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北京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在公立医疗机构的“特许经营”概念。即允许公立医院在保障资产安全、医疗质量安全且具备相应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楼梯响了,时隔大半年,终于“看见人下来”。
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双方合作建立新机制,是医疗改革的一个有益的尝试。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扩展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好途径,也能加快医院的建设。如果试点能成功,有好的示范效应,相信“特许经营”的医院会有一个较大的量的发展,市民看病难的问题,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怎么才能算试点成功呢?对于普通的市民而言,试点成功,必须清晰地回答3个问题。
其一,是“特许经营”的医院会不会有优良的医疗资源?
比如先进的设备和优美的环境、停车场等便利的服务设施、足够的病房数量,尤为重要的是,是否有从业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医生。由于社会资本进入,硬件上应该足以期待,但软件却不单单是钱能解决的。如何合理调配医院的医生资源,分流一部分到“特许经营”的医院去,就成了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既不能降低原有公立医院的水平,又要满足“特许经营”医院的需求,一锅米做出两锅饭,除了提高效率外,吸引和培养新人,也是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其二,“特许经营”的医院,能不能在服务上再上一个台阶?
原有的公立医院,大多处在市中心,用地有限,停车难、挂号难、陪床难,常常人满为患,给患者和家属都带来极大的压力。“特许经营”的医院,能不能走出这个窠臼,在配套设施上达到一定高度,让人们不再为看病之外的细节操心呢?细节体现在许多地方,比如缴费拿药,是否可以不让病人跑上跑下,护工队伍是否能更专业、更敬业,等候区是否能更宽敞更舒适……诸如此类,以前公立医院考虑不到的地方,“特许经营”医院应该考虑到,这样才能尽快树立自己的口碑、品牌,也能给其他医院当好标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特许经营”医院的价格问题。
硬件水平较高,很可能意味着医疗价格的上升,社会资金的进入,也可能意味着对医院的盈利有硬性要求。如何把握好价格这个“度”尤为重要。应该看到,即便是“特许经营”,也还是公共医疗事业的一部分,和私立医院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显然不能追求价格的“高大上”,更应该在保证医院良性运营的前提下,让更多普通人能看得起病,得到好的治疗与服务。因此,价格适中、适度,也是“特许经营”医院该追求的。
这3个问题,都是外在的、具象的问题,也是公众需要得到回答的问题。3个问题解决得好,则意味着“特许经营”这条路能走通。其实,这次试点提出要严格要求社会资金的准入资质、要探索医院的管理和运营机制,都是解决这3个问题的根本的做法。
内在的规则严格了,外在的问题就好解决。试点的问题解决好了,对所有公立医院都是一个示范和鼓励。推广下去,那么整个城市医疗资源,就会有一个不错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