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的功能分区设置


为了提高诊断和治疗过程的效率,合理的功能区划是核医学中心正常运作的前提,依据管理需要核医学工作场所分可为控制区、监督区,非核医学工作场所以外的区域,可配套设置等候区等医疗辅助空间、医护人员的办公区或生活区等。


1. 控制区


控制区一般包括SPECT机房、PET-CT机房、PET-MRI机房、高活性室、分装及(或)药物准备室、给药注射室、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候诊室、放射性药物贮存室、放射性废物库、缓冲卫生通过间、患者病房、服药后的患者洗手间等。


控制区应设于尽端,并应有贮运放射性物质及处理放射性废弃物的设施,其出入口应设置卫生通过。


控制区的入口和出口应设置门锁权限控制和单向门等安全措施,来限制患者或受检者的随意流动,保证工作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和公众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2. 监督区


监督区一般包括服药前的患者等候区、更衣室、控制室、设备机房、以及控制区周围的通道等。


监督区通常不需要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但也要对职业照射情况进行审查。


图1 核医学科布局示意


建设案例

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核医学科



图2 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鸟瞰图


受规划设计条件指标及航空限高等因素限制,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项目核医学科、放疗中心均设置于地下空间。其中核医学科采用集中式布局,位于地下室负二层西南侧,东面为电梯厅和候诊大厅,南面为放疗科,西面为覆土层,北面为地下停车场,楼上为库房、配电房、设备机房等配套用房,楼下为负三层重离子加速器管道夹层和土层,选址情况见图3。


图3 核医学科选址示意


核医学科场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所,与周围相邻工作场所均有实体墙隔离,避免了与相邻区域人员的交叉污染,且核医学科场所周围没有人群活动密集区。


核医学科面积约2600平方米,设置有2间PET-CT检查室及其操作廊、2间SPECT-CT检查室及其操作廊、2间PET-MR检查室及其操作廊、PET分装注射室、SPECT分装注射室、衰变室(工作人员注射后存放注射器等废固)、储源室、PET-CT 注射休息室、PET-CT注射休息室、PET-MR注射休息室、SPECT-CT注射休息室、抢救室、留观室、医护人员进出操作放射性药物区域的卫生通过间(设置淋浴去污设施以及表面污染监测设备)、放射性废物暂存间(存放放射性废固)、洁具间(放置清洁设施)、给药前等候区、接诊室、护士站、准备室、值班室、办公室等,控制区、监督区平面分区见图4。


图4 核医学科平面分区图


患者进入核医学科候诊区后,功能用房按照核医学医疗流程顺序依次设置,流线上满足“三个不交叉”原则,流线组织见图5。


图5 核医学科流线组织


此外,核医学科患者检查后可从专用电梯离开,首层出口通往医院西侧通道,出口处无密集人群,如图6所示。


图6 核医学科患者首层出口



作者简介


温   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总务处新院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基建办执行主任,工程管理硕士,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建筑与装备分会常委,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院建筑工程装备分会常委。

近5年牵头天河院区、黄埔二期前期筹建与设计管理,完成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项目规划建设,获得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现代医院后勤研创项目。

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肿瘤医院建设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指南》、《中国医院建设指南》、《医学实验室建设与运营管理指南》、《医疗机构放疗中心建设标准》、《医疗机构质子重离子中心建设标准》、《复合手术室建设标准》等行业标准与建设指南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