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医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是一种利用高气压环境和高压氧治疗疾病的方法,在高压的环境下,使血中的氧分压和物理溶解氧明显增加、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组织缺氧。高压氧还具有抑制细菌生长、杀菌、排毒等作用,还能促使血管收缩,帮助消除某些外伤或手术后伤口的肿胀等。由于疗效独特,上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的这项技术目前已在我国遍地开花,我国城乡等很多县级、二级以上的临床医院开展了相关业务,广泛应用于內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矫形科、烧伤、创伤、老年病以及运动医学等临床各个学科,开展脑复苏、休克、肺水肿、脑水肿,职业病,以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老年科等疾病的治疗。高压氧疗与其他临床技术合用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和辅助治疗作用。特别是成为挽救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病人最重要的设备,不仅能挽救他们的生命,还可避免并发症和后遗症。临床证明,对脑外伤后引起的神经损伤、新生儿缺氧缺血等也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近年,在用于急症治疗的同时,高压氧舱越来越受到普通人群的青睐,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成为很多人缓解亚健康的“充电器”。 有报道称,在广东地区进高压氧舱吸氧成为一些高三学生和白领丽人、生意人缓解用脑疲劳和美容健身之外的新选择。广东省医学会高压氧学会副主任委员潘贺葵表示,医院也没想到近年来这种高压氧舱“吸氧减压”这么流行。有些大医院平均每天都有50多人专门来吸氧,一个月算下来就有1000余人。
但是,在治疗的同时,如何避免这种将病患放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压力舱内高压氧舱治疗发生失火,导致舱内人死亡的重大事故一直是个不容忽视的话题。作为高压氧治疗的必要设备医用高压氧舱安全可靠的运行越来越重要。
专家认为,高压氧舱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设备,是提供一个高气压治疗环境的载人压力容器,直接作用于人,因此,要制定从根本上消除人为安全隐患的基本措施和制度:要求所有的氧舱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同时要根据国家的医用高压氧舱的安全管理规定,制定出适合自身的氧舱安全操作流程、医师职责、维修维护的规章制度、氧舱应急方案等。
氧舱的维护和维修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是通过国家特种设备局认证合格,并持有有效期内的上岗证持证上岗。他们应具备电工知识、机械技术知识等,在实践中,不仅非常熟悉氧舱各部分设备功能和技术参数,还应对高压氧舱的安全操舱治疗流程以及各种适应症有一定的掌握。合格的医用氧舱维修技术人员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制图、看图、动手等各方面能力。
另外,氧舱工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来说,需要在实践工作中能够有章可依,依章办事。对设备开展常规的、周期性的预防性维护,使系统处于安全最佳状态。这样可以减少故障率和提高使用寿命。医护人员在患者进入氧舱前要预先把操作台各项的功能开关、按钮检查好,检查监视器、对讲、测氧、照明、空调、应急等系统是否正常工作,舱内的吸氧部件是否齐全。发现有故障,要及时维修。预防性维修要形成制度,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每周、月、半年和年度的定期维修计划。
除了预防性维护维修之外,医护人员在正常的操舱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应及时记录并与维修技术人员联系,尽快地排除故障现象。若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结束治疗过程,进行维修。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在作好维护维修工作的同时,做好各种记录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维修工作记录内容应包括发现异常情况的时间、简要现象说明、故障原因、修理日期、维修过程、参数变更、维修技术人员签字、操舱人员验收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