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俊华
吕俊华1931年出生于浙江嵊县。1949年-1953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本科,1953年-1956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硕士,1956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此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任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建筑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80年代,建筑设计影响最大的是“台阶式花园住宅”,曾在两次全国住宅设计大赛获首奖,并在全国十余个城市推广建成。北京建成的台阶式花园住宅,曾获“中国80年代建筑艺术优秀作品奖”,是当时“全国十佳作品”之一。有关台阶式花园住宅设计系列的论文发表在80年代《建筑师》,《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指导研究组从事北京市旧城改造规划设计、实践和研究工作,有关论文发表在英文期刊《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1993.3-4,1994.1-2)。
世纪之交,主持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研究项目,主编《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英文版《Modern UrbanHousing in CHINA 1840~2000》Prestel,2001。
聂兰生
聂兰生教授祖籍辽宁新民,1930年12月出生于法国巴黎;1949年东北大学预科学习,1950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本科,1954年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大学建筑系任教,1965年在河北省石油化工设计院工作,1979年调回天津大学,1983年日本神户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0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兼任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等职,曾兼《建筑学报》编委及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专家组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4-1965年,聂兰生先后承担了《工业、民用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及总平面设计原理》等课程。
1971年,参加设计的河北剧院,获得七十年代河北省优秀设计奖;1979~1985年,她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参加全国或省市一级的设计竞赛,共有7件作品获奖;其中有些项目并非是她研究的课题,但她也能深入钻研进去,取得令人羡慕的优秀成果。学术上的多年积累,精益求精的作风,富有创新的精神,使她在历次竞赛中从不空手而归;1985年以后,聂先生主要指导研究生参与大型项目的设计竞赛,并有三次获得参赛最高奖;1993年以后,获邵逸夫工程一等奖及二等奖各一项,两次获建设部2000年小康住宅优秀设计方案。
1981年以来,除从事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外,她的科研更多的转向建筑设计与建筑创作的理论研究;出版专著5册(含合作专著,一册在国外出版),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还有多篇译文;其中《小城春秋》论文获1988年中国建筑创作委员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另一篇论文获天津市建筑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985年以来,聂先生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博士点基金项目多项、华夏英才基金一项;1985-1987年,完成了博士点基金项目科研课题“乡土建筑文化与建筑设计创新”,围绕这项课题,做了5项设计,撰写了5篇论文。
1990年,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是天津大学第一名女博士生导师,在全国建筑学术设计部门也是不多的女博士导师之一。多年来,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0余名;获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2000年以来,聂先生总结多年的建筑设计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心得,将她的数十篇论文及20余件建筑设计作品收录于著作《聂兰生文集》及《建筑创作漫步》中,出版后受到建筑界的一致好评。
聂先生是国家一级学术刊物《建筑学报》的编委,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专家组专家、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修泽兰
修泽兰1925年生于湖南沅陵,1947年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1949年因铁路局招考人才到台湾省,担任联勤工程处的副工程师,1956年成立泽群建筑师事务所。
被誉为台湾省第一位女性建筑师的修泽兰,其建筑设计工程遍及台湾全省,以台北市的花园新城,阳明山中山楼为其代表作,设计新颖,颇受赞誉。从银行、学校、到教堂都有她设计的杰出作品。曾获十大女杰出青年、第五届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奖(规划设计贡献奖)。
执业三十余年的修泽兰,曾参与1958年板桥车站、1959年南投中兴高中科学馆、1960中山女中礼堂、1961年台中日月潭教师会馆、1962年台南师范学院图书馆、1963年台中教师会馆、1965年花莲师范学院图书馆、1966年高雄女中图书馆、1967年中山楼、1968年阳明中学、1970年花园新城的设计和建造。
修泽兰的建筑设计遍及全台湾省,日月潭、台中两大教师会馆及五十余座大中小学校工程,莫不以设计新颖,开风气之先而广受赞赏,为台湾建筑带来了新气象。先后设计的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图书馆、讲堂,以及一些学校工程,如卫道中学、宜兰女中、中山女高等大礼堂和救国团在金山等处活动中心,与三年一次完成的台北市立阳明高级中学,即由她精心设计督建,为一美轮美奂,现代化具点型中国风格之建筑物。
民国1967年修泽兰以其优越才智,在当时教育部部长张其昀的推荐下,获蒋介石赏识,接下中山楼的设计工程,她设计出风格具有象征中华古文化及古代建筑艺术传统的中山楼,被视为中国现代化建筑之代表,国家一切重要会议均在此召开,更将该楼图案印于现行邮票及钱币上,可见她获得重视之程度与殊荣。至此,她的事业生涯被推至顶峰。
修泽兰、傅积宽教授接受采访。
修泽兰1970年,于台北市郊创建花园新城,为大台北地区三十年来之理想新小区且已成为风景区。复为响应政府号召,开拓海外建筑市场于沙特阿拉伯,堪称台湾建筑界不可多得之人才。
修泽兰以其突出的建筑表现与新观念,成就了自己的天地。其重要代表作酖台中卫道中学教堂,是少见以形式主义创作的前卫性建筑物,其以薄壳特性塑造出成熟完美超脱时代的作品,尤难能可贵,虽已遭拆除,其作品在规划设计上的价值仍令人难忘。
在蒋家执政的年代,修泽兰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近年虽然淡出建筑界,然其以水泥当铸铁的建筑风格,仍广受业界肯定。
罗小未
罗小未1925年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Hon. FAIA)。1951年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至同济大学任教至今。
罗小未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的四、五、六、七、八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泉州华侨大学建筑系名誉系主任等等。现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顾问、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时代建筑》杂志主编,国际建协建筑评论委员会委员、意大利《空间与社会》国际杂志顾问、中国建筑学会《世界建筑精品集》副主编和中国《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分科主编。
罗教授从事建筑学教育与实践四十余年,专长于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建筑评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现代与当代西方建筑史、理论与思潮上有较深的造诣.影响较大。主要专著与论文,如《近·现代外国建筑史》(主编与参著)、《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第一作者)、《现代建筑奠基人》(作者)和《产品、设计、现代生活》(第二作者)已被广泛采用为高校主要教学参考书,其中《外国建筑历史图说》与《产品、设计、现代生活》两本为台湾出版社在台重版。近年来又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理论遗旨和上海建筑与上海文化的研究,已主编及参著有《上海建筑指南》、《上海弄堂》与《上海新天地》等书,并有在国内外获得好评的“中国建筑的空间概念”和“中国乡土建筑概要”等等。
相关链接
建国后那些卓越的女建筑师们(之一)
注:
本文为医用工程网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