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三院医护人员为养老护理员讲解专业护理知识,传授实用护理技术。

  早在2005年,我省便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十三五”时期,我省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高龄失能老人的增多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如何破解新形势下养老难问题?

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立足本地实际,探索践行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2015年以来,国家和省上相继出台政策,为医养结合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我省还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所有医疗机构均能开设为老年人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养老新模式的大幕就此开启。

探索践行三种模式

“医中无养,养中缺医,医养结合一床难求”,说起我省养老市场现状,省卫计委副主任蒋新贵形象地总结。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现有养老机构中配备医护专业人员的仅有1.29%,因不能较好满足老年人对医护服务的需求,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达40%以上。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省部分地区积极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医养结合的三种模式。

居家养老与日间照护相融合,建立特殊人群虚拟养老健康服务模式。兰州市城关区是兰州的中心区,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18.8万人,约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18.8%,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城区。2009年,兰州市城关区在全市倡导并率先建立了虚拟养老院,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辖区老人提供免费送餐、助洁、助洗以及医疗巡诊、免费查体、老年慢性病管理等健康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0万余名老人注册登记入院,2.7万多名老人长期享受养老服务。已吸纳各类加盟服务企业126家,建成6个街道社区医养融合服务中心,建成虚拟养老餐厅65家,可为老人提供就餐、生活照料、卫生医疗、保健康复、日常陪护、家政便民、家电维修、心理慰藉、法律咨询、文化娱乐、临终关怀等11大类230多项服务。该区研发的“健康养老”服务系统,已为2700余名老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为老人提供健康指导、大病转诊等数十项服务。

医疗机构兼顾养老功能,建立医养结合分类服务模式。兰州市康乐医院始建于1992年,建院之初,医院便定位为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及康复护理。经过20多年的运行,目前,在该院休养的90%都是60岁以上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5.96%,肢体方面残疾的占59.6%。据此,医院逐步形成了“医养结合、分类服务”的运行管理模式。

“托养老人在疾病突发、加重需治疗时,医院会及时提供专业治疗和护理服务,即转入‘医’的模式。当病情稳定康复后,可以转为‘养’的模式,进入养老服务环节。”该院负责人介绍,现在,医院已实现休养老人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全程无缝连接,无需家人陪护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今年94岁高龄的吴国桢老人有4个子女,分别在4个城市工作,老人故土难离,子女放心不下,但又无法说服老人。3年前,吴国桢住进兰州市康乐医院,从此,衣食无忧,有病也不怕,还有人作伴,远在外地的儿女们这才放下心来。

据悉,目前,像兰州市康乐医院这样成熟的医养结合机构寥寥无几,该院实际开放床位仅有150张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医、养、扶融合,建立陇家福幸福寓所模式。2014年,按照国家要求,我省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全面展开,平凉、陇南、白银等地,利用卫生计生机构整合后在队伍、技术、阵地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依托乡镇(街道)民政日间照料中心、计生幸福寓所等阵地,以计生健康促进管理队伍为主体,为集中供养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居家老人提供多元健康养老服务。

蒋新贵介绍,日间照料主要依托乡镇计生服务站阵地,打造集健康娱乐、生活照料、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为一体的陇家福幸福寓所;集中养老是指在一些比较大的养老机构引入医疗资源;居家养老则结合全省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对老年人在健康体检的基础上,甄别出健康、亚健康、老年病、慢性病人群,组建健康管理小组,定期上门进行健康管理。

陇南市卫生计生机构合并后,整合公共资源,在县、乡计生服务站所加挂健康教育所牌子,配备了B超、妇科治疗仪、理疗设备等医疗器械,成立健康促进模式指导小组,积极开展以健康促进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陇南市试点县康县已建成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中心21个,覆盖当地1万多名老人。

政策指明医养结合方向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计委等九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出台多项新政,为医养结合指明了发展方向。以此为指导,今年3月,省卫计委、省民政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我省《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确定兰州、陇南为医养结合试点市,并初步选定6个省级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探索建立满足老年群体不同需求的多元化医养结合模式。

“实施意见立足省情,突出了甘肃特色。”蒋新贵介绍,在国家确定的重点任务,即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我省提出依托“互联网+社区服务平台”推进居家、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实现社区日间照料、健康管理、生活扶助等医养扶一体化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依托机构保障重点老年群体养老需求,要求医养结合机构优先服务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三无”老人和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等重点人群,并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治疗、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和治慢病的优势,在医养结合机构开展中医养生、药膳、中医适宜技术等中医药服务。

此外,在机构设置、规划布局、医师多点执业、人员培养使用等方面,我省出台了相应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专业人才参与健康养老服务工作。省政府规定对与医养结合机构签订5年以上正式劳动合同且在岗工作满一年的大、中专医学毕业生,按学制给予逐年返还全额学费;省民政厅出台了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和床位补贴政策,规定2016年起对建成通过验收且依法登记投入运营的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给予4000-10000元床位补贴等。

医养结合还面临诸多困难

医养结合适应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是破解今后养老问题的有效模式,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政策意见,为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指导方案,但距离政策落地还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蒋新贵分析,目前,养老和医疗分属两大体系,我省和全国一样,现有的养老机构多采取“医养分离”照料模式,老人尤其是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供需矛盾突出。医疗机构提供的是医疗服务,养老院提供的是日常照料,医疗机构从事养老服务有很大优势,但是从事养老院需要转变经营管理的思路,医院在养老服务的专业性方面也需要提高。

此外,实现“医中有养”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撑,目前社会需求的医养结合机构稀缺,由于不属于养老机构,有关养老方面的政策与补贴无法享受,“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的目标短期内很难实现。

相关调查显示,我省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整个老年人口的19%,而目前像兰州市康乐医院这样相对成熟、收费合理的医养结合机构,受规模、床位限制,难以满足需求,排队等候、“一床难求”的现象普遍存在。

受经济条件和传统养老观念制约,目前,我省93%以上老年人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主,而基层公共卫生和养老服务项目相对单一,健康养老功能薄弱,与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不相适应,还需进一步完善。

“专业养老医护人员严重缺乏,这是制约医养结合快速推进的关键因素。”蒋新贵介绍,医养结合机构以救治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要对象,对护理人员要求高,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常识。加之养老护理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受编制、经费、职称等因素制约,工作人员付出与收入不对等,导致人员流动性大,缺口大。

为了提高全省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去年年初,省民政厅与省卫计委联合,确定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为全省首个民政行业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基地成立后,省三院依托医院在老年病诊疗护理方面的优势,对300多名养老护理员进行了系统、规范的专业培训,经过培训,约300人取得了合格证书。今年,省民政厅又制定了500人的培训计划。但按照我省现有老年人口测算,全省需要8万多名养老护理员,这样的系统化培训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医养结合作为一项民生大政,惠及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要做到深度融合、全面落地,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资料来源:甘肃日报  筑医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