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意愿和加大对卫生投入是医改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把卫生服务、健康生活方式的观念等送到千家万户,需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服务体系,需要更多的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为重的卫生服务,从传递路径上来说,改变了传统的“人找服务(病人找医生)”的方式,而形成“服务到人”的新的管理理念,以保证贫困弱势群体获得应有的服务。
让社区更多地参与,体现了我们思维方式的改变——从治疗为重转到以预防为重。看病难、看病贵是全世界的通病。看看我们这个国际大家庭的各个成员,无论是最穷的还是最富的,都存在这个问题。怎么去解决?首先就是要预防。我们都知道,治疗的成本要远远高于预防的成本,社区卫生工作者所起到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作用就是在走遍千家万户的过程中,对偏远地区的居民传递预防疾病的健康知识,提供初级检查和防治服务,对于患者来说,社区卫生工作者还可以全程跟踪患者的治疗过程,确保患者服药,让治疗更加有效。
从中国新一轮的医改来看,自2009年开始,短期内达到医疗保险人均覆盖90%以上,这是一个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巨大成就。但从资源分配来看,仍然存在着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了改善健康是一个多部门多层次的社会工程,涉及卫生、教育、食品、环境、社会保障等诸多部门。如果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中国的健康事业将会出现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是,一个好的政策产生以后,并不能自动保证得到有效的执行,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加强执行力,需要各部门间的有效的协调和相互支持,需要加强监管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修改对策,并及时评估对策的作用。
中国的医改如同中国的发展一样,成绩辉煌,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政府方面强烈的意愿和投资,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作者为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经济和社会变革项目中心主任,本报记者曹玲娟、王君平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3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