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开幕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对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提出了8项要求。在分组讨论中,很多卫生厅局长认为,尽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已经揭开面纱,16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和各地的试点城市也在稳步探索,但是在改革中,相关部门认识还不统一,公立医院改革仍面临不少难题,压力很大。

  绕不开体制机制问题

  江苏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说,公立医院改革要取得突破,绕不开体制机制问题,试点城市尤其要把体制机制的改革探索放在突出位置上,成为刚性要求。

  郭兴华认为,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有两个关键问题。运行和补偿机制是核心,改革以药补医和不合理的创收机制已经形成共识;医改方案把补偿渠道由3个改为2个,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偿,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补偿问题不解决,医院就无法良性运转。另外就是加强监管,关键是要把政府与医院的关系理顺。同时,推行一些看得准、易操作的改善医疗服务的做法,让群众尽快感受到更多的医改成效。

  浙江省杭州市卫生局局长陈卫强说,公立医院的多元身份是改革的最大难点所在。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复合体,就好比一个双重人格的人。不触及体制机制问题,很难有大的突破。

  海南省卫生厅厅长白志勤认为,目前管办还是没彻底分开,对于改革的难点,大家都在绕着走。卫生行政部门要抓政策制定、准入机制建立等,把区域卫生规划做好,缓解供需矛盾。医院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管理医院,让院长责、权、利明确,对医院的发展切实负起责任。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认为,目前很多改革还停留在浅层次上,深层次的探索动静仍然不大。比如,在补偿机制这个根本问题上,北京医疗机构一年医疗服务总收入大概是500多亿元,药品费用占300亿元,把15%的药品加成砍掉,40多亿元就没了,这个缺口怎么补?财政能承受多少?如果没有合理的补偿渠道,医院就会想方设法从其他地方把这40亿元找补回来。再比如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增加了医院运行成本,而护理服务收费迟迟无法调整,增加的成本全靠医院消化,这就难以持久。

  优化结构布局要有大手笔

  在公立医院改革今年要做的8项工作中,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被排在了第一位。湖北省卫生厅厅长焦红说,政府对区域卫生规划和公立医院设置规划一直重视不够。借助改革契机,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是大家已经看准的事情,各地都要有大手笔。湖北省卫生厅、财政厅、发改委制定的《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最近刚刚出台,政府做好规划,今后公立医院发展就有序了,民营资本也可在规划框架下进入特需医疗等领域,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焦红说,湖北省除鄂州是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试点城市外,省里指定了23家公立医院进行改革探索,目的是进行不同层面的探索,摸索出可行的经验在省内推广。

  2010年,北京一直在力推基层医疗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之间的转诊工作。在讨论中,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说,有一个数字让他特别高兴,2010年1月~10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总量占全市门急诊总量的23.4%,“说明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方来英说,北京有66家三级医院,但服务对象中有大量的外地病人,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10年1月~11月,北京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诊疗量达1.297亿人次。面对庞大的就医人群,不靠分级医疗,不构建科学的层级就诊方式,就医压力就缓解不了。

  管办如何分开仍需探索

  2010年10月27日,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成立,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担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方来英说,首医委成员单位涉及中央、地方的54家单位,负责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即将成立的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定位为卫生局管理的下属事业单位,卫生局局长兼任医管局局长,对市属公立医院进行统一管理。

  福建省厦门市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坦率地说,确实是“卡”在了相关部门对管办分开的不同理解上。但黄如欣认为,管办分开的争论,不影响公立医院改革的推开。厦门的医疗资源调整已经渐趋合理,通过多元化办医扩大总量,通过大医院带动中小医院发展盘活存量,服务也持续改善,创建无假日医院、无陪护医院,预约诊疗已精确到分钟。黄如欣认为,公立医院改革不能简单套用国企改革的思路,改革要成功还是需要破除部门利益,建立大卫生体制。

  有卫生厅局长说,全国已有100多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区建立了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其中六成设在卫生行政部门内。公立医院管理机构设在哪个部门对工作更有利,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如何履行职能,与卫生行政部门是什么关系,这些都仍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