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急诊医技楼
建设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业 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设计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用地面积:6.02 h㎡
建筑面积:4.43万 ㎡(其中地上3.16万 ㎡,地下1.27万 ㎡)
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层数:地上8层,地下2层
手术室数量:门诊手术室6间
项目总设计师:黄锡璆
项目副总设计师:许海涛
建筑设计:石启雷
结构设计:张锐
设备专业:杨金华,史晋明,陈兴中,朱江
施工单位: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4年3月~2006年9月
建成时间:2011年12月
图纸版权: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是卫生部直管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自1958年建院以来,已成为一所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专家教授云集的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医院,骨科、生殖医学科、运动医学科、眼科、药剂科、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科等尤为突出,2008年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定点医院。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中关村科技园中心区)、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优秀的管理水平,其门急诊量、出院人次、手术量、平均住院日等管理指标均处于前列。其门急诊医技楼的设计始于2004年,2007年开始建设,2012年1月4日正式投入使用。

总体规划原则: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医院自十多年前开始进行总体规划和改扩建进程。由于院区用地紧张,老院区情况复杂,为了使改扩建建设期间医院正常诊疗秩序得到保证,做到不停诊、不停床,总体规划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设计理念,使医院的改扩建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根据总体规划原则,先后兴建了眼科中心、药学楼、外科病房楼、教学科研楼,通过功能整合将老病房楼、阶梯教室、儿科楼、科研楼拆除兴建门诊医技楼和运动医学楼,最后将老门诊楼拆除,在其位置兴建地下停车库及附属设施,从而完成整个院区改扩建进程。

建筑设计目标:努力创造便捷、高效、人性化的诊疗空间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北京市北部地区最大的三甲医院,门急诊量在全市一直处于前列。根据总体规划布局,门急诊医技楼位于整个院区中部,并面向主要城市道路,主要担负全院门诊、急诊和医技检查服务,并起到联系几个病区的作用,因此是整个改扩建工程的重要部分。因院区用地狭小,可拆除建设的场地与原有保留建筑距离很近,医院业务用房需求很大,因此在规划建设中,选择集中式布局模式,北段为满足运动医学楼病房日照要求采取必要的退让。

门诊功能主要布置在地上一至六层,急诊布置在地下一层,医技主要分布在地下二层至地上六层。为突出医院特色,保证重点科室的使用需求,在地下二层设放疗中心,八层设生殖医学中心,放射科设置各种运动医学检查设备。为满足更多的诊疗需求,主要采用8.7 m开间布局,既保证了一定的经济性又保证了教学医院对单人诊室的空间需求。

功能布局上,合理的功能区划简化了就医流程,也缩短了病人的就医路线;采用医疗主街的模式简化了布局,提高了功能的可辨识性;设置分层挂号、收费的方式,设置多种自助设备,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同时避免人流的往来穿梭,减轻垂直运输压力;科室布局标准化,但注重突出不同科室的差异,满足患者需求;采用医患分区、分流,体现对医护人员的关心。

在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方面,天井的设置使绝大多数诊疗空间都能有效采光通风,东北侧共享中庭将光线引入地下一层,照亮了医疗主街并增加了可辨识性。南侧门诊大厅局部挑空两层,使门诊大厅光线充足,缓解了病人排队时的焦虑情绪。

灵活的色彩运用营造了舒适的诊疗环境。室内装饰材料采用米黄系列为主的浅色基调,形成温馨、柔和、有亲切感的整体效果。在公共空间局部吊顶处采用明亮、富有韵律的彩色有机玻璃挂板,变幻的色彩成为活跃空间的重要元素。各科室等候空间入口处辅以色彩明快的彩色有机玻璃隔断,丰富了空间环境也增强了科室的可识别性。特色科室,如儿科、妇产科,采用丰富的色彩元素,配合流线型天花造型及满天星式LED灯光造型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更舒适的就诊环境。

智能化系统的发展给医院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门诊排队叫号系统能方便患者随时知晓就诊进度,有效缓解等候的焦虑情绪;在一些人流量大的科室(如药房、检验科、放射科)可以通过刷卡的方式排队等候,有效改善了就诊秩序;在各层设置的自动查询打印终端可以让患者自主查询、预约后取号、打印检验报告,减少排队等候时间;自助缴费系统方便快捷。随着智能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会对医院管理模式带来更多改变并进一步提高诊疗效率,减少医护人员工作强度。

实际使用情况回访及反思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急诊医技楼投入使用一年多以来,极大改善了就诊条件,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宽敞的就诊空间和高效的诊疗水平,体现了大型公立医院最大的医疗服务效益,使医疗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医院的日门诊量屡创新高,峰值已达到1.4万人次。在回访中我们看到,主街的宽度和候诊区尺度基本可以满足使用需求,个别人流量大的科室在候诊区旁边增加了等候座椅,但由于不能直接看到排队叫号显示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焦虑,在今后的设计中可以考虑未来发展因素,适当预留显示屏位置。5部垂直电梯整体来看尚能满足使用,但高峰时段会有短时排队现象。

另外,因行动不便的人员比例较高,且自动扶梯的设置对较高层人员运送作用有限,今后的设计在电梯设置时应考虑轮椅、平车对运行效率的影响,适当增加垂直电梯数量并选用大运量梯型。这也是高层医院建筑中显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今后在有条件的项目中应尽量降低门诊医技楼的高度,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来源:资料来自城市建筑,有改动

作者:马小临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