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院每个工程项目管理者和计划实施者,张群仁既要施工监督,又要提供技术支持,还要参与成本控制。在多个“国家五年计划”中,医院的硬件设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张群仁的开拓创新的精神却始终如一。
张群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助理、总务处处长
中山医院 3 号楼建于上世纪 30 年代,已成为历史保护建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建并管理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上世纪 30 年代,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先生及社会名流组织发起募捐,选择在上海的枫林地区,肇嘉浜以南一直延伸到斜土路一带,打造一个医学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助理、总务处处长张群仁说,当时在上海公共租界打造“中国人办医、开设医学教育的宏伟蓝图”,1937年,中山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占地60亩,病床500张。经过近80年的发展,中山医院已成长为医疗、教学、科研、硬件均一流的院区。
不断开创,勇于超越
2000 年,张群仁担任中山医院总务处处长,承担了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而医院“十五”建设规划即以门急诊医疗综合楼为主的建设项目也摆在他的面前。那时候,中山医院已经多年没有扩建,30 年代形成院区格局后,一直到50年代建设了8号楼,到“七五”期间建设的重点项目 1 号楼,日门诊量约4000人次,急诊量约300人次。门急诊用房没有电梯,人满为患,环境较差,“硬件方面欠债很多”,制约了医疗发展,急需改善医疗环境。
医院采用国际竞标的方式,选择了法国 SCAU 国际建筑设计公司的方案,门急诊医疗综合楼由病房(A 楼)、门诊(B 楼)、医技(C楼)三栋建筑组合而成,病房楼像一本翻开的书,门诊玻璃大厅有15米高、100 米长,立面精致,像机场的候机楼;裙房用黑色带红的大理石,用张群仁的话说,就是“做得蛮有味道的”,在枫林地区是地标性的建筑。
仅凭建筑形态,自然还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量及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通过调研当时的门诊潜在需求量 8000人次 / 日,急诊量 800人次 / 日,还要设计合理的医疗流程。在当年的医疗建筑设计领域,医院建筑的设计学术研讨、交流甚少,适用于医疗流程技术规范内容空间还有待充实。根据该项目建筑用地的地形情况,研究设计出合适的门急诊流程,张群仁他们考察了国内外的医院,相较于欧美医院建筑的硬朗,张群仁觉得东南亚的医院形式更值得借鉴。因为,东南亚结合了中西方的文化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
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张群仁见到了中央医院的急诊部的管理经理,这位50多岁的经理在急诊部深耕多年,对医疗行为和急诊流程了然于心,建设的急诊部自然也是特别好用。张群仁看后只觉震撼,中山医院的急诊流程,就借鉴了这位新加坡经理的做法。
门急诊医疗综合楼项目,施工用 了580天。 因为前期做了充分的工作,门急诊医疗综合楼竣工后立即投入试运行。张群仁清楚的记得那一天——2003 年9月20 日。2004年,项目质量获得国家鲁班奖。
在建设门急诊医疗综合楼的同时,按照中山医院事业发展规划,在枫林路东侧原儿科医院、泰康食
品厂旧址近4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建设中山医院肝肿瘤及心血管病综合楼,其中设有肝肿瘤和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这是上海市政府“十一五”规划要建设的33个临床医学中心中的两个。经过搬迁、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医院在2009 年开建肝肿瘤及心血管病综合楼项目,2015 年竣工投入使用,与“院本部”隔街相望,成为中山医院的东院区。东院区建筑总面积约18 万平方米。其中,两个临床医学中心综合楼集病房、门诊室、急诊室、手术室、医技区、办公区为一体,楼顶设置应急绿色通道直升机停机坪。
在中山医院东院区的建设中,医院选取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门头和裙房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东院区相邻四条道路,整体布局采用内庭院围合式,在中心形成大面积的北派园林绿地景观,围绕庭院布置建筑单体。
“建院75年来,医学院路上那座琉璃瓦屋顶的老建筑已经成为历史保护建筑,楼门是朝北的,现在斜土路上医院有了朝南的大门。从中山医院医学发展的轨迹来讲,1937年琉璃瓦的老楼到2015年东院区竣工交付使用,医院既有国家重点学科,又有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医学中心,基本实现了当年中国人自己创办医学教育绘制的蓝图。”
东院区正门
廊与塔
小细节与大智慧
美好的环境从哪里来?当然是从苦心孤诣的钻研中来,从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中来。门急诊医疗综合楼的功能装修设计理念较为领先,病房的房间不吊顶,张群仁认为,做医院建筑的功能装修“堆钱没意思”, 要“堆理念”。“内部空间要更用心”,门急诊医疗综合楼的病房房间不装饰吊顶,只在走廊、厕所间等功能需求吊顶。采用节能的机电设备,节能建筑材料等。
东院区的设计传承了中山医院30 年代的歇山屋顶建筑文化,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门头、雨棚上面做文章,学院派的内廊,“要大气,错落有致”。
每一项都精确到细节,窗墙比、外墙饰面码数、施工工艺节点等反复推敲。
东院区的内庭院设计,“总体来讲,定位是北派园林,建成皇家式花园,廊、桥、壁、亭、塔、池塘都有了”,但是,这些景观并不是刻意打造的,而是与辅助功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地下室锅炉房的泄爆口上,建成廊;配电站的吊装孔,建成桥;固定锅炉房三根烟囱的架子建成塔;地下逃生口和通气口处,巧妙地做了亭;地下行车坡道的水泥挡墙,做艺术壁、小池塘”,智慧打造美好庭院。
中山医院的东西院区,中间隔了一条市政道路,由两条空中连廊、一条地下通道连接。由一条1.2 公里长的廊串联起了医院各个年代的建筑,廊内设有空调,还可以观赏环境。“医院建筑的建设,要确定打造的理念是什么,技术支撑是什么,就是讲在整个的楼宇中,文化思想是什么?即要传承历史,又要与医院的医疗事业整个发展相匹配。”
在不断完善的硬件设施建设支持下,中山医院正在实现医院的宏伟蓝图:以枫林路为中轴线,分成东西两大块,枫林路以西为综合医疗服务区,枫林路以东为特色优势学科区和教学、科研的主要基地。最终,医院将成为上海市枫林生命科学园区的重要部分。
对话张群仁
HCD:在您心中,好医院建筑的标准是什么?
张群仁:医院管理的重点是服务好患者,早日康复,提供健康服务咨询。在医院精湛的医疗技术的支撑下,能够有一个好的就医环境、好的硬件设施。
好医院建筑有什么标准?我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临床“好用”。为什么用这么朴素的词来表现一家医院,因为做到“好用”非常难,这个“好用”是出于综合性的考量。将建筑形态、医疗流程、建设工艺以及文化建设、医疗建筑学术交流的成果等溶汇到项目建设中。
HCD:您曾说要建几十年不落后的建筑,从医院的角度来讲应该做哪些工作?
张群仁:当年在规划设计门急诊医疗综合楼时就想,做一个医疗建筑要 50 年不落后。这个不落后即是打造医院建筑的综合目标,就是 50年以后作为历史保护建筑留存于世。就像我院 30 年代建的具有历史民族特征的歇山屋顶建筑,它成为了历史保护建筑。我带着这一目标,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合力从建筑设计、施工工艺、先进技术等方面磨合以及选择永久性建筑材料,通过艰辛的过程实现这个愿望。
HCD:中山医院未来还有怎样的建设规划?
张群仁:按照医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在西院区的南端规划建造医疗科研综合楼,整个的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18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