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工艺流程、辅助设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使用者,包括医生、护士、疑似者、确诊者、甚至家属的生命安全。本文不讨论医学、病毒学、社会学等问题,作者写出下面的文字,希望用自己微薄的经验和知识,为这次乃至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2003年的SARS疫情已经过去整整17年,之后的十几年中,我们又经历了禽流感、甲型H1N1、直到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大自然再次发出警告,人类能被自然孕育,同样能被自然淘汰,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可以失去自然。
SARS疫情过后,作者在2004年有幸参与了某“甲类呼吸道传染病住院楼”的设计工作,通过十几年的运行检验,呈现了不错的效果,成为当地治疗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点医院。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本文通过一个假想的设计案例抛砖引玉,目的是讨论此类建筑的设计思路,创造较适合的建筑空间,既能做到对患者最好的关怀,又能在空间上最大程度的保护医务工作者,为今后此类建筑的标准化设计提供参考,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一、总体设计要点:
1、传染病区与综合医疗区隔离设置,减少对综合病区的干扰,且传染病区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避免普通患者流线和疫情患者流线的交叉。
2、采用钢结构承重,便于安装及拆卸,通过快速装配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建设投入使用,其标准化需专业工厂配合。
二、基本功能:
1、首层设置候诊区、诊室、X光室、化验、药房、医学观察区、医务工作区、入出院口部;
2、二层设置确诊病区、医务工作区、医生办公区;
3、根据规模需要,可在三层或顶层设置负压手术室、负压实验室等,由于不是必备功能,本文未提供平面参考图。
三、功能及流线要点:
合理的流线及口部设计,如医务人员的“进入”、“消毒”、“回路”;患者的“入院”、“住院”、“出院”等,是此类建筑成败的关键点。
1.明确三区:
建筑平面根据污染程度分为“洁净区”(医务人员办公及休息区)、“半洁净区”(医务人员工作区)、“污染区”(患者治疗区)。
平面布局可根据不同地形条件选用三区“水平”或“垂直”布局,本设计选用了三区垂直布局,其优点在于既能保证医生工作区与患者治疗区之间的正常联系,又能最大限度减少两区的物理接触面,可在空间设置上最大限度保证医生工作区的洁净度。
医务人员的工作路线为:洁净区-->半洁净区(穿隔离服)-->污染区(治疗)-->治疗结束经过卫生通道消毒-->半洁净区(淋浴消毒更衣)-->回到洁净区。患者只能在污染区的病房及患者走道内活动,与半洁净区通过“传递窗”、“观察窗”联系。护士站设在半洁净区,通过电视监护系统查看患者情况。
2.明确流线:
医务人员由右侧专用入口进入洁净区,更衣后穿隔离服进入半洁净区,由医生通道进入病房,治疗结束后不经原路返回,而是直接进入患者通道,再进入其他病房治疗或经过消毒室消毒后回到内走道,经过淋浴更衣回到洁净区。
患者入口在左侧,经诊断后,由专用通道进入“医学观察室”或“确诊病房”。患者治愈后,着隔离服由患者通道进入出院处置室,经“消毒-->更衣”后由出院通路离院,与入院通路分离,避免再次感染。
3.负压病房、平战结合:
建筑内所有病房均设计为负压病房,在负压环境下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在无疫情时期,可通过双速风机的风量调节,使负压病房变为普通病房。也可直接拆除建筑,回收钢材,作到“平战结合”,降低成本。
四、辅助设备要点:
1、所有墙体及门窗,均须密闭,在门窗关闭状态下不能有漏风现象。
2、独立设置污水处理系统。
3、走道、诊室、观察室、病房等与治疗相关的空间,均应采用漫反射灯具,避免对患者产生眩光,且应采用高显色照明灯具。
4、室内压力梯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洁净区、半洁净区、污染区,在满足各区域通风量的情况下,通过计算配比各房间的送、排风量,由定风量阀作为调节手段。
5、平时通风量为疫情时期的50%,新风及排风机组均采用双速风机;
6、新风系统采用两级过滤,且把送风处理到过冷状态,使新风负担室内湿负荷,室内风机盘管在干工况下运行,减少过滤网的细菌滋生;新风机组、排风设备均设在洁净区,便于疫情时期的维护管理。
7、病房的气流组织为:新风由顶部送入,平时由卫生间顶部排出,疫情时期设于病房内下部的排风系统同时打开,使带菌空气流程尽量缩短,尽可能减少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
以上为甲类呼吸道传染病用房设计的基本要点,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假想设计,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建筑师的兴趣,激发出更好的设计思路,通过对医疗建筑的深入研究,加强医疗建筑的合理性,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加可参考的样本。
附图:假想建筑平面参考图
作者:
周长安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设计中心主任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