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的全称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中国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水务、燃气、公路等公用设施领域,后逐渐扩展至医院的建设和运营。由于PPP被视为政府预算规范化与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化的一剂良方,也预期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的活力。2013年至今,各部委出台的多项政策将这一运作模式推到公众视野。

2015年5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介项目”,公布1043个PPP项目,总投资1.97万亿元,涵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据统计,涉及医疗项目的省区包括18个,共计116个项目,医院与养老康复大致各占一半,江苏省以21个医疗PPP项目高居榜首。

在发改委公布PPP项目目录之前,中国的医疗领域即出现了自发的PPP成功案例,如2009年,北大人民医院引入九州通公司作为其供应链服务提供商,作为人民医院唯一的耗材供应商;2012年,凤凰医疗托管门头沟中医院;华润医疗则主要通过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并坚持控股,发展混合所有制模式等。普华永道总结了中国的医疗PPP具体模式,包括服务合同、托管、LOT(租赁-运营-移交)、BOT、BOO、区域特许权、私有化(混合所有制)。

医疗投资者对新一轮PPP热情高涨,但在具体模式方面,倾向于追捧成熟医院,而对于国家发改委大力推进的BOT、BOO等新建模式持有谨慎推进的态度,主要原因在于医疗PPP的特殊性。

成熟医院备受追捧

安徽阜阳中西医肛肠医院(一期)预计投资3.5亿,建成总面积7.6万平方米、500张床位的三级专科医院;福建龙岩市北部新城医院计划投资10亿元,建成1000张床位的三级医院;青岛市健康中心计划投资25.4亿元,在红岛经济区建设2000张床位的综合医疗服务中心……

梳理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医疗PPP发现,项目库中大多以以上新建医疗机构为主,并且主要采用BOT、BOO模式。

BOT是建设、运营、移交的英文缩写,BOO则是建设、拥有、运营,这两种方式不仅需要投资方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需要具有医院运营能力,否则难以在长达二三十年的合同期内实现稳定盈利。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项目大多建设在开发区、新城区等医疗机构和患者群体暂时匮乏的区域,使得投资者举棋不定。

而在实际操作中,医疗投资者大多愿意“捡现成的”,也就是成熟的医院项目。

“纯新建?我们一般不做。”多家大型医疗投资机构负责人如此表示。

比如华润医疗。华润医疗成立于2011年,是央企华润集团的子公司,计划在五年内做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提供商。

但华润医疗的策略并非新建,而是以收购为主。截至目前,华润医疗尚未出现新建医院的案例,其官网披露的昆明儿童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徐州矿山医院、华润武钢医院等均为投资收购模式。

另一家央企子公司中信产业基金对新建医院模式也不太“感冒”。“新建医院的周期有些长。”

据悉,中信产业基金设有专门的医院投资项目组,以参与改制现有成熟医院或强势科室为主,实际上,“产业基金”的性质决定了其投资收回期一般为3-7年,与医疗机构的盈利期存在错位。

民营医疗投资集团凤凰医疗则是以托管医院的方式介入医疗PPP。2012年,凤凰医疗托管门头沟中医院后,陆续托管健宫医院、京煤总医院等公有医疗机构,并成功在香港上市。2015年,凤凰医疗有意自建医疗机构,但据称已投资额较小的诊所为主,并不涉及大型医院项目。

虽然首都医疗集团于2014年开业了属于新建医院范畴的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和数家康复医院,但据集团投资部高层人士表示,“目前新建医院暂时不考虑非北京地区,如是外地项目则主要以收购为主。”

但三级甲等医院的新建PPP项目是个例外。2015年初,北京安贞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的安贞国际医院达成协议,计划在北京朝阳区东坝地区合作新建医院,另一个项目则是安贞医院计划在本院旁边建立的阳光乐佰医院。

2014年开业的重庆宽仁康复医院也属于与三甲医院紧密联系的案例,该院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与重庆植恩投资公司共同设立。

新建医院谨慎推进

与投资成熟医院的医疗PPP项目相比,新建医院目前呈现出“政热经冷”的现象。实际上,大多数医疗投资者并不排斥这一方式,但在推进过程中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

“最好是与当地的知名医院建立某种联系,比如分院、医生多点执业、强势专科转移等。”一位央企背景的医疗投资机构表示。

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新建医院PPP项目库中可以看出,新建医院往往选择医疗资源和患者资源暂时较为匮乏的地区开展,这类地区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等,虽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需要经历一段的“培育期”,并不适合那些想在医疗服务领域“赚快钱”的投资机构。

医疗PPP的这一经营特点与水务、燃气、公路等PPP项目截然不同,后者无需过多担忧收入因素,因为供水、污水处理、天然气和高速公路费的支付都是以法律、条例或文件形式固定下来的。“说白了,政府可以要求用户交水费、电费、燃气费,但不能强迫患者必须到新建的医院看病。”

兴业证券的调研印证了这一判断:兴业证券团队6月10日-12日奔赴福建省三个地区调研发现,就涉及项目来看,对稳定的现金流要求较高,局限性太多,有清晰的现金流项目不多。

除了收入是个未知数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医疗投资机构并不具有数量充足、可灵活调配的医生资源。

医生资源是医院的核心稀缺资源,医院的规模和设备先进性都可以复制,只要有资金和投资商,但是医院里面的医生团队厚度和完备性比较难以具备。

医生资源的重要性已在投资者形成共识。

新建医院PPP项目的第三个必备条件是雄厚的资金,据粗略统计,在一线城市中投建医院的平均支出大致每个床位100万元,也就是说,一家300张床位左右的二甲医院的投资额大约需要3亿元。

但“有钱人”真的不多。

虽然冠以医疗投资人的机构数不胜数,据多位医疗投资人透露,“真正有资金实力的投资者就那么几个,其他的要么忽悠,要么等到有了项目临时抱佛脚去融资。”

最后,需要投资者关注的是,优质的医疗PPP并不一定只是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目录项目。兴业证券强调,好的项目实际上大部分已经市场化了,做PPP的空间并不大。目前PPP更多是处于探讨阶段,还在调研论证前期,真正落地的项目甚少。(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