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面更新中的明斯特大学医院
©Kleihues+Kleihues
01
七十年代的病房楼对于翻新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规划,明斯特大学附属医院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造,两座高度62米的塔楼从很远处可见,成为醒目的地标。两座塔楼分别由两个圆柱体结构组成,中间由一个方形角楼连接。这两座病房楼于1982年竣工,现已成为中心医院标志性的建筑和明斯特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医院新建时的总造价高达10亿马克,建筑使用面积超过9万平米,医院可容纳1000多张病床,每年有40多万人在这里接受住院和门诊治疗。
项目建设之时正直德国对于公共建筑迫切需求的时期,在这种需求的指引下,快速而廉价的建筑成为必然选择。因此在六十到七十年代的德国,预制装配式的建筑大行其道,成为一种时代的印记,原方案的设计方韦伯·布兰德(Weber Brand &Partner)便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者。原方案采用了预制装配式的结构,外表覆盖厚重粗粝的混凝土外墙。然而虽然这种形式在建造速度上具有较大优势,诸如保温、漏水之类的问题也成为其后期受到诟病的缺陷。
翻新前的医院原始立面状态
©Dietmar Rabich
病房楼外围原有的混凝土外墙,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老化,同时外立面的节能已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在项目进行改造之前,原病房楼的外围有一圈作为逃生通道的走廊,这些走廊无法与病房联通。这导致病房向外开窗的不适感,并且建筑也没有设置防晒设施。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令这里的工作人员和患者深受困扰。
02
现代立面:传达出医疗建筑的精确性
2018年,医院计划对其进行全面翻新。本项目外立面上最大的特点是其精确的细节设计——白色涂层铝板的层间线条是弧形的,而每块幕墙单元的玻璃却是平面玻璃,两者之间巧妙连接,在建筑和技术上都堪称完美。圆形塔楼通过水平线条划分的设计理念保持不变,甚至更加简洁。以前垂直的塔楼与水平的塔楼,以及水平条带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一个沉稳的整体外观画面,加强了塔楼建筑的组合效果。这项工程荣获2020年德国建筑示范奖。
病床塔楼是明斯特天际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大学医院的标志性建筑。因此,病床塔楼的视觉特征将被保留下来,只是在节能和设计方面根据其最初的设计理念进行了适应时代的调整。
在立面语言上,原有的几何构成关系被保留,办公楼的垂直结构将在未来与病床塔楼的水平带状结构相呼应。这样,与基座结构的形式联系就得以保持,并形成了一个形式上可识别的整体建筑群。形式上的简化和立面构件的精妙连接,创造出一种优雅和精致的形象;采用抛光铝板和亮白玻璃纤维混凝土材料,传达出医疗建筑的精确性。
改造后的双层幕墙,内窗可开启,外侧玻璃不可开启,极窄的通风器集成在单元窗边缘
©Kleihues+Kleihues
03
限制与突破
不同于新建建筑,老建筑的更新和改造面临着更多限制因素。
首先是结构体系的限制,这是旧建筑改造的核心问题。原有的结构体系是基于原有的荷载而设计,外墙重量变得越来越重,而理所当然地认为老结构足以承载新的立面荷载是错误的。30年前平均的外墙重量为60~65千克每平方米,而如今的外墙重量几乎翻倍,达到100~110千克每平米。究其原因,是随着节能要求的提高,外墙的构造越发复杂。最初常规仅使用单层玻璃,后面改为双层玻璃,如今很多建筑都采用三层玻璃。为此建筑师向专门从事建筑改造工作的结构团队求助,以更好地顺应建筑的需求。
二是造价限制下对于造型的妥协。设计为了呈现圆柱体的美感,采用弧线的墙体,然而由于成本的压力导致必须去考虑如何将其多边型化。建筑师为此制作了1:1的大样模型,论证了外侧弧线墙体的必要性,但是玻璃和内侧墙板可以做成平直,这使得外立面和内部装修的成本大幅度下降。
三是改造过程中不能影响医院正常运营。得益于原有建筑的外阳台几乎没有被使用过,通过病房拉上窗帘,屏蔽了在外侧施工的工人对病房内的视觉干扰。同时需要尽可能控制噪声,外墙安装过程中,工人不使用传统的冲击钻钻孔方式,改为使用取芯钻,这被证明是一种几乎无声的安装方式。
单元式幕墙模块中集成机械遮阳百叶,位于双层幕墙内外层玻璃之间,其电力驱动装置内置其中
更新后的室内效果,建筑环境中最重要的通风、采光、遮阳都在新的幕墙设计中重新加以考虑
©Kleihues+Kleihues
改造前后平面对比
©kelihues+Kleih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