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床位门槛下调到10张的新规出台之后,在“家门口”设立迷你养老机构的“嵌入式”养老成为新概念。目前,上海浦东、闵行、杨浦等多个区县都已启动相关计划。和以“公办”为主力军的传统养老院不同,“嵌入式”养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但能否连锁化运作成为“嵌入式”养老是否能持续得到社会资金投入的关键。

 

“家门口”的养老机构

  今年7月1日试运营的银桥社区养老护理院是沪上最早成立的正规小型养老机构,位于闵行区颛桥镇银桥社区,拥有30张床位,目前收住了2名来自颛桥地区的老人。89岁高龄的朱老先生有脑梗后遗症,头脑清醒,但生活无法自理。他家离机构仅350步,住进养老护理院后,他完全不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早餐要吃3个鸡蛋,不吃蔬菜只吃水果,年届六旬的女儿朱阿姨每天至少来看望两次,送来他爱看的《参考消息》,拎来各种水果和小食,及时把他需要吃的鸡蛋存到厨房。因为护理得当,子女甚至觉得老人的身体变好了。

  银桥社区养老护理院建筑面积1065平方米,是社区的养老公建配套用房。颛桥镇把机构交给万福年华养老服务公司运营,这家企业在北京拥有20多家小型养老机构。上海万福年华运营总经理杜张丽介绍,近几年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都开始探索开办小型养老机构,银桥社区养老护理院这类“嵌入式”养老机构规模小,选择场地的灵活性大,开办在社区,能满足老人和家属“就近养老”的需求,因此很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靠床位费打不平成本

  国内养老市场的前景吸引着社会资本进入:万福年华专事养老服务行业,经营着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候鸟养老和家政服务等项目,还有把养老品牌上市的计划;今年8月,浦东新区浦兴街道也将有2家小型养老机构开始试运营,受托管理机构的上海福苑养老事业发展中心是多年从事养老服务业的社会组织;在杨浦区,以养老信息服务起家的社会组织——海阳老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也有意参与开设小型养老机构。

  但是,建设管理小型机构并不轻松,投资方首先面临着收支平衡问题。业内认为,床位在300张左右的养老院拥有最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小型机构床位少于50张,要靠床位费收回房租、硬件、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难度很大。杜张丽介绍,银桥社区养老护理院平均每张床位的综合开发成本约为9万元,机构正式运营后计划聘请12名护工,包括工资、社保在内,每人每月的人力资源成本在5000元左右,摊到每张床位,护理员成本大约2000元。此外,还有其他管理人员、水电煤等日常运营成本,以及租金。但是,颛桥镇户籍老人入住银桥,床位费、护理费一共是3550元,颛桥以外的老人入住也不过每月4500元左右。杜张丽说:“30位老人入住以后,预计每月水电煤就要1万元——没有资金支撑是不敢接手小型养老机构项目的。我们做好了短时间内不赚钱的准备。”

 

5公里内同时管理3家以上能打平

  目前,租金由政府补贴:颛桥镇每年向运营方收取18万元租金,然后根据机构收住的户籍老人数量以奖励的形式返还租金。此外,机构会面向社区提供日托、临托、助餐、助浴等居家养老服务,收取一定费用。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运营方的压力,但改变不了“倒贴”的局面。

  颛桥镇的万福年华和浦兴街道的福苑都对成本做了测算。他们认为,运营方唯有通过规模化、连锁化经营才能实现收支平衡。福苑养老失业发展中心主任瞿文分析:“如果能在5公里范围内同时管理3家以上机构,管理方团队会轻松很多——至少可以实现康复师、医生等人力资源共享。”事实上,浦兴街道同时把两家小型机构和一家有100张床位的养老院委托给了福苑管理,后者预计能在第二年收支平衡。万福年华在银桥社区养老护理院之外,也承接了颛桥镇另外两家小型机构的运营,它们将于今明两年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