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一批长期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建筑师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中国医疗设施建设未来的发展。在这个非常时期,能够保持冷静、理性的思考极其不易。过度的消极和过度的反应,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在此谈一点我个人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也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科技水平都呈现出持续、高速的提升。但在全国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方面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单就中国医疗设施建设而言,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城市规划层面
1.为应对大规模突发性的传染病疫情,每个城市至少应配置一座高标准的传染病医院。就如十七年前上海建设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它是融临床诊疗(平时500床,战时可临时搭建600床)、临床研究(两间P3实验室)、教育培训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城市公卫中心。在这次疫情发生后它成为了上海市最为重要的确诊病人的指定收治点,不但诊疗环境安全、设施先进,治愈率高,而且全市最优秀的专家团体在此集结,共同研究、制定各类技术导则,指导意见。确保了这座城市最强大的抵御能力。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2. 在经济能力许可的前提下,规划建设若干可转换的传染病医院。平时可用作综合医院或其它专科类医院,在疫情发生时可以第一时间快速转换。当然,在项目选择时要结合医院自身的学科特点,技术能力,同时建设规模、投资也要比常规医院的建设标准有较大的提高。我们在设计上也需要根据这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引入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
3. 预留城市灾备空间,市政配套齐全。可以在非常时期(比如传染病疫情、核泄漏、恐怖袭击、地震、洪水等重大城市公共事件)快速建设灾备设施(类似于战地医院)。灾害过后可以快速拆除,重复利用。这也是性价比最高的应急方式。对此,我们可以开展更多的相关技术研究,比如装配式、模块化等。
二、建筑设计层面
1. 疫情过后,对中国现有的传染病医院,尤其是近期新建投入使用的传染病医院进行系统评估、及时总结。为我国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传染病医院的设计、建设水平。
2. 我们应该清楚,无论从建设面积标准、机电设施配置、投资控制等方面,常规的综合医院无法满足收治传染病人的安全、隔离的严格要求。但是在发生重大疫情时,它可以履行极其重要、量大面广的筛查职能。非典疫情发生后,政府在综合医院建设时都强制增加了建设发热门诊的要求。十七年后的今天,面对新的疫情,发热门诊的建设规模、接诊能力是否合适,流程是否合理应该进行重新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同时我们今后在综合医院设计中是否可以给发热门诊一定的弹性空间(无论室内、室外),以方便在疫情发生时快速的符合标准的进行扩容。
每一次疫情的发生,医疗设施建设一定会带来新的挑战,水平也一定会有新的提高,这更需要我们每一位医院建筑设计师的智慧和奉献。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