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公立医院改革存在分歧。有委员认为,公立医院改革要统筹各项改革,以形成合力。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认为,全面加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事关医改全局的重要环节,应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积极推进县医院改革。
两会热点述评
本报记者 范思立
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医卫组进行联席会议,来自基层的委员就医改话题纷纷发言。会后,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医改问题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大家的认识还是有分歧。”
今年是我国完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3年任务的攻坚之年。但在“两会”期间,来自基层的医卫界委员向本报记者抱怨,医改推动难度大,尤其是对公立医院如何进行改革仍一片茫然。
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口腔医学院主任林野认为,国家投入医改的资金严重不足。
据统计,2009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总投入3900多亿,只占GDP的1.16%,其中中央财政的卫生投入1277亿元,只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2.9%,政府卫生投入只占全社会卫生总费用的四分之一。2010年中央和地方的卫生总投入达4400亿元,也只占国家GDP的1.4%。
林野认为,应该进一步探讨公立医院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可操作措施。他向本报记者提出,在政府短时间内拿不出足够资金投入医疗卫生的前提下,如何设计公立医院改革﹖ 是否可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证穷人和看不起病的人看病,政府能否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行,以保证社会公正和公立医院正常运转?”
林野建议,推进公立医院改制,扩大筹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医疗市场,政府只保证基本医疗服务或大的医学中心,只监管,不再办数以万计的公立医院。
列席联组讨论的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对众多委员的困惑和疑虑没有一一正面回应,他只是概括地说:“医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社会对医改的预期在短期内也不能太高。”
而对于一些委员的建议,张茅有自己的理解。他在会上提出,应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积极推进县医院改革,全面加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事关医改全局的重要环节。
“大医院到底怎么办,值得研究。但是县医院覆盖农村70%的人口,又是城乡卫生的枢纽。要抓住县医院这个龙头,优先加强县医院改革和建设。”张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大医院隶属关系都不一样,有军队的、部委的,还有地方的,如何管办确实挺复杂,而县医院没有这个问题,改革相对简单。
本报记者从官方渠道获悉,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启动了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在3年内安排投资360亿元重点支持全国2176所县级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
张茅进一步解释,县政府最多办三家医院,一家人民医院,一家中医民族院,一家妇幼保健院,不存在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县医院关键是解决公立性问题,对此,县政府要承担责任、要保证。“我觉得今年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在县医院,而且地方的积极性也很高。”
然而,众多委员向本报记者反映,公立医院改革是综合改革,还涉及其他部门的改革,例如财政投入、人事制度、绩效考核等方面,这些改革的进展阻碍了医改的整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要统筹各项改革措施,以形成改革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