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总占地面积141,2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2,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5,941.4万元。主体建设急救中心用房、急诊用房、门诊用房、发热门诊、病房楼、医技楼、科研培训教学中心以及“平疫结合”的相对独立传染病住院楼。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65,000平方米(含地下55,000平方米),设置床位600张,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117,000m²(含地下25,000m²),设置床位900张。

规划布局

开放布局:基地分为东西两地块,西地块为医疗板区,由三栋高层病房楼和一个四层大裙房构成,南侧设门诊,中部急诊和医技,北侧病房;东地块主要行政科研教学板块。两地块通过地上架空连廊和地下通廊进行联系,功能组织紧凑有序,医疗流程简短便捷。

东西主轴:医院设东西向主轴,以两条东西向医疗主街串合各二级功能单元,用南北向共享中庭串合门诊、急诊、医技、病房三大板块。各种层级功能单元体块以灵动的姿态,围合组成各类室内外空间。层次丰富,多轴的景观体系设计也实现了建筑景观的多样统一。

平战结合:设计结合当前疫情形势,针对感染性疾病治疗做出应急规划,将西北角的病房楼作为重大疫情救治中心,与主医疗区可分可合。重大疫情时,主楼北侧可做独立出入口,西侧划分独立停车区域,设备系统独立设置,实现重大疫情集中救治基地的需求转换。

建筑形态

建筑以“疗愈港湾”为创作原始母题,裙房的曲线设计寓意港湾的舒缓接驳岸线,三栋主楼比作归航帆影,楚楚依偎在港湾,表达一种对生命温馨、亲切的呵护。建筑在医疗区强调横向线条的流动,行政教科区主张建筑的雕塑感,并利用灰空间及围合庭院丰富医疗主街沿街景观,加强两地块的联系。建筑色彩清新温暖,以乳白色和灰咖色的铝板为主,在部分空间运用颜色相对活跃的黄色调铝板进行调和,营造温馨的医疗环境氛围。建筑群体尤其注重场所的塑造,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旨在打造一所设备设施先进,环境一流,技术领先的新时代区域综合医疗中心。

赤峰市医院始建于1951年,原名为昭乌达盟医院;1983年,昭乌达盟撤销,改建制为赤峰市,医院也随之更名为赤峰市医院。现老院区位于红山区中心地段,占地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0平方米,开放床位2000多张,是赤峰地区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蒙东地区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曾荣获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百强院”“2016年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医院与京津地区部分医院有广泛协作关系,如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

赤峰市医院新城分院建设项目是市委、市政府落实区域卫生健康规划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有效措施,是夯实蒙东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地位、加快提升城市能级的有力保障。项目的开工奠基,标志着赤峰市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为赤峰市卫生健康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市医院做强蒙东地区区域医疗中心、争创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有力抓手,能够有效促进蒙东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资源均衡布局,显著提升区域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同时,项目在自治区内率先打造“平疫结合”的区域重大疫情应急救治基地,能够全面提高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治能力,坚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项目概况

建设地点:赤峰市红山区东南开发区

项目性质:新建工程

总用地面积:1412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82000平方米

总床位数:1500床

设计时间:2019年11月

方案主创:李科军、刘韬、董晨、王哲民

初步设计:蒋德利、刘昌荣、朱高杰、文静、尤永健、林良耀、黄欢、刘岩、吴洁、严善良、张晴、季鹏、尹恒、王瑛、王世吉、张佳新、俞军、王政文

 

信息来源:赤峰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浙江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红山晚报、搜狐、寰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