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春雨

刘春雨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研究中心交通专项主任工程师

医院内部交通问题属于建筑设计的范畴,而医院外部空间的交通设计是怎样一回事儿,大多数人恐怕没有概念。一般人会想到周边的人流会对医院的交通有一定影响,关于医院交通规划都了解得少之又少。

从城市角度出发,医院是容易拥堵的地方之一,更复杂的问题是一条路上既有医院又有学校,那么这条路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行不通了。原因是医院看病的高峰期和学校送学生上课的人流高峰基本是一个时间点,除了去医院和学校的人,一般人都会避开这条路。

交通的问题亦或是资源分配不均?

医院周边的交通拥堵反映的其实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北京这样的城市,中心城区医院的周边都是很拥堵的,郊区医院的周边一般都不会出现特别拥堵的现象,一般的社区医院也没有交通拥堵的问题。

人口已经从中心城被疏散到外部,但是好的医疗资源还是集中在北京市的三环路以内,中心区本身就是交通量很大的区域,而大型医院周边不可能没有车辆穿行,医院附近的车流和从医院出入的车流必然会相互影响。

现在的医院,多数建设于上个世纪80 年代左右,那时候人们不会考虑私家车的问题,医院在建的时候虽然会预留很多的空地,但是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空地都用来建造新的医疗建筑,如住院部。因此,留出空间用于停车似乎成了不可能。停车位的不足,而且医院周边不允许停车,所有的车到达医院要排队等里面的车出来之后再开进去,这样医院周边的道路布满等位的车辆,所以交通拥堵是必然的。

人们的就医时间一般集中在早晨时段,这段时间和城市通勤的时间是重叠的,这就导致停车的矛盾更加突出。通勤的人们迅速占满了所有的停车位,而且由于看病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所以出来比较慢。同时,医生开车的比例也很高,医生与患者比较,有更高的车位优先权,医生停车位能占到医院总停车位的40% ~ 60%,而且一般都是停一天,这就意味着大约有一半的车位在一天的时间中都是被占满的。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医院周边交通拥堵严重的现象。

缺少医院建筑还是缺少高质量的医院服务?

所有关于医院的规划都是按照行业规范进行的,比如,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15 年3 月印发的《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要求根据人口的数量来配置医疗机构,3 万~ 5 万人口配置一个社区级的医疗机构。

我们现在觉得就医难,医疗设施差,但是按照规划指标判断医疗设施的配置,现在的医疗设施是应该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医疗和教育设施的规划设计标准是要被严格执行的,但问题是规划时只能知道这个区域要有一个医院,却没有办法确定是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还是社区级别的医院,只是留出一块医院用地。

医院是城市周边居民最敏感的区域,很多人都反应这个地方不好就医、就学,其实只是缺少大家希望的高质量的医院。可以看出,之前的规划都是在追求医院的数量,以后要做的应该是提高医院的质量,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医院的数量。

国外采取分散式就医的模式,人们不会很集中地去某个医院就医,只有在病情严重的时候才会预约专科医生,一般需要排队等候很长的时间。他们大部分的时候,只需要预约自己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帮助他预约专科医生。

我们要做的是分级提质,很多人小病也去大医院,大家没有去社区级医院的概念,主要是人们对一些医院的医疗水平持怀疑的态度。

医院周边的交通拥堵所反映的并不是交通本身的问题,而是医疗资源不均衡的体现。其实我们在乎的并不是医院,而是看病的医生。所以,当医生愿意走出来,到周边的医院去坐诊,也许只是半天的时间,却能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规划和制度是需要相互协调的,规划只是保证了医院的硬件设施。而医院软件水平的提升才是更重要的。

你可知医院门口有多堵?

医院周边的交通是很复杂的,从车辆上分析,主要有急救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医生和患者的私家车、过路的社会车辆。此外,一些医院门前还会有非法运营的“黑车”逗留揽客。

医院的界面是有限的,大门的附近公交车占了一部分空间,出租车占了一部分,而且公交车对医院整个交通状态的影响很大。

就医的车辆要从这两者之间进入医院的入口,而入口处还有保安或门禁限制,想进医院的车辆不能很快进入,还有一些开到门口不让开进去的,要往外退,在这个狭小的界面里,除了车流还有步行的人流,很多医院的车行和人行入口被设计在一起,人车冲突很明显。

很多医院没有急救车专用通道,有时候救护车被堵在医院门口,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我们一定要注意医院主入口的设计,选址要慎重。医院在选址的时候,四面道路的等级都不宜过高,一般都会选择次干路。主干路级别的道路过境交通量很大,次干路的交通相对比较可控一些。医院更多地是为本地人口服务,所以次级道路更符合要求。

另外,一定要保证急救车拥有专用通道。如果只能通过一条道路疏散交通,那么这个医院的选址就是不合适的。

面向社会的那个出入口,应该更多地引进智能设备。人工的入口进一辆车一般需要二十几秒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电子设备现在只需十几秒拍照时间就可以进入。同时,这个电子设备还能够很好地显示停车位的数量,如果有停车位就可以进入,没有了就不用再往里面开。

还有,出入口要和停车诱导系统联动起来才行。比如北京市儿童医院,现在挂号改成了预约制,如果患者排的号是10 点,那就10 点钟再来,这个时间和早高峰已经错开。10 来了之后,8 点来看病的人有的已经离开了,这个时间可能就会有停车位。

同时,儿童医院在周边新建了几个停车场,南北方向距离医院两百米左右均有停车场,并且有牌子告诉人们停车位的数量,我们就可以考虑要不要把车停在这里,如果孩子不是重病,可以选择在远一点的地方停车。

只管一个问题是不能管好全部流程的,而应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想让车少,就要提高收费标准,大家自然会打车来,打车来出租车排在门口,解决的办法是给出租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医院周边的动线和医院内部的动线全都要考虑进去,以前觉得比较费时间的是抬竿收费的地方,现在也不是什么问题,杭州已经实现电子识别,用支付宝提前付费,开到门口可以直接通过,提高效率也是让车位周转起来的方式。

医院的交通还涉及物流车辆,比如配餐车、洁物车,还有医疗废物,处理方式和普通的垃圾有区别,这些都要有自己单独的物流动线,而且分时处理,与患者的就医时间错开,选择更早的时间把货物运进来,更晚的时间把废物运出去,流线设计要注意不能和主要的出入口重叠。

床位数和停车配备指标的矛盾

一般建造医院都有床位数的要求,床位数算好其他相应配置好,但停车位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我国的停车配备指标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美国一个床位配备0.4 ~ 1 个停车位,我们配到0.3 个就是很高的指标了。

北京市规定一个床位0.3 的指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是不够的,因为只考虑了患者的停车,没有考虑医生的需求。但是现在医生的停车需求本来也很大,患者的指标在大城市已经偏低了。原因是我们大城市小汽车的使用水平跟美国或者发达国家的水平并没有那么大,只有新加坡的使用率比较低,他对私人小汽车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地铁很发达,就医体系健全,如果真的是重病就用急救体系。新加坡的指标比较低,咱们基本和他们是一个水平。

我们现在虽然指标相对处于较低的状态,但即使这样,我们建设起来都相当困难,更何况是配置更高的指标。有人说,不是说可以共享停车吗?

这的确是政府提倡的,医院周边的商场可以和医院共用停车位,因为医院和商场停车的时间是可以错开的,医院是早8 点到10 点是用车最多的时候,商场是10 点以后才开始用车。医院也可以和住宅共享车位,住宅里面的私家车一般都会早晨开出去,医院的车就可以在这段时间停进来。

但是,共享停车可能会存在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有些是不适合共享停车的,比如医院和学校,因为医院和学校用车时间是重叠的,如果共享停车会加剧片区的交通压力。共享停车一直受到政府的推动,但是实施起来并没有显著的效果。而且由于传统的观念限制,一般的小区业主很难接受医院的车反复停到自己的小区里面。

医院停车的管理困难,其实还有人的情绪因素,人们去游乐场都是怀着愉悦的心情,而去医院大部分人的负面情绪很多,所以相对管理起来比较困难。

医院规划有地域区别?搬到郊区是解决办法?

规划里面更多的不是区分医院所处的位置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我们更注意医院的选址是在城市中心区还是周边。如果医院处在城市的中心区,周边布满了建筑物,医院就没有了扩张的可能。这时我们要尽可能梳理出医院周边的四条道路,更灵活地组织车辆进出。

如果是在城市新区的话,医院所处的位置可能是一片空地,医院的规模可以建造得大一些,停车指标也会放宽。这样会有更多的停车位,吸引人们更多地来新区就医,减少中心城市的压力。城市外围地区无论是交通设施承载力还是环境承载力都会更好,停车位配足之后,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包括出入口设置也会更合理。

医院从中心区搬迁到郊区或者扩建到郊区是医院发展的一个趋势,这种措施是想解决人们就医的一些问题,但还是要看医院是只把名字搬到了郊区,还是真的把医生也搬过来了,这是影响大家选择的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搬迁,医院原址应该保留一个相应的医院服务周边人口。

但是即使是这样,有这么多的鼓励措施,其实人们还是要去中心城区的医院就医。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关键是要改变人们的就医观念,还有医疗资源的配置,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医院交通问题就很难彻底改变。

编辑:侯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