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推行公立医院改革中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直面并寻求有效的探索。对于这一状态,存在不同的应对态度,如轻视改革难度的贸然推进,单项突进的以偏赅全,畏缩不前的观望等待,还有循序而进的步步为营等。细究各种应对之态似乎难以体现“创新”和“持续”的改革目的。我结合北大-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的课程内容,从理性的角度提出公立医院改革应建立在“认识发展”和“造就环境”这“两个基点”上。

  公立医院的“一心为公”

  公立医院的“公”主要是指公益性,而公益性则是指让人人受益的程度。公益性的体现程度虽受不同背景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但其表现的形式和直接受益的人群感受的实质是同样的。医院管理者如对医院发展过程中始终如一的“一心为公”实质不加认识或认识不足均会削弱或影响公立医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实践探索的勇气。由此,作为医院管理者必须对主政的医院在发展历程中体现的“一心为公”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只有建立在“认识发展”的基点上,才可保障和促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持续深化。

  由于确立了“认识发展”的基点,我们对医院的80年发展史进行了有序、有效的梳理,并将其间的核心做法和实绩列为深化医院改革和强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方法,从而让员工对改革的认识更清晰,付诸实践的行为更务实,保障改革成效的推进速度更有效。如在今年的建院80周年庆典期间,编撰出版《公心著春秋》等书籍,全面展现医院发展历程和实绩;举办“裘笑梅诞辰100周年纪念暨裘笑梅中医妇科发展基金颁奖会”,促进中药流派传承,弘扬名医名家的医德医术;举办“优秀员工”评比,文明行医承诺等活动,促使员工群体能将“融汇中西医学,贯通传统现代”的办院理念变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并身体力行地践行“大医精诚”的医学精神。

  儒医文化造就改革环境

  综观我院80年历程,儒医文化可以为其精神脉络。《礼记》说:“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所谓儒医文化,既包括医药强国、救济苍生的普世胸怀,又包括深厚的人文修养和广博常识。如今,我们将儒医文化诠释为“精诚合作成就卓越团队,仁和济世呵护人类健康”,进而推进“爱心,责任心,将心比心”的服务理念。

  文化体现了一个人的理念、习惯、态度和行为标准。儒医文化则侧重于为患者、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态度、准则和习惯。而这些又是公立医院深化改革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环境。由于有了这一认识,我院十分注重为深化医院改革而造就环境。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员工拒腐防变能力;从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优化人员配备结构、加强临床科室建设、加快重点专科建设、规范中药药事管理和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上加以整改,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利用行政查房、节前安全检查、临床专家小组、病案质控小组、临床药学小组、抗生素小组、质控员等多种手段,强化医疗安全和质量制度建设;通过省际对口支援、山海协作、下乡指导、主题活动医疗保障、贫困区域对口帮扶和扩大院外协作等形式,强化社会责任建设等。

  对儒医文化的认识促使我们有了改革造就人文环境的认识和行为,从而使员工群体的行医习惯、准则、态度和能力集中体现于“一心为公”,进而使医院在不断改革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门急诊量超过200万人次,出院人数超过4万人次。“三鹰计划”正式启动,即培养医院学科领军人才的“精鹰计划”,培养青年骨干拔尖人才的“飞鹰计划”,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雏鹰计划”;完善预约诊疗服务,90%以上专家号纳入省级预约挂号平台;引入视觉导诊系统,完善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