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当前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医院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在掀起一场建设热潮,一大批的新建、改扩建医疗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要做好这么大规模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领和资源投入,还需要医院建设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总结。

近日,由孟建民院士领衔,筑医台联合University of Groningen、A+U+H、ENAH、GRAS共同组织了“荷德丹健康城市规划与医养建筑设计学术考察大师课”。在行程中,考察团成员吸取发达国家医院建设经验,就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展开深度研讨,通过中欧医疗建筑对比,就“中国医疗建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一议题各抒己见。

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的医疗建筑和医院发展要有长远规划,应摒弃‘扩大规模’‘满足当下’的规划发展模式。”

通过对比中国和欧洲的医疗建筑发展模式,一方面强调我国的医疗建筑和医院发展要有长远规划,应摒弃“扩大规模”“满足当下”的规划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在建筑形态、空间模式上,欧洲医疗建筑呈“扁平化”发展特征,我国由于用地紧张,医疗建筑规模较大,呈现出“立体化”“集约化”的特点,而从长远来看,“扁平化”的发展模式更符合医院医疗工艺和功能需求,其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在充分探讨自身特点前提下的更高追求。

我国医疗建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充满了发展的机遇,而如何实现医院建设各个专业从集合到整合再到融合,我认为是我国医疗建筑发展的关键。在我看来“集合”是把独立的要素凑到一起,“整合”是让已实现集合的要素之间建立互动关系,“融合”是让要素完全成为一个整体。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成立了研究院,将不同专业和不同影响要素进行统一整合,并将政府、医疗产业、学校、研究机构的力量在研究院平台上一一呈现,通过彼此互动、碰撞,建立起稳固的关系,力图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帮助提升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目的,但是这项工作对于研究院而言任重而道远。

谷   建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睿谷设计(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设计研究中心)总经理、总建筑师,江苏省设计大师

“真正的创新不是一种形式,不是为了‘新’而‘新’,而应该是逻辑支撑下的改善。”

伴随着每年大量的医院项目开工落地,医院建筑设计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首先,多维度思考的创新。医院项目有别于其他的建筑,其创新点要有逻辑性,真正的创新不是一种形式,不是为了“新”而“新”,而应该是逻辑支撑下的改善。

所谓多维度思考,是业主和协同方的交互式沟通,将观点做加法甚至做乘法,而不是做减法,如此保证设计能适应功能的变化以及打破边界重新组合的创新需要,包括医院内和医院外、室内和室外、建筑和景观的融合等。

其次,五个维度促高质量发展。医院的功能效果、财务成本、安全、满意度、体验和服务是核心绩效指标,建筑方针要以绩效指标为标准,不仅满足医院的需求还要与周边环境共存共生,形成定制化的建设模式。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医院建筑设计师应该从“功能维度、建构维度、生态维度、人文维度、环境维度”五个方面努力,对医院建筑进行定制化设计,使其反映功能、技术、艺术、经济和社会需求。

第三,重视设计的服务价值。设计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服务,它让建筑有了功能区分,而服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客户价值、城市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就如同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服务价值的三个方面也是从生理层级、心理层级、社会层级逐层向上。

具体而言,“生理+安全”是最基础性的需求层级,对于医院建筑来讲就是功能,医院建筑功能产生了物理空间(包括效率、安全、尺度、弹性等)和物理环境(包括舒适度、声光电和环境的安全)。心理需求层级是用户体验,包括心理感受和交往体验。社会性需求层级,要求建筑反映出对社会、城市贡献。

总之,我觉得建筑师不仅要成为思想者、探路者、实践者,还要成为协同者,尊重客户价值,实现建筑设计为病患、为城市、为社会,也为自己。

任  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总工程师

“设计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设计理念,在充分尊重业主方意见的同时,要努力让自己系统性的设计理念得以实施。”

我曾经作为设计院的建筑师参与过项目设计,很能理解建筑师的责任和权利,现在我属于医院的业主方身份,想站在业主方的角度提几点希望:

第一,从事医院项目设计的建筑师,要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引导。国家从2010年就开始就强调医院项目,尤其是我们委属委管医院必须要在总体规划批复后,再来实施单体建筑的设计。

在这样的政策要求下,如果是新建医院,根据国家相关进行整体规划比较容易,但对于年代经历远久的医院或者已经分期建设的医院来说,随着年代的推移,很多既有的规划没有实现,会面临重新委托总体规划的问题,这就需要医疗建筑师依据新的标准对原有规划进行重新梳理,这对新老建筑融合发展利用十分重要。

第二,医院建筑师都会要考虑院长的特殊需求。比如说外科医生出身和内科医生出身的院长会有理念的不一样的,其对医院建设流程的侧重会有所不同,要想更好的满足医院建设需求,需要与院长进行充分的沟通,确定医疗医技大流程,避免后期出现现实性调整和修改。

第三,重视老医院改造的评估。老旧医院的改造特别复杂,尤其是老旧医院的迁建项目,新老两个院区如何评估资源、实现平衡合理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考虑的课题。

第四,坚持正确的设计理念。设计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设计理念,在充分尊重业主方意见的同时,要努力让自己系统性的设计理念得以实施,这样建出来的医院才不会出现功能流程的缺失、衔接等问题,才更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邢立华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本原医疗设计研究院院长

“随着国家越来越强调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国医院的转型指日可待,从‘求快’到‘求稳’,当下长期主义在我国医院建设行业已经是绕不开的话题了。”

在医院建设管理过程中,欧洲医院的管理者、施工方和建筑师始终坚持长期主义的概念。在前期学科定位和规划上花费较长时间,将眼光放长远,对于医院建筑未来的发展都有清晰的脉络布局,在此基础上的医院建筑,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

在我国,很多医院建设项目前期可研形式化,投标时学科规划不明确,建设时在外表面上下功夫,以此来实现医院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衔接。在这种情况下的建筑,即使外形很有特点,色彩搭配合适,空间设计完成度高,但最底层的学科建设没搞好,内核问题没有解决,那就避免不了未来出现改造的情况。

经济的发展,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人们医疗的多样化需求都在推动着医院建筑的改革,全国掀起了医院建设的高潮,很多老医院更是见缝插针,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建筑扩建上,并没有全面考虑到建筑的生命周期。

诚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处在快车道上,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去赶超欧美国家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缺乏长期主义的条件,情况也不允许我们长期主义。但是随着国家越来越强调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国医院的转型指日可待,从“求快”到“求稳”,当下长期主义在我国医院建设行业已经是绕不开的话题了。

李宝山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建筑与装备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筑医台总编辑,《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常务副社长

“作为研究者我们面临的挑战有两个,一是‘走出去’;二是‘连起来’。”

作为研究者我们面临的挑战有两个,一是“走出去”,在变革的浪潮里,每个人都需要走出自己的范围去与别人协同,以避免被市场和环境所抛弃;二是“连起来”,医疗建筑设计十分复杂,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设计,因为制约我们的往往不是创意、知识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而是创作环境,通过与别人的连接协同才能打破认知边界。

要应对这两个挑战,“连起来”的方式尤为重要,比如说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我曾预想这个组织会把行业连起来产生更大的价值,但成立后发现各行业还是习惯在小社交圈里探讨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连接方式来产生更大的作用,这不仅仅有利于建筑师、设计院,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医院更好的发展,进一步讲就是有利于城市和社会。

苏黎明

北京五合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医疗健康事业部总工程师

“设计院不要关起门来讨论,要把作品满意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都拿出来分享。”

每年行业协会评优秀设计,参与评奖的设计院对自己分享的作品或多或少会有不满意的地方,但大家往往喜欢关上门讨论,然后在今后的设计项目中想办法规避。我觉得将来在分享的时候,可以把不足的地方、需要优化思考的地方也拿出来在全行业分享,让大家能够共同提高。

李   辉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设计一院院长

“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人口和文化进入新历史阶段,目前建设的医院能否满足未来应用还是要进行充分讨论和提前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于医院建设体系与格局的发展,我认为今后国内的部分大型医院也会如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德国汉堡大学附属埃彭多夫医院一样,走向分级诊疗模式的顶端。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关注点更多在于医院和城市在量与质方面的协同发展。如果思想再放长远一些,我国的健康中国战略也会与荷兰、德国的全民健康促进体系方向一致,殊途同归。

我国当前阶段的医院建设聚焦于快速有效解决长久积累的供需矛盾,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人口和文化进入新历史阶段,目前建设的医院能否满足未来应用还是要进行充分讨论和提前思考的重要问题。

王   淼

北京八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设计师要学会在设计过程中‘讲故事’,其次是沟通,良好的沟通氛围能够让我们取长补短。”

我谈两点感想,首先是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项目的“讲故事”理念,可能以后我们也要学会在设计过程中“讲故事”,建筑设计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花时间和精力去讲述好一个个故事,最终才能串联形成一个全过程的好的故事。其次是沟通交流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行业内的从业者存在水平高低的差异,良好的沟通氛围能够帮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分享不足也是一件好事。

郝晓赛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把引领建筑学发展的成熟理论用于医院建筑创作,是我们需要打开眼界去思考的问题。”

首先,深刻、富有洞见的建筑理论引领了多种类型建筑的发展,有了思想的介入,产生了许多划时代的建筑作品,与其他公共建筑类型相比,医院建筑领域的发展比较滞后。

因此,如何把引领建筑学发展的成熟理论用于医院建筑创作,是我们需要打开眼界去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医院建筑设计师可以多关注城市设计的发展,关注健康城市理论。

齐康院士说过,“学建筑一定要有城市的知识和理念”,不懂城市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师。我们从孟院士团队的很多优秀医院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将城市设计理论用于城市中心地带高容积率医院的规划设计中,将城市交通与建筑交融混合,不仅解决了用地狭小导致的设计难题,创作出了高品质的医院建筑作品,还提升了医院所在区域的城市环境品质,这就是建筑理论的强大效用。

其次我也经常思考高校在医院建筑领域的发力点,思考当下我们这些研究医疗建筑的师生们最应该承担的任务是什么。高校是理论研究的高地,那么我们应该主动承担起当前问题的梳理与解决工作,在设计院的建筑师们忙于实践的时候,为他们分析问题根源,构建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论,研发设计工具等等。

而目前高校教学与学科评估体系、教师岗位考核体系关注的科研指标与研究工作、给与的支持,与医院建筑设计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做的工作、需要的支持,是两码事,也就是说实践急需我们开展的工作,不一定在高校关注工作之列,需要我们自己琢磨二者的结合点;如果琢磨不出来,那么师生们面向实践需求开展科研的驱动力就不够,继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就有限,这是阻碍当前高校发挥作用的痛点。

张春阳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医院建筑要回归建筑学的本源——绿色健康、人性化的空间建构。”

医院建筑作为提供医疗救治服务的空间载体,更需要表达建筑的本源——体现人本追求,构建满足医疗行为需求、展现对所有使用者人文关怀的健康空间。

时代在发展,医疗服务也从“以治疗为核心”到“以人为核心”的转变,荷兰的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坚持“像设计城市一样设计医院”的理念,从病人出发、从医护人员出发的设计思想也扩展至包含探视者和周边居民的全面人本考量,让所有人有更好的空间体验。

医院建筑要回归建筑学的本源——绿色健康、人性化的空间建构,医院建筑由于功能的复杂性和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对其绿色健康、人性化的空间构建有更高的要求,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运用多维智慧,从人文、技术、环境等多方面,持续探索美好医院建筑空间的建构方法。

欧洲考察

5月23日-6月3日由院士领衔,筑医台联合University of Groningen、A+U+H、ENAH、GRAS共同组织的“荷德丹健康城市规划与医养建筑设计学术考察大师课”已圆满结束。考察团汇集了国内知名医疗建设领域专家、学者,用11天的时间走访了荷兰、德国与丹麦三个国家、四个城市,参观了多家医疗机构,并与欧方专家开展了8场研讨。

拓展国际视野,探索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筑医台融媒体联合本次考察团专家与大家一起分享、总结、思考与探索推动中国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答案。近期正在陆续推出系列报道。