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入最后的冲刺决战阶段,今日(2月5日)具备交付条件。
【动态专题:“疫”不容辞,医院建设者在行动】持续更新中>>>
整个医疗隔离区呈鱼骨状分布,病房采用箱式板房形式,已经基本完成;医技楼为钢结构形式,吊装全部完成,屋面板安装接近尾声,3台CT提前安装就位,正在调试。医护人员生活区包含10栋建筑,7栋医护宿舍全部完工,每间房均设有独立卫生间,房内摆放三张高低床,可供6人居住;后侧新增的1栋专家楼、2栋后勤保障楼主体结构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重点科室正在加紧建设
2月4日下午5时,在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医院最核心的医技楼里,ICU、检验科、紧急手术室、放射科等重点科室正在加紧建设,其中,ICU(重症监护室)可同时容纳60张床位。
截至4日晚,箱式板房病房吊装完成96.5%,路面硬化完成过半,液氯加药间、液氧站、正负压站房、污染品暂存库等配套功能用房基础完成,污水处理站设备及管道安装完成,垃圾焚烧站结构施工也已完成。1025名建设管理人员、7906名施工人员,1491台挖掘机、吊车等机械设备投入施工。
1月30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雷神山医院总建筑面积7.97万平方米,采取模块化设计,包括医疗隔离区、医护人员生活区、综合后勤区三大分区,病床共1500张,由武汉地产集团组织建设、中建三局以总承包方式承建。
负压房避免病毒污染室外空气
施工方江苏环亚集团副总经理陈沛章介绍,截至2月4日下午5时,面积近400平米的检验科,已完成施工进度的95%,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ICU分两期建设,共可同时容纳60张床位,其中一期面积近千平米,共可同时容纳30张床位,目前已完成施工总进度的60%;紧急手术室面积100多平米,已完成70%的进度;放射科也正在进行紧张的建设,CT等设备正在安装之中。
陈沛章介绍,整个医技楼正在按计划加紧建设,确保明日下午全部完工,顺利投入使用。
据悉,绝大部分医技用房为负压房间,并在病房、ICU按相关规定加大新风量,房间内的压力比外面低,可以有效避免病毒随着气流传到外面,污染室外空气。
据悉,整个医技楼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均可快速拆除、安装。
“我们公司是大年三十接到设计方中南建筑设计院的通知,参与雷神山医院核心区域的深化设计,年初三,拿到总平面图,公司近40位专业设计师通宵达旦拿出初稿;年初四上午,设计图发到武汉边审核边修改;年初四下午5点,所有设计图通过武汉方面专家组一致通过;与此同时,年初四上午8点30分,集团张惊涛董事长就召集相关人员开会研究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人员和材料、设备等相关准备工作,大年初五一早,首批骨干人员从湖南常德开车直奔武汉雷神山建设现场。”陈沛章介绍。
目前,该公司在现场施工团队达180人,为确保质量和进度,施工人员均选用至少参建过三所以上医院的熟练工人;现场管理人员均为公司骨干人员,采用“人盯人”战术:1名管理人员紧盯5名工人,配比为1:5,平均每10平米的施工场地,就配备有一名管理人员, “我们一定能高质量地完成此次建设任务,为武汉、全国的抗击疫情彰显责任和担当。”
3台CT提前安装就位,正在调试
此前,北京“天眼”CT机2月1日凌晨将抵达雷神山医院,目前已经提前安装就位,正在调试中。
大年初三晚上,位于亦庄的GE医疗北京工厂收到了一张来自武汉的订单——武汉雷神山医院所需的CT机。然而,春节假期期间生产挑战太多:生产人员如何协调加班?原材料供应数量、速度能否跟得上?后期物流运输如何解决?
生产一台CT设备需要6000多个零部件,涉及国内外近150家供应商,其中国内供应商80多家。“春节期间组织生产,除了库存之外,需要紧急协调数十家物料供应商,同时协调美国和日本的工厂资源。”GE医疗北京工厂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常规工序,从接到订单、组织配件到生产、测试、包装等,一台CT出厂大约需要三周左右的时间。但是在疫情严峻,需要跟时间赛跑的特殊时期,在经开区的统筹协助下工厂优化了各种流程,确保了CT三天下线。这也创造了同型号CT的最快生产速度。
31日上午10点半,这台设备正式在亦庄工厂下线;半个多小时后,包装车间的工人师傅开始打包“天眼” CT机配件,打包CT扫描架需要的特殊包装材料也在紧急调配当中。12点30分左右,打包扫描架所需材料被紧急运到,工人们熟练地装箱、固定、密封、抽真空、贴标签。
1600公里之外,武汉雷神山医院工地,近百人的应用团队也准备就绪。“设备还没有到,我们就已经提前对现场医生进行远程虚拟机预培训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优化流程,把时间抢出来。CT设备运到武汉后将协调有关方面立即进行装机、调配,保证在医院正式运营前一天全部就位。”这位负责人表示。
2月1日凌晨,这台“天眼”CT运抵武汉雷神山医院,并将完成最后的安装和调配。
雷神山医院用上的“北京设备”性能如何?据悉,这台天眼CT机能大幅度提升检查效率,提升患者就诊体验,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接触。在该系统的帮助下,仅需三步即可完成整个CT扫描前的操作。单个患者可节省30%的扫描时间,同时大幅度减少手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