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医院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任务,负责诊断和收治患有国家法定传染病病种的病人,属于专科性质的医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传染病医院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染病医院的主要风险


由于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在初期往往认识有限,传播风险相当高。而不少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尤其要需要重视气流的组织,但在具体实施中难度又较大,所以在很多环节都存在疾病传播的风险。

特别是医院设计中人流、物流的组织是最重要的,流线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患交叉感染几率的大小,这一点在传染病医院的设计中表现的尤为重要。


传染病医院基本流程分析


  • 传染病医院基本流程图


  • 门诊医技科室基本流程图

  • 住院部基本流程图

  • 工作人员的流程分析




传染病医院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平战结合 

传染病医院主要是为收治传染病和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而设计,导致其有可能常处于闲置状态或者利用率较低。所以设计应从平战结合的角度出发,使护理单元的空间与设备便于调整与控制,从而既可以节约能源,还能满足常规诊疗的使用需求。

(二)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

应符合隔离要求,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所以传染病医院的规划、设计必须重视人流、物流的科学合理安排,针对不同的使用功能房间和不同的传染渠道要采取相对应的隔离措施。比如医务人员与患者的通道原则上都应分开,不同病种特别是不同传播途径的患者原则上都应该分开收治,疑似病人与确诊病人区域应该严格区分,以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

(三)严格分区

按照《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低危险区域、中等危险区域、高危险区域、极高危区域应分开设置,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在高危险区内部,其清洁区、半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间也要有明确的划分,医务人员的工作区域、流程以及病患住院活动区域也要有明确的规划。

(四)严格控制流线、避免交叉

工程措施并非直接杀死致病菌 ,但可以减少或避免产生负面效应:利用建筑设施、功能分区与物理隔离,减少生物负荷;合理平面的布局与空间划分使人群少接触或不接触致病菌。 

(五)保持必要的间距

传染病医用建筑与院外周边建筑应设置不小于20米的绿化隔离卫生间距。

(六)减少密度

建筑密度不宜超过35%,建设用地容积率宜为1-2%。

(七)合理有效的通风组织

1、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区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2、医院内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机械送、排风系统应按区域设置。

3、医院门、急诊部入口处的筛查,其通风系统独立设置。

4、机械送、排风系统应使医院压力从清洁区至半污染区至污染区依次降低,清洁区应为正压区,污染区为负压区。清洁区送风量大于排风量,污染区排风量大于送风量。

5、医院各处门口不宜设置空气幕。

6、有条件设置集中空调的地方,诊室、病房、医护办公等小空间可结合机械送排风系统做风机盘管系统,机械送风系统设计为空调新风系统。中庭、门诊大厅等大空间可设计全新风直流式空调系统。

7、全新风直流式空调系统应采取在非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期回风的措施,以节省医院的运转费用。

8、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负压隔离病房以及高精度医疗设备用房等,宜采用空气调节。


传染病医院选址与总平规划的要求


(一)选址的要求

1、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不能盲目建设。应根据当地人口密度、发病率、服务半径、城乡发展、医院的规模任务、现有医疗资源状况、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性等因素加以研究确定。 

2、传染病医院作为收治传染性疾病的专科医院,集中了大量的传染病人。由于传染性疾病病种较多,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少数疾病传染性极强,因此,传染病医院的选址宜避开人群密集地区,以减少周围居民被感染的可能。

(二)总平规划的要求

1、在总平面布局中,首先要严格分区,完整的传染病院区一般分为隔离区、限制区、行政后勤保障区、职工生活区等几个大区。

隔离区安排医技楼、病房楼以及相应的消毒用房等;

非隔离区安排为一线服务的医务人员的居住生活设施以及相应的后勤保障用房(包括中心供应室、供氧站等)。

2、要严格控制流线,这些分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要很好地组织好人流、物流以及车流,保证它们的洁、污流线相互分开,互不交叉。

3、各建筑之间要保持必要的间距,减少密度,确保自然通风,以此控制交叉感染。其中限制区和隔离区之间间距最好能保证30米左右,各病幢间距建议为20-25米左右,如果达不到要求,要尽量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门诊的平面设计


(一)门诊设计的基本要求

1、应按不同的传染病种分设不同的门诊区域,并应按肠道、肝炎、呼吸道等分科设置候诊室、诊室;

2、病人候诊区与医务人员诊断工作区应分开布置;

3、医务人员进出接诊区、筛查区和诊断工作区的出入口均应设置卫生通过室;

4、各科应设置诊查室、治疗室、护士站、值班更衣室、污先室、储藏室、卫生间。

(二)选址及规模确定

1、选址

发热门诊应该设立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与其它门诊、急诊相对隔离,有明显的就诊行进路线标识,通风良好的地方。一般应考虑设在医院院区的下风向,与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有相对较近的运输线路,与院区内主要通道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使患者进入医院能够比较迅速达到从而避免污染过宽的区域。

可选择与住院大楼和门诊大楼有一定距离且相对独立的位置,也可设置在门诊楼下靠背后的一个端头,与急诊保持较短的距离,这样也便于管理。有条件时发热门诊科采取全封闭就诊流程, 且单独开门, 远离门诊和病房大楼, 基本上使感染就诊患者避免了与一般患者的接触。

2、规模确定

要结合医院的性质、规模、等级、接诊量来综合考虑确定,同时要兼顾到平战结合的需要。总体要求能够满足医院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的需要,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呼吸道、消化道的诊断室消毒期间,都分别应当有备用诊室。

(三)人流、物流、信息流特点分析与医疗流线组织

1、人流、物流、信息流特点分析

感染患者进入医院后在标牌指引或者首诊医生的引导下到感染性疾病门诊就诊,经传染病排查或留观后离开。医务人员则从医务人员专用通道经缓冲后出入工作区。本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按规定的线路运输、暂存。

2、医疗流线组织

医院在空间和就诊流程上应最大限度地使发热患者相对集中, 减少在医院内的流动和污染,并尽量使感染患者就诊后交费、检查、留观、治疗均在门诊内完成。将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诊治, 避免了非感染患者与感染病患者的交叉感染, 保护了大多数就诊患者。 

感染患者进入医院后在标牌指引或者首诊医生的引导下,分别经专用通道进入发热和腹泻病诊断区等候、就诊,不能排除传染病可能的患者需要到相应留观室留观,经排除后到普通诊室就诊,确诊传染病的则转入传染科诊治。

医务人员则从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在缓冲区更衣、换鞋、防护后进入工作区。

本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首先送入污洗间处置、暂存,再按专门线路运到医院的医疗废物暂存点。

(四)区域划分、平面布局及主要功能用房

1、区域划分

感染性疾病门诊一般按功能可分为三个功能区。

(1)门诊接诊区:包括等候间、分诊处、挂号室、收费室、检验室、放射检查、诊断室。

(2)隔离留观病区:包括医护工作站、治疗室和留观室、处置室。

(3)医护工作区:包括会诊室、休息室、库房、消毒室、卫生间和清洁更衣室及淋浴室。

按清洁程度又可分为:

(1)污染区:包括X线检查室、诊断室、观察室、抢救室、专用卫生间、污物处理室、病人出入口及污物出口、尸体出口;

(2)潜在污染区:包括挂号室、收费处、化验室、药房;

(3)清洁区:包括医护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库房、休息室、洗澡间、配药室;

2、平面布局

首先至少应设三个通道和走廊分别供医务人员、发热病人、腹泻病患者使用,其中中间的走廊供医务人员使用。有条件的还应设置污物的专门出口和通道。 

分诊台、患者等候、挂号收费、检验室、药房应布置在前区;

诊断室、隔离观察室、放射检查室、治疗室和抢救室、处置室等应设置在相对中间部分;

医护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库房、休息室、洗澡间则设置在后端部分。

3、主要功能用房及面积

挂号室、收费处、检验室、药房;放射检查室、诊断室、备用诊断室、留观室、抢救室、专用卫生间、污物处理室、医护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库房、休息室、洗澡间、配药室;

(五)装修及安装配套要求 

1、装修要求

感染性疾病门诊所有业务用房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蝇、防蚊设施。

内部各区应划出醒目的地面标识和空间指示牌,工作人员和患者从不同的路径出入,利于明确、规范分区管理和消毒隔离。

房门设锁,窗户安装排风扇和护栏。户外设防护隔离带,确保患者隔离期间不与外界接触。 

2、安装配套要求

(1)诊室内安装紫外线灯和手卫生、手消毒设施,室内配备诊疗桌椅、诊疗床等专用诊疗设备和痰盂、医疗废弃物收集箱等卫生设施。 

发热门诊要特别注意要有很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如自然通风条件受限,应安装排气扇或者其它机械通风设施。如安装空调则注意不能采用集中空调系统,只能选择有新风供应的单体式空调,且排气口不能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通道上,至少应高于地面2米。

(2)处置室、观察室、化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挂号室均设手卫生设施。

(3)留观室一人一室,各病房内应有呼叫系统,并配备有独立卫生间以及患者独立使用的处置、消毒、保洁等专用物品。

(六)主要设备配置原则 

必须配备充足完善的治疗、抢救药品和器械。配备血、尿常规、血气分析仪或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必要的检验设备。 

在发热门诊设有固定或移动式X线机。

还要配口罩、手套、鞋套,防护衣等防护用品。

医技科室的设计

(一)放射科的设计

1、病人候诊区与医务人员诊断工作区应分开布置。

2、医务人员进出诊断工作区的出入口均应设置卫生通过室。

3、供呼吸道传染病病人使用的一般影像检查室和常规检查室宜分开独立设置。

(二)检验科的设计

1、 在检验工作区出入口处应分别设男、女医务人员卫生通过室。

2、细菌检验室的接种与培养实验室应设传递窗,并应设专用洗涤池。

3、 生化免疫、病毒、细菌室应设生物安全通风柜、橱。

4、应在检验工作区合适位置布置紧急冲淋龙头及密闭型排水地漏。 

(三)手术室的设计

1、应设负压手术室。

2、应按GB5033执行。


住院部的设计

(一)住院部设计的基本要求

1、传染病医院的规划、设计必须重视人流、物流的科学合理安排,针对不同的使用功能房间和不同的传染渠道要采取相对应的隔离措施。平面布置应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并应划分洁污人流、物流通道。

2、应根据收治的传染病种类分设不同的病区。

3、不同类传染病病人应分别安排在不同病区。

4、呼吸道传染病病区,在医务人员走廊与病房之间应设置缓冲前室,并应设置手卫生设施,过道墙上应设置双门密闭式传递窗。

(二)住院部设计的一般要求

1、传染病病房楼,一般都要设疑似患者病房,如果兼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病房,一般情况下都将他们进行垂直分区,疑似病房在底层,确诊病房在顶层,消化系统传染病房在底层,呼吸系统病房在顶层,这样可以尽量减少病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2、医务人员与病患者必须使用不同通道。医务人员使用医务人员工作走廊(清洁区)及病区内走廊(半清洁(污染)区)。

3、医务人员进出工作区必须经过强制卫生通过室,也就是说要经过一次更衣、淋浴、二次更衣才能进入工作区,反之亦须经过相同的步骤。医务人员由病区走廊进入病房需经缓冲过渡间,缓冲间内设置自动流水洗手设施。这种布置也有利于保证气流组织是由半清洁(污染)区向病区(污染区)流动。

4、病区内物流设计也要科学合理。清洁药品、食物可以与医务人员共用通道并通过病区内走廊与各个病房间设置的双门密闭传递窗传送至病房。病患者污物及其他污染废弃物则由病区病房收集密封经污染通道送至污物间集中,再转运至焚烧炉或医疗垃圾集中处置中心焚烧处理。

5、作为相对独立的病区,一般传染病病房楼都要附设重症监护室(ICU)和一个手术室。设手术室的目的是对病患者的自带病(如阑尾炎等)在病区内实施手术,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交叉传染。 

6、重视医疗区内病人诊疗活动区域与医务工作人员工作区域的相对区划。减少清洁与污染人流、物流的相互交叉与相互感染几率。突出其设计特点与措施要求: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

(三)住院部设计的具体要求(以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为例)

1、其功能分区与综合性医院的分区方式存在一定的异同,功能上可大致分为病室区(污染区)、医护工作区(半污染区)以及医护休息区(清洁区)。病室区包含病房以及病人活动用房等患者常驻区域,其中病房作为患者治疗、生活以及康复的主要区域。

2、护理单元中流线的组织与功能分区存在明确的对应关联。要通过对护理单元内部交通空间的合理组织,有效地控制医护人员、患者、污染物品、洁净品等重要动态元素,进而形成洁与污染两条流线。

3、因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中洁污分流的特殊性,故垂直交通应根据医护人员通道(清洁流线)及病患通道(污染流线)进行分别设置,医护人员通过清洁区的专属电梯到达医护休息区,经由二次更衣进入医护工作区,最后进入病室区;而病患则通过污染区的专属电梯经由污廊,直接进入病室区。

4、在护理单元中洁污两种流线的交接处,需设置一定的缓冲空间以有效阻碍可能含有病菌的 污染气体的窜流。

(四)住院部护理单元设计的常见模式介绍

1、平面布局模式:将护理单元中各个功能块进行平行布置。病室布置于平面空间的单侧,并沿其外侧及内侧分别设置病人与医护走廊各一条,使护士站与病室形成平行关系,从而对各个病室的护理较为均衡,以达到良好的巡视视域提升了巡行效率。 

2、垂直布局的模式:将医护工作区与休息区集中布置于病房走廊的尽端,与病室区形成垂直关系。在尽端式布局中,病室通常布置于平面空间的两侧,病室单元之间设置有一条医护走廊,以服务于两侧病室;而病室另一侧则分别设置有两条病人走廊,以便于病人的活动以及疏散;进而形成相对隔离的医护人员、患者流线。尽端式布局在同样的走廊长度下,病室的数量可达到平行式布局的两倍,但由于护士站通常设置于病室区的尽端,导致巡视视域不够通达,不能有效的合理分配护理资源,使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从而巡行效率较低。综上所述,尽端式布局多在场地尺寸较局促时使用。 

3、复合布局模式:这种布局即将上述两种布局模式的优势相互结合,以完善其布局的合理性。常见的复合式布局采用尽端式布局中双面病室的布局特征,使平面空间在相同长度的医护走廊控制下,病室数量得到明显提升。护士站则通常设置于其中一侧病房的中央区域,且与另一侧的病室相互平行,以此降低护理工作的不均衡性,使巡视视域得到有效的拓宽并提升巡行效率。

4、回字形布局模式:是一种新的布局模式,这一模式平面空间呈回字形,其中医护工作区及病室区平面形态呈“U”型,由两个“L”型的平行式空间单元相互组合所生成。将平行式布局内原处于病室外侧的污染走廊及其内侧的半污染走廊一并向平面空间内部顺移,使病室摆脱传统布局中自然采光不足的缺陷,提升病室的受光度,从而为病患提供更为良好的治疗环境。与此同时,布局中护士站分别设置于两个“L”型空间单元的转角处,以此保证其与病室之间的平行交互关系,进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巡行效率;而由于医护人员的休息办公区域与护士站距离的远近,对于巡行效率并不存在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综合尽端式的布局手法,将其设置在“U”型平面空间的尽端处,独立成区。

但在这种布局模式中,病室区污染走廊同时承载着医护人员工作、患者活动、污染物运送、餐食运送等多种功能,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故需对各类流线活动进行分时段管理:避开病人活动以及病人污物运送的时间段,进行清洁餐食的运送;并在餐食及污染物的运送过程中还须采取封闭处理,以减少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同时还须组织高效合理的气压梯度,利用先进的空气净化设备以及高效的排风管道系统,并经严格的二次更衣有效地保证医护人员免受病毒危害。此类布局模式的合理性还需经过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来进行判断。


负压病房的设计要求

(一)负压隔离病房的概念

负压隔离病房是通过净化空调通风系统,使病房内空气静压低于病房外相邻环境空气静压的病房。主要用于防止空气传播的疾病对病房以外的环境和患者以外的人的感染。负压隔离病房是救治传染性较强的呼吸道传染病人,隔离病原微生物及保护医护人员的重要医疗设施。

(二)负压隔离病房的基本要求 

负压隔离病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设施 , 其目的是在一个“负压隔离”的病房内收治抢救传染性较强的呼吸道传染病人,隔离病原微生物及保护医护人员。要实现其有效的“ 负压隔离” , 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要采用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 五室二缓),进行功能分区,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并为全过程的“隔离”创造条件。

2、要通过对净化空调通风系统的送风、回风和排风的控制,使病房区处于一种负压状态,使空气按一定的负压梯度从低污染区向高污染区定向流动,形成有序的定向空气流。并通过合理布置风口,一方面用流动的洁净气流保护在床边上工作的医护人员;另一方面确保病房及病房区处于一种高效的动态隔离,使病房内受污染的空气不能泄漏到其他区域。

3、必须对净化空调通风系统进行认真调试,设置数字化的自动控制系统( DDC),进行科学化的运行管理,这对负压隔离病房最终是否能有效并可靠的运行至关重要。

(三)负压隔离病房的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1、负压隔离病房宜设为单人间;若设为多人间不宜超过3 人。

2、负压隔离病房可设内(前)走廊或内(前)、外(后)走廊。走廊净宽不宜小于2.4m ,有高差者应用无障碍坡道相接,并采用防滑措施。

3、负压隔离病房应设独立卫生间。

4、负压隔离病房净高不宜低于2.8m 。

5、符合病房面积要求。

6、负压隔离病房应在与其相隔的内(前)走廊墙上设置传递窗。

7、人流通道上不应设空气吹淋室,病区的门口不应设空气幕。

8、负压隔离病房应采用上送下侧回气流组织,气流总方向与微粒沉降方向一致,负压病房与其所在病区内气流,应为定向气流,从清洁流向污染。

9、负压隔离病房的使用面积(不含卫生间)应符合表1的规定。

10、病房内主、次送风口面积比为2:1 ~3:1,出口风速不宜低于0.13m/s 。

11、负压隔离病房应如图所示设置主送风口和次送风口。主送风口应设于病床边医护人员常规站位的顶棚,离床头距离应不大于0.5m,长度不宜小于0.9m;次送风口设于床尾顶棚,离床尾距离应不大0.3m,长度不宜小于0.9m 。送风口下方为主流区,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

12、病房内压差要求:病房对卫生间应保持定向流,其他相邻相通房间的相对压差应不小于5Pa ,负压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卫生间,负压隔离病房,缓冲间,内走廊。

理论值:我国 0.22Pa,1Pa≈0.98mm 水柱,美国0.25Pa

实用值:5Pa

13、设于潜在污染区内(前)走廊与清洁区之间的缓冲间应对该走廊与室外均保持正压,对和室外相通的区域的相对正压差应不小于10Pa对病房空调系统的要求。

14、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应分别设置空调系统。

15、负压隔离病房可采用室内自循环风的部分新风系统,其中宜有一间至数间病房的净化空调系统可切换为全新风供给。

16、负压隔离病房的换气次数取12次/h ,人均新风量不应低于40m³/h , 其他辅助用房取6次/h~10次/h 。

17、送风口应使用低阻的高中效以上过滤设备;缓冲间送风口应安有高效过滤器,换气次数≥60次/h 。

18、负压隔离病房的回风和排风,应在室内风口处设不低于B 类的高效过滤器。

19、应保证安装好的高效过滤器零泄漏。


保障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