人。迁建工程为涵盖医院医疗、行政、生活、后勤保障等内容的全新的医院院区建设。主要包括门急诊医技科研楼,住院楼,行政培训综合楼三组主体建筑群。

 整体鸟瞰

设计原则及主要设计理念

新地坛医院将设计成为数字化、人文化、花园式、绿色医院,定位于亚洲一流的传染病诊疗中心、传染病研究中心、传染病培训中心。主要规划设计原则如下: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诊治服务的全过程均以方便患者为核心,给患者及家属以方便、快捷、舒适、渝快的身心体验及医疗环境。同时兼顾长期在院工作的的医护人员,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全方位实现以人为本。

(二)功能布局科学合理,严格划分洁污分区及流线

根据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从总体到单体建筑贯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的核心原则。建筑之间设计合理景观防护绿地,强调自然通风,采光。详细分析人流物流,做到从整体到局部都应达到明确洁污分区与分流。通过建筑于段使医护人员获得最大的安全保护,给病人更好的医疗环境。

 

(三)充分重视医院内外环境的卫生安全

 传染病医院是收治传染病病人的集中区域,肩负着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重任,同时保证周围环境不受污染。方案中按照《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讨论草稿)中的要求,医院中有可能造成生物污染的部门如实验室、解剖室,设计符合生物安全性的标准,避免使医院成为传染病的疫源地。对医疗垃圾收集、焚化,医院污、废水汇集处理等予以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四)创建高效医疗园区

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在高效、快捷、安全与秩序的基础上。体现传染病医院的工艺流程及特殊的功能要求。建筑布局合理、流线路径短捷,工程管线集中短程,努力做到现代化医院低能耗高效率的要求。一次性投资与日运行常费用达到合理的平衡。

(五)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本方案强调绿色景观与建筑融合,将自然的阳光与空气引入建筑内部。自然园林的“治愈力”和现代医疗一起,共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具备改扩建灵活性以及在总体布局上应为医院的持续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应保证发展部分不影响医院原有的洁污分区和分流。传染病医院作为特殊功能的公共建筑,在规划发展设计中应为其考虑可拓展空间。

在保证医院卫生安全前提下,通过改善围护结构性能、采用自然通风、余热回收、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技术于段努力降低建筑能耗,使地坛医院迁建工程符合国家建设节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平面布置

根据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设计本着从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宿舍、环境三角形关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的原则。在建筑总体布局与竖向布置上明确划分功能分区,明确控制各部门洁污分区与流线。医院功能分区在保证卫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医疗流程的顺畅高效。

(一)北京地坛医院迁建工程主要功能划分

1、医疗区:门急诊部、住院部、医技部、科研中心、太平间等。

2、非医疗区:教学培训中心、行政管理、综合楼。

3、后勤保障区:洗衣房、中心供应、厨房、污水处理、锅炉房等。

根据该区域的城市主导风向结合用地狭长的特点,本方案将传染病医院相对清洁的非医疗功能区布置在用地的北侧,污染源较多的医疗区布置在城市常年平均下风向,用地的南侧。根据医疗流程和传染病学的防护医疗区由北向南要求依次为门急诊医技科研部、一般传染住院部、呼吸科住院部。

非医疗区与医疗区主体建筑之间为50m隔离绿化带,满足防护距离的同时也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抢救提供空间。

4、非医疗区:由于可建设用地和建设规模的限制,非医疗区所包括的医院行政办公、教学培训、值班住宿等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行政培训综合楼。正对医院北侧工作人员出入口,形成院区北部的主体建筑。

5、医疗区:医疗区主要包括门急诊医技科研楼和病房楼两栋主题建筑。根据医疗流程将传染病医院中传染源相对较少的门急诊、医技、科研通过垂直、水平分区组合在一起。在院区中部形成而对医院主入口的主体建筑——门急诊医技科研楼。其南侧为住院部病房楼,病房楼呈工字形。北侧一翼主要为一般传染病住院部,南侧为呼吸科住院部。中部连接部分为工作人员入口、垂直交通和卫生通过等用房。两侧凹口部分为病人室外活动庭院。

6、后勤保障区:根据后勤保障用房的功能性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洗衣房、厨房、中心供应、冷冻机房等设在病房楼地下一层靠近各种负荷中心。锅炉房、污水处理站等不宜与主体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均独立成区。

医疗区各建筑布局相对紧凑,各医疗功能联系便捷。建筑之间以绿化庭院间隔,保证自然通风、采光及景观环境的要求。呼吸科与其他住院部之间为3.5m宽的绿化庭院。满足传染病学防护距离要求,同时为住院部患者提供了相对封闭的活动场地。

(二)医院出入口和交通组织基本布置原则

 1、严格划分洁污分流

对可能成为传染源的流线严格控制,尽量短捷,保证院区环境安全。

细化医院各种主要流线,保证人流物流顺畅便捷。

根据医院功能分区,医院设置:主出入口(病人出入口)、次出入口(医务工作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出入口、污物出口及呼吸科应急出入口。

院区设环行道路,主要交通负荷被限定在院区外围,将停车场布置靠近出入口和用地周边,使车辆行驶范围控制在周边,减少车辆对院区环境的影响。东侧道路中部连接病人出入口安排各类病人及探视人员流线,成为院区相对污染的道路。西侧道路连接医务工作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出入口安排医务人员、清洁物品流线,是院区相对清洁的道路。院区东西两侧道路通过支路相连形成院区环路。医院日常运行时,通过电动门分隔以控制污染流线。

2、建筑内部布局、出入口和通道设置与医院整体功能布局、洁污分区和流线控制

门急诊医技部、各住院部门诊、急诊患者人流、住院患者、探视人流主要出入口布置在建筑东侧,通过入口广场与主入口连接。尽量减少控制病人院区内的活动区域。医院各部门医务人员出入口均布置在建筑西侧。中心供应、厨房、洗衣房、太平间等后勤保障设施布置在医疗区地下一层,外购物品的接纳验收、配送物流发送、污物尸体的存放运输安排在地下解决,降低了污物对整个院区环境的影响。

发生卫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从呼吸科应急出入口进入,直接到达病房楼的呼吸科住院部,严格控制传染源的流线,保证院区的环境安全。

3、绿化布置

在城市化急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恶化等城市化所带来的负而效应正威胁着人类发展。空气、阳光和绿色土地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支撑资源成为城市建设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这也正是地坛医院所需要的环境品质和场所特征。

院区周围是30m的隔离绿化带,主要种植高大的乔术,形成树阵阻隔传染源向外传播。院区北部是行政培训综合楼和门急诊医技科研楼之间的隔离带,由南往北依次种植观赏性强的乔术,低矮灌术,缓坡草坪,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带系统。院区中部是门急诊医技科研楼西南部的集中绿化,以种植草坪和低矮灌术为主,中间穿插了一些人行铺砌道路,与西侧的建筑物出入口相连。

由于容积率的限制,一些功能用房设计在建筑地下部分,设计通过大型下沉花园将绿色、阳光和自然通风引入地下,改善医疗工作环境。

主要平设计

门急诊医技科研楼设计日门诊量800人,位于院区中部,东侧而临院区主入口广场,设置有门诊入口、急诊入口、红丝带之家入口;西侧为下沉庭院和院区西侧道路,设置工作人员出入口。主要功能区分布于由北向南三个建筑体块。按照洁污分区、医患分流的原则由宽敞通透的东侧患者通道和西侧的工作人员通道联系起来,形成两个围合的中心绿化庭院,优化了采光通风条件,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景观效果。

患者由东侧患者通道进入诊区。工作人员由西侧工作人员通道经过卫生区通过进入诊区。三个功能区中较小的两个安排门诊诊区,较大体量的安排空间要求较大的医技科室。

医技部分靠近南侧住院楼,方便住院患者来此进行检查。门诊区借助于现代化的医院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医院全面实行全新“一卡通”就诊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及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病房楼共600床,分为呼吸科和消化道及其他两大部分。每层各设四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形成一个组团。由于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住院部每个护理单元的病人、医护人员、清洁物品、污物自成系统,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分区隔离。

普通消化道护理单元40床,呼吸道护理单元32床,采用三廊三区布局,分区合理。传染病区标准护理单元,采用三区三廊的模式,即分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在各区间设消毒通过处理。走廊也根据三种功能分区相应地分为清洁走廊、半清洁走廊、污染走廊。

在病区中,病人与医护人员流线严格分离,医护人员离开传染区或半清洁区时有严格消毒通过,物品只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流动。

医护人员由清洁区经卫生通过,进入工作区即半清洁区。由医护人员专用走廊进入病房,呼吸科病房设缓冲间。病人由患者电梯通过污染走廊进入病房。在病房标准护理单元中,每层的护士站都设于正中,护理距离比较合理,半开敞的护士站面向成排的病房,构成较好的监护视野。结合电梯厅和楼梯的门禁系统,护士可以方便控制护理单元内部人员的进出,保证医院的卫生安全。

安全设计

除日常安全保卫工作的一般设施外,在技术上同时要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建立一系列安全防护系统。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对院区内的供水、供热、通信设施及监控室要害部位的安全防护措施,全方面的保证安全工作。

医疗环境安全基本方面涉及到医院内所有系统,如建筑安全、结构安全、给水排水安全、电气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卫生安全、生命支撑系统安全、射线防护安全、突发事件安全防范等各方面。本工程各类系统安全体系的规划与设计将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