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洪(苏州市中医医院)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医疗机构已从单纯的医治患者,发展成为保健、治疗、康复、疗养和科研教学的综合体。景观作为现代疗养学的重要物质载体,医疗机构中的景观设计优劣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


中医院景观设计理念

(1)为患者营造一个舒缓、宁静、惬意、贴近自然的康复环境,为医护人员提供一方恬静的休息场所,为患者和探视人员提供一个更为放松的互动环境。

(2)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将中医的科普介绍融入景观设计中,景观环境形象是医院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医院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景观环境形象建设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景观节点以“中医典故”“中药楹联”等为主题,昭示中医浓厚的文化底蕴。

(3)建设生态医疗,建造地产中草药“百草园”,探索人体保健植物群落结构,调动人们的情绪,增进人体健康。意识治疗景观设计,局部点缀一些小品雕塑,以平和患病人群心态,顽强其意志并坚定其信仰,起到暗示性心理治疗的目的。


融苏州园林艺术与吴医文化于一体

苏州市中医医院二期建设项目景观设计过程中,营造“杏苑”庭院景观,是一座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园子。园内花木繁茂,春季玉兰、海棠、牡丹、芍药竞相开放,夏季紫薇、荷花婀娜多姿,秋季红枫、枫香红叶炽烈,冬季腊梅、山茶傲雪盛开。建筑物错落有致的沿水而设,共有亭、堂、阁、轩等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融苏州园林艺术与吴医文化于一体,庭院仿古建筑与名医故事相结合,植物营造与地产中草药相融合,游人在赏心悦目的景点中感受吴医文化的厚重,不仅是患者和家属的休闲之处,也是吴医文化弘扬之地,更是年轻中医师的医德教育基地。

景点一:吴医先贤“名医浮雕”

入口区以“杏林”为题(源于中医典故杏林春暖),宣扬中医文化,将中医文化的介绍融入景观设计。广场绿地结合吴医历程,通过宋元明清名医浮雕,展现吴医历程,配以“杏苑兴造记赋”,彰显吴门医派辉煌历史,突出造园主题思想。

杏苑兴造记赋

江南富形胜,吴中称地灵。风土蕃殖,济济多士。嘉风所衍,盛及医门。吴医之名曾甲称于宇内,温病学派仍传著于当今。“杏苑”之名,寓汉末名医董奉之典;“杏林”再植,秉医家仁爱悲悯之宗。方寸之地,姑苏园艺迭现,一隅之间,吴医典故纷呈。“杏苑”,溯吴医渊源,理流派脉络。择往哲之坟典,错以轩榭,若群星辉耀于碧梧修竹;列先贤之尊名,陈诸亭廊,似圭臬附丽于朱栏粉壁。缪仲淳行医正己,悲悯长兴;徐灵胎辞归故里,心系百姓。吴又可温疫发轫,叶天士温学奠基。薛生白“一瓢”自谦,与叶桂伯仲双美。夫“善”为医魂,“博”乃医本,勒石为铭,医者谨记。徜徉乎杏苑,既可饱览饫游,流连乎曲槛清音;又可瞻仰前圣,沐浴乎德风惠露。

景点二:“温学曜世”

建筑匾额“温学曜世”,阐述温病学说的形成。“温学曜世”含义温病学说照耀世界,世代流传。温病学派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一大中医流派,是吴门医派主流思想。明清时期达鼎盛阶段,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温病学说理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研发的金花清感颗粒,就源自清代吴瑭的古方“银翘散”。建筑楹联为元苏州人葛应泽的医室“复生堂”座右铭:“济世之道莫大乎医,去疾之功莫先乎药”。建筑内配以苏州地方特色桃花坞简笔木刻:温病学派创始人物叶天士、吴瑭、薛雪等主要人物、书籍,阐述温病学派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景点三:吴医典籍

通过历代吴医主要典藉表达其对中医发展的贡献。苏州历代医家,著书繁多,时代动荡变迁,散佚众多,现存医药古籍500多种。系列景点设计苏州历代医家典籍石头线装书34本,置于园路两侧,左侧书名,右侧内容简介。如:宋代滕伯祥《走马急疳真方》、薛辛《女科万金方》,元代葛乾孙《十药神书》,明末清初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吴有性《温疫论》等历代名医医学著作。

景点四:“正己亭”

介绍明末著名医学家缪希雍及著作,表达“大医精诚”内容。

“正己亭”,意在“正人先正己”,切合从医之人要有高尚的医德,且是行医之人的第一要素。亭内木刻明代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祝医五则》:“凡作医师宜兴悲悯,当先识药,宜杯虚谷,不图厚报。”为行医者提出了道德和专业要求,被后世医者奉为圭臬。

景点五:“天士传奇”

建筑匾额“天士传奇”。介绍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首叶天士,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建筑楹联为“歧黄一脉,承前启后,温学奠基,发古绳今”。建筑内配以雕塑主要体现的是奇闻异事,寓教于乐。

景点六:“一瓢斋”

建筑匾额为“一瓢斋”,纪念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湿热病篇》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建筑楹联:九重天子垂清问,一榻先生卧白雪。表达医生不要依附权贵,不能唯利是图,要保持清高,作为医院医护人员医德教育学习典范。

景点七:“灵胎风骨”

木亭匾额为“灵胎风骨”。介绍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为民诊疾的一生。他著有《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医学名籍。木亭楹联为“一生那有真闲日,百岁仍多未了缘”。充分体现徐灵胎一生为黎民百姓治病的繁忙,到老年还为百姓健康担忧,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遗憾的心情,并让子孙为其坟边种草药继续造福百姓的遗愿。

景点八:碑廊

碑廊入口处仿制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的宋代石刻《平江图》,上面刻有医院标记,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实物可考的、定名为“医院”的最早一所医院。复廊建筑借鉴苏州沧浪亭造园艺术,借景院外九曲港市政河道,复廊隔墙上碑刻和花窗相间设置,碑刻吴门医派代表人物介绍,分别是叶桂、吴有性、薛雪等;特色花窗采用药草图案。复廊一边是清以前,另一边民国至今建院老名医代表人物如黄一峰等。

景点九:百草园

在李时珍汉白玉雕塑,周边植栽吴门医派地产常用药草,如薄荷、马兰、活血丹、山麦冬、石竹、紫萼、鱼腥草、桔梗、萱草、万年青、虎耳草、紫金牛等,配以各种药用植物的功效介绍。园内水系种植有吴门医派常用的芡实、荷花、睡莲、鸢尾、灯芯草等植物,水生植物的根系有净化作用。

景点十:石刻

“杏苑”中置巨石一块,两面分别刻“善”“博”。“善”为医魂,“博”为医体,魂体相兼,形于外。医生需有悲悯之心,博学之才。此景点作为医师岗前培训的教育基地。


医院主体建筑设计内庭院

另外,医院主体建筑设计内庭院,解决房间通风、采光问题的同时,以中药对联为载体宣传传统中草药知识,庭院内配以座位处理,在保证绿量的同时解决患者休息的功能。

内庭院一:中药对联“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尤妙小柴胡”,植栽为对联中相关的药用植物:竹、柴胡。庭院内碎拼铺地,配以太湖石小品。

内庭院二:中药对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植栽为对联中相关的药用植物:草本:蒲,木本:桃、葡萄、梅花、桂花、玫瑰花。庭院内汀步铺地。

内庭院三:中药对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植栽为对联中的药用植物:玫瑰、梧桐,庭院内配以景石。

苏州市中医医院景观设计融合苏州园林造园艺术,展示、普及千年吴门医派、温病学派精髓。无论何时何地,周围的景观都不会使人觉得单调,吴门医派中医文化设计元素无处不在。通过景观载体传承吴门医派,宣传温病学说,创新传统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