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能发现早期癌症病灶,做一次近万元,PET-CT检查被认为是目前最贵的体检项目,以其“高大上”的形象,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查癌神器”。其实,在业界,PET-CT并不被认为可用于常规体检,这一检查手段应该用于真正有需要的患者。

 

PET-CT被认为是“查癌神器”

 

提起PET-CT检查,“昂贵”和“查癌”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关键词,但对其到底如何应用了解不多。PET-CT是一种核医学技术,检查时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向被检查者体内注入显像剂。

 

显像剂通过血液传送至人体的器官组织,扫描过程中,代谢特别旺盛的细胞,尤其是肿瘤细胞,能显示出光点。这些光点就是恶性肿瘤的早期形态,按照恶性肿瘤的恶化速度,PET-CT检查至少可提前半年发现癌症病灶。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PET-CT无疑成为“查癌神器”,即使做一次全身扫描的价格高达8000多元,仍有很多在经济富裕的健康人群追捧。

 

PET-CT不宜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近日在同济医院召开的核医学学术大会上,专家们对PET-CT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检查手段在肿瘤诊疗的各个阶段都有价值,但临床上的主要用途并不是用来体检,而是肿瘤分期及治疗后的效果评估,包括鉴定是否复发,判断治疗肿瘤应该采取手术、放化疗等哪种方式等。

 

目前上海共有5家公立医院引进了PET-CT设备,但基本上并不用于常规体检。在同济医院,接受PET-CT检查的,绝大多数是发现了肿瘤标志物指标上升等迹象,或是有家族史、接触致癌因素等高危人群。

 

我国正在制定规范使用PET-CT的指南

 

别把PET-CT神化,它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对于肿瘤的确诊,还有病理检测等多种诊断手段配合。临床上,PET-CT也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活检部位,指导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