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有疾——北京儿童医疗困局探因”系列报道,今天刊出最后一期,本报记者就儿童医疗诸多症结向市卫生局直面求解。或许,卫生主管部门给出的答案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但如果事实终能得以尊重,问题终能得以正视,就终留有期待,和为此期待的理由。

  本市儿童医疗发展积弱积贫,重症缠身,还有解吗?

  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透露,所有区域医疗中心必须设置儿科等加强儿童医疗发展的多项举措已在酝酿当中或已开始具体实施。

  但这位卫生主管官员也坦承,困局非卫生部门一家之力可以纾解,儿童医疗暴露出的一系列症结,治愈尚需时日。

  ■关于危机

  非卫生一家之力可解决

  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这一轮专家将来退休后,将没有专家

  京华时报:您认为,缓解儿童看病难的关键是什么?

  邓小虹:儿童看病难不是举卫生部门一家之力就可以解决的,目前专科医院的医生们已经快累吐血了,如果不能形成有序的层级就医格局,就算再建4个儿童医院也解决不了全国近3亿儿童的看病问题。

  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这一轮专家将来退休后,将没有专家。目前,两家儿科医院的医生们天天有出不完的门诊,没有时间带底下的年轻医生。年轻医生看不到病人,又怎么提高呢?所以,还希望在新医改中,各部门能够紧密配合,在满足百姓就医需求的同时,也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归位”、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当然,患者也需改变盲目就诊,和对专科医院的“执著”。

  京华时报:在业内人士看来,儿科是高风险、高消耗、高劳动强度,但利润却很低的科室,那么,人才、编制、床位等是否是制约儿科发展的真正原因?

  邓小虹:在全国和本市的新医改中,一再强调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是回归公益性,不能仅以经济收入为衡量科室的标准。有的医院喊没人没钱,但没两天,就向卫生局发来了报告,要求建设医疗美容科、健康体检科,这时就不提要编制的问题了,他全有了。所以恢复儿科这是观念问题,作为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立医院要向公益性方向努力,而非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儿科资源匮乏说法存误

  那么多儿科医生呆着没事干,主要还是医疗资源利用不均

  京华时报:有的医院在恢复儿科的过程中,面临无人可招的尴尬,目前,本市儿科医生缺口问题是否直接制约了儿科的恢复和发展?

  邓小虹:在北京,现在16个区县的医院都开设有儿科,每个区县都可以招到儿科医生,目前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市共有3000多名儿科医生,在两所儿童专科医院里是740名,占1/4,其他的三级医院里有儿科医生671名,占22%,其余1600多名是在三级以下医院里。

  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儿科医生都是在二级和二级以下医院里,所以“北京儿科医疗资源匮乏”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毕竟还有那么多儿科医生呆着没事干,主要还是资源利用不均,两个专科医院确实缺,但本市不会集中发展专科医院,而是将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控。

  ■关于人才

  儿医入京学历降低标准

  以前引入外地人才的时候,必须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儿科的话可以降低标准到本科生,本科毕业的水平足够了

  京华时报:据了解,本市医学院校中已经取消儿科专业,且在各医院多年来儿科日渐萎缩的情况下,部分儿科医生已经成为全科医生或者保健医生,如何避免后继无人情况?

  邓小虹:在我们的计划中,将对北京地区拟招收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儿科专业医学毕业生,优先安排到北京市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根据医疗单位需要,对儿科在岗医护人员开展专项技能培训。

  京华时报:是否会通过落户的方式考虑从外地引进儿科人才?

  邓小虹:会的,以前引入外地人才的时候,必须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儿科的话可以降低标准到本科生,本科毕业的水平足够了。同时,在儿科医生的退休年限上也会放宽,目前女同志的退休年龄是55岁,但希望儿科大夫能够延时退休。

  下个月启动的医师多地点执业中,将首先鼓励儿科、精神科这类人才短缺的医生进行多地点执业,儿童医院的大夫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去民营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机构开设专家门诊。

  增加儿科编制没有必要

  有的以神经外科为特色的综合医院,仅一个科室就基本把2/3的编制都吃进去了,可是却没有儿科

  京华时报:对目前接诊量大的医院及编制超饱和的二级医院,是否会考虑增加编制?

  邓小虹:其实,恢复儿科不在于政府增加编制,因为政府在批综合医院的时候,都是按照明确的比例确定人员编制的,以500张床为例,每张床应该配1.5到1.7个工作人员,这是配置标准,也包含儿科。但近年来,因为服务导向的问题,挣钱的科室发展得特别快,有的以神经外科为特色的综合医院,仅一个科室就基本把2/3的编制都吃进去了,可是却没有儿科。

  现在要求恢复儿科和护理,许多医院就说得配编制,但其实编制都在那儿呢,不过被别的科室占用了。目前全市仅合同制护士就有1万多名,因此编制并不是制约儿科发展的问题,卫生部门没有专项增编计划。

  “恢复儿科令”做出调整

  作为全市区域医疗中心的医院名单日渐清晰,恢复儿科不再一刀切

  京华时报:本市去年出台政策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全部恢复儿科,但在现有儿科医疗资源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是否有此必要?

  邓小虹:因为三级医院的科目设置在卫生部是有标准的,所以其必须恢复儿科。但随着本市医疗资源规划和医疗机构定位方案的不断明确,作为全市区域医疗中心的医院名单日渐清晰,恢复儿科不再“一刀切”。所以,除远郊区县的11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城区内的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二级医院必须全部恢复儿科外,其他二级医院并不要求全部开设儿科。

  比如,垂杨柳医院、海淀医院、石景山医院和丰台医院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提供基本医疗综合性服务的医院科室设置必须齐全,必须要有儿科。

  京华时报:有的医院担心恢复儿科后,患儿数量太少,您认为呢?

  邓小虹:如果关了的话就更没有病人了,所以首先得有,其次是规范大家的就医行为,让患儿首诊先到社区的医院去看,医生鉴别后需要转诊的话,再由他进行转诊,这样的话,各级医疗资源就都能得到有效利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社区首诊暂不适用儿科

  如果要真正做到孩子首诊在社区的话,还有相当距离

  京华时报:如何保证现有接诊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二级医院及远郊区县医疗中心的儿科水平?

  邓小虹:按照我们去年下发的文件要求,儿童专科医院和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儿科可与实力较弱或学科建设不全的医院建立支援关系。

  京华时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是否会考虑增加儿科医生,以满足社区内儿童的就诊需求?“首诊在社区层级就诊”的模式是否适用于儿童?

  邓小虹:目前还没有,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恢复二、三级综合医院儿科能力建设的同时,引导患儿和家长就近就医。在北京,儿科医生基本分布在二、三级医院内,所以如果要真正做到孩子首诊在社区的话,还有相当距离,但至少可以在辖区内的综合医院去看病,不需要一步跨到儿童专科医院,这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