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曹原

赵奇侠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静态交通产业分会副会长

作为公共医疗的服务部门,医院停车位少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我国,医疗行业的特点之一是政府是投资方,近10 年来,全国各级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建设迅猛发展,使得医院周边可扩充的土地资源已经越来越稀缺,土地出让价格增高,医院只能在原址上改建、扩建。

“医院停车应该是政府部门和医院齐抓共管才能解决的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建筑与装备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静态交通产业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建处处长赵奇侠认为,要解决停车位少的问题,离不开政府各项标准的制定和支持政策的出台。目前,医院停车难问题已经引起了行业与政府的关注,配建标准有了逐年增高的趋势。

停车泊位配置标准逐年提高

赵奇侠说,目前我国医院建设项目众多,未来还会有很多项目陆续实施。《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 ~ 2020 年)》提到,2014 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量为660.1 万张,比上一年增加了41.9 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3 年的4.55 张增加到了2014 年的4.84 张。按照规划纲要的目标,2020 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要达到6 张,需要增加床位200 万张,相应需增加200 万个停车泊位。

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医院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以期保证医院拥有合理数量的停车设施。《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标准》、《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和《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等均对停车设施提出了要求。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床均土地面积和床均建筑面积标准分别如表1 和表2。

赵奇侠说,从用地占比来看,道路交通和停车面积占到15% 和20%,由于《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规定新建医院绿地面积不得少于35%,现实面临着用地不足的问题。

根据《中国医院建设指南》,目前我国医院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执行标准是公安部、建设部1988 年10 月出台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详细内容见表3。

在地方标准上,通过对全国163 个地级以上城市(其中包括31 个省会城市)现行医院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库)标准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出结果如表4。

通过上述统计可以看出,现行的配建标准较低,也没有考虑医院建筑物的区位因素和医院建筑物的特性,而地方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各地方标准平均值已经提高到0.8 泊位/ 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赵奇侠表示,在实际建设项目中,每张病床的建筑面积均大于100 平方米(近年建设的医院项目每张病床的建筑面积在120 ~150 平方米),同时,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大于100%。城市规划部门为了解决医院停车难的问题会逐年提高建筑工程配建指标。

挑战与对策

赵奇侠指出,医院大多建设在居民住宅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地面土地停车无法满足规划停车指标,而地上停车楼则受到建筑规模、容积率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很多医院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停车空间。

但医疗功能建筑地下通常设置大型医技设备、急诊部、病案室、人防工程、供电及供水设施,停车系统有效使用空间少,而且导致垂直交通量加剧。此外,为了满足地下停车间距,结构柱网需要调整为8.1 ~ 8.4 米,这将增加结构建造成本和建筑规模。因此,医疗功能建筑的地下不宜设置患者停车设施。

另外,地下停车库每个标准车位需要占用30 ~ 4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以1000 张床位的综合医院为例,其建筑标准由90 平方米/床提高到150 平方米/床,地下停车库按照1000 个停车泊位计算(3 万~ 4 万平方米),总建设规模中有27% ~ 44% 的建筑面积将被用作地下停车库。

并且,由于标准没有将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纳入其中,实践中对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又重复计取了配建停车泊位面积。按照1000 个车位(3 万~ 4 万平方米)来计算,约32% 用于停车库建筑的面积进行了重复计算(如果全部采用地面停车,则没有重复记取的建筑面积)。

另外,在地下停车库中,由于自走式停车库占用医院建筑空间大且运行成本较高,所以目前很多医院选用技术日益成熟、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地上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这也成为了未来的趋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5 年9 月22 日发布的《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指南》在附录中介绍了空军总医院停车楼BOT 案例,该案例最大的特点是:在医院原有车位上建设机械式立体车库,属于设备项目,主要报当地特种设备质检部门审验,简化了审批程序。北京市交通委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机械式和简易自走式立体停车设备安装及使用的若干意见》(京交运输发 [2014]13 号)明确:利用居住区和单位自有用地设置机械式、简易自走式立体停车设备按照机械设备安装管理,免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用地、环评、施工等许可手续。可以说,地面机械式停车楼归入特种设备管理成为医院停车建设的突破。

赵奇侠介绍说,医院停车位具有“上午不够用、下午不饱和、晚上多闲置”的特点。停车需求主要来自门诊就医人员(包括陪同人员)、住院探视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分配停车资源时,通常将地上停车和自走式地下停车分配给门诊和探视人员,机械式立体停车分配给工作人员使用。

医院周边住宅区停车位在上班时间闲置,晚上需求大。鼓励两大停车资源共享是解决彼此“停车难”的途径之一。

赵奇侠认为,患者就医是刚性需求,为了将有限的停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停车收费在门诊开放期间应适度提高。不提倡医院免费停车,同时也要杜绝无序提高医院停车收费价格,要鼓励医院和周边停车资源相互有偿开放使用。

此外,应倡导采用PPP 模式解决医院停车系统的建设。目前国内PPP 模式在公立医院整体建设项目中的实际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社会资本的逐利性与公共服务公益性之间的矛盾不容易解决,独立建设停车楼(停车库)是目前医院解决停车问题的优选方案。《北京市海淀区鼓励社会力量增加停车设施供给资金奖励办法(试行)》明确:利用居住区内部及周边场地设置立体停车设备,区级资金奖励补助标准按照设备类型从5000 元/车位到15000 元/车位不等。这让引进 PPP模式成为了可能。

“解决好医院停车问题还需要相关的产业政策支持,解决的对策应该是社会、政府、医院综合协调。”赵奇侠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