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医疗护理工作监管利器

医疗信息化可以提高看病质量,这已经成为共识,而护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主任幺红指出,如今在一些大医院中,仍有对护理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的现象存在,应以“一把手工程”的心态,把医疗护理信息化的工作做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教授在1115日于北京召开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护理质量——2014移动护理现场会”上明确表示,北大人民医院的核心战略是医、教、研、运营的全面质量管理,就要以信息化为抓手,实现多层级、多元化的管理目标,护理是最直接面对患者的,也是体现完善服务和优质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

数据显示,北大人民医院2013年全年有250个工作日,日均门诊量1万人,共有1760位护士,该如何实现这个将近2000人的护理队伍的闭环管理,最好的手段就是实行全程追溯、实时的、个体化的管理。王杉说,“我们需要知道每个时间、每位护士在做的事情是否正确,以人来进行监管,肯定无法实现,唯有信息物联网可以达到。”

医院的护士面临着许多的压力,比如医嘱是否执行准确、输液给药是否正确、母婴护理是否得当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国内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共有1822例,三级医院上报1325例,二级医院上报497例,其中,给药错误16%,管路滑脱占25%,压疮占21%,跌倒占12%,而给药错误多处在转抄医嘱错误、识别患者错误、识别药品错误,剂量错误。

北大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泠指出,目前,许多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局限性在于,还缺少最后20米,即没有达到护士这一最后体现护理质量的节点上,多是终止在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床旁、病人旁仍手工(纸笔),不可追溯、不可跟踪、不可统计。

记者了解到,在北大人民医院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助力护士护理服务,使之能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其中跟踪医嘱的全生命周期,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以及床旁记录和实时查看等方法,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王泠说,“我们对护理工作过程进行全员、全面、全程监控,包括护理人员管理、网上排班系统、规范护理规章与流程、护理工作过程管理、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以及护理质量评价”。她举例说,护理记录是护士针对护理现象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真实反映,不仅是衡量护理质量,提供诊疗的依据,同时,也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所规定的法庭依据。目前存在书写不规范、记录缺失、未及时将体温、脉搏、呼吸等记录,监护记录单录入不及时等。

在北大人民医院的实际操作中,在护理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病人从入院开始就带着腕带,病区护士以扫描腕带获得信息,打印出条码卡置于床尾,医嘱、给药、抽血化验等也都是按照打印条码来实现,而扫描腕带可以保证床旁书写护理记录,进行护理评估、健康教育并及时记录等。由系统实行监控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王杉教授认为,医疗与护理是密不可分的,护理贯穿于医院每一个环节。在给药查对等诸多紧要环节上,有智能管理系统进行提醒,技术的作用虽然不可能完全替代人,但是,却是精准服务的一个有效保障。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